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石板灘張氏靜公祠。

首先要事先說明一下:昨天2018年11月20日,我們路過石板灘靜公祠順道再去看看時,意外地發現靜公祠的門廳已在今年七月份的爆雨中坍塌了。


為什麼說是“再去”呢?因為今年年初的1月18日我們就先去拜訪過,拍下了圖片資料。

可能有人會想,為什麼之前沒有寫出來讓大家也看看?

我們的想法是這樣的:靜公祠雖小,但裡面有太多有價值的東西,不希望因為我們的介紹,讓有心的“樑上君子”跟在我們的腳步後去“搞破壞”。原本這些老屋場,老祠堂都已經是搖搖欲墜,還引來一些不速之徒,給這些東山客家老屋、老祠雪上加霜!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著實也讓人意外,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原本好好的門廳竟然變成了眼前的一堆廢墟。也從此,變成一處遺址!

我們在惋惜的同時,又偶感一絲慶幸:還好!上次,我們拍下了靜公祠垮塌前最後的照片。

今天,我們還是決定把上一次的圖片重新整理一下,讓眾老客家們看看的同時,更希望這靜公祠能得到有關部門的關注,願其得以保護,得以重生。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垮塌前後的對比,上面為2018年1月18日,下面為2018年10月20日)

――――――――――――――――――――――――――――――――――

讓我們一起將鏡頭調回到2018年1月18日,如下: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遠遠望去,靜公祠的僅有部分很小,感覺小得像一座山神土地廟般。其實不然,據張氏後人介紹,以前這座老祠堂有三個大天井,近30間廂房,總共居住有近百人。建國後,人多住不下了,才相繼搬離,新修住處。當年,老祠堂圍攏而建,天井相連,夯牆黛瓦間,瓜柱飛簷、戶牖門扇、鏤空雕花,雕龍刻鳳……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久未住人的正門門廳,存放著一些農資生產工具。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標準的東山客家民居大門。

無法想像它竟然有著上百年的歷史。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大門門簪表面刻有精美花紋。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眾東山各個祠堂大門上門簪的花紋各有不同,具體含義不得而知。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大門門框下的門凳石採用須彌座樣式,這在東山中較為少見。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左右各一個,保存甚為完好,其上花紋依稀可見,沒想到大門裝飾是如此講究。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一進門廳,不想這門廳堆放著如此之多農資生產工具,板桶、籮筐、風車……


大門門凳石外面的須彌座連為一體。這是一塊完整的紅砂石,如此與大門門框組合,構成了一道完整而堅固的入戶玄關,更映證了客家人自古傳承至今的防禦性建築特點。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合上大門,一副粗壯的門栓給人一種安全感。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門廳屋簷下保留著如此完好的鏤空走馬板。現如今,在各大祠堂老屋中已不多見了。


為什麼說靜公祠規模雖小,但內容豐富。以上都只是門廳部分,接下來看看更多內容的祠堂正屋部分,大家就知道了。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正屋祠堂與門廳隔了一個天井的距離,同樣也只剩這一間老屋。

從外面看,與大多數其它東山祠堂祖屋一樣,並無特別之處,但裡面卻是別有洞天!這也是我們一直未推文的原因之處,實在希望它就這樣小隱於茫茫東山之中,不忍“這位老人家”被外界所打擾……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這種中花為東山首次所見,也許有人會說,怎麼很眼熟?對!非常像新都寶光寺各大殿屋脊上所建的樣式,簡直就是如出一轍。我和小張老師甚至懷疑,莫非就是同一隊工匠所築?!


