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在東陽

五四運動在東陽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後,新文化知識通過各種渠道開始在東陽傳播。由陳獨秀主編的北京《新青年》,邑人邵飄萍創辦的《京報》、馬文車主編的《新浙江潮報》等進步報刊,通過邵飄萍、吳兆莘等親朋校友關係,開始在進步青年手中悄悄地傳閱。1917年,東陽中學進步學生自發組織的“博文會”成為傳播新文化的活動基地。讀書人吸收到新鮮空氣,一個交通不便的小縣城,頓時吹進了沁人清醒的春風。

聲援五四運動

1919年春夏初交,巴黎和會的消息傳來,舉國上下,義憤填膺。在5月3日晚北大學生緊急會議上,時任《京報》社長、北大新聞研究會導師、《國民》雜誌社顧問的邵飄萍應邀第一個上臺演講,他大聲疾呼“現在民族危機繫於一髮,如果我們再緘默等待,民族就會無從挽救而只有淪亡了。北大是最高學府,應當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學發動起來,救亡圖存,奮起抗爭”。使到會的千餘師生為之動容,臺上臺下,熱血沸騰。翌日,上萬名北京學生罷課,偉大的五四運動就此爆發。

五四運動席捲了全國,反帝愛國的浪潮激盪著東陽人民的愛國熱情。首先起來響應的是東陽中學學生。他們發表通電聲討聲援北京學生義舉。5月中旬,東陽城內各中小學生舉行罷課集會,列隊上街遊行宣傳。走在遊行隊伍前面的是東陽中學師生,隨後是縣城各小學教師學生。他們手持彩旗標語,沿街高呼“還我青島”“懲辦賣國賊”“同胞快覺醒,協力救國”“不用國貨,非中國人”等口號。爾後,東陽中學成立學生自治會,選舉吳兆莘同學為會長。學生自治會成立後,立即發宣言,打電報,表示對北京學生運動的聲援。

同時又組織全校同學分若干小隊,上街開展宣傳,勸