中花與屋脊的組合造型讓人有種會館的錯覺,然而它只是一座普通的東山客家老祠堂。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走到屋簷下,你能看到當年的陳設,鏤空雕刻的戶牖、花牙子與正中的老神龕,還有古式圓桌,讓你夢迴百年前的清朝。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簷枋下的鏤空花板讓人驚歎當年的做功。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左邊戶牖腰枋上的動物雕刻,貌似是大象圖案。

右邊的腰枋雕刻一看就知道了——雙獅戲球。

這些圖案有什麼象徵寓意,還不得而知,如有知道的朋友,歡迎留言告知: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餘塞板上的梅花雕刻。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不知這張圓桌可否有百年曆史?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但我們敢保證這青石地板應該有百多年的歷史了。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正大梁上的四個鎏金大字依稀能看清是“興隆萬載”。

看到這巨大的神龕臺,我們為之一震。真不想,我們東山客家還保留著如此精美而完好的神龕臺,完全可與徽式古建媲美。正中寫有“靜公祠”三個大字,說明了這支張氏的始祖公名號。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作為家祠,有如此規格的木刻,實乃首見,就算洛帶各會館中的老物件也不及其精。

能看到上面的紛繁複雜的雙龍雙鳳鏤空雕花。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據張家人介紹,如今的老祠堂僅是每年春祭之時,各房各戶來此祭祀之用,平日裡無人看管,已至於案上香爐等舊物件早已被偷之殆盡。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花板上的鏤空花瓶雕刻精美至極。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其間的石榴圖案栩栩如生,有著多子多福的寓意。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梅花圖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蘭草圖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墨竹圖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菊花圖,以上即是文人雅士們愛好的“梅蘭竹菊四君子”。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中國神話中“八仙”們各自使用的法器圖案,這樣的木刻圖謂之——“暗八仙”。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成都東山中螃蟹圖案並不多見。其雕功之精湛讓人歎為觀止。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我們猜測神案下應該是“三官堂”吧?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右底座下刻有兩字:“忠信”。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左邊刻有:“廉恥”。我們猜測,莫非這支張氏祖上出過官吏?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歷經百年的清代土夯牆,黑色為漆皮部分,還能依稀看到當年的幾何紋路。

刻功精細的石條,紋路清晰,略有風化。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無意間,在香爐邊發現一脫落的雕花。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精美絕倫,古韻猶存。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臨走前,我們將其放進格板之內,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它原來的位置。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祠堂背後的風水樹,居張氏族人講,這是臭椿樹,當年被砍伐後重新長出的小樹,如若不砍的話,至少兩人才能環抱。在屋後種上風水樹或是風水竹林這是成都東山客家人自古以來的古老風俗。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屋後房簷下,我們發現了兩個竹製老物件,不知為何物?

希望有知道的朋友可以下方留言告知: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臨走時,我們照了張氏靜公祠的全景圖,也沒有想到這竟然成了生前最後一張遺存照片。

以上所有內容為2018年1月18日所攝。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然而2018年11月20日,我們再次來看,已是這般殘景。

坍塌的新都石板灘客家老屋—張氏靜公祠

據這位客家阿婆講:這是她們張氏入川始祖爺爺靜公,於清中後期入川時所修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當時,共耗時三年完成修建。至今,張氏族人在這裡已是祖祖輩輩歷經了近十代人之久遠。今年,門廳之所以垮塌,還是因為七月的那場爆雨所致。如果再不保護起來,重新修繕,正廳祠堂經後遲早是會垮塌的。

每每寫到這裡,總是讓人略感幾分悲情,多情善感的筆者雖無“筆尖起落,書生報國”之才,但卻有著傳承與弘揚我們東山人自己的客家文化之執念。是鄉愁,是信仰,也是60萬東山客家人的傳承遺志!

在我看來,這些歷經百年風雨的老屋老物,那些都是有著靈魂的客家文化瑰寶。現在,我們正在見證著這些老祠堂老古建的消失,作為客家後世子孫的一員,勢單力薄的我常常無數次幻想著越俎代庖地為客家老建築、客家文化做些什麼。然而……想想也是可笑,或許唯一能做的就是留下這些圖片資料罷了。

最後,由衷的希望這座石板灘張氏靜公祠能在下一次風雨來臨前迎來新的重生!

後記:寫這篇文章的是2018年11月21日,目前張氏靜公祠已經在眾多的張氏後人的努力下重建,而且還隆重的舉行了祭祖大典,後面我們也會把現在靜公祠新建的圖片奉上,敬請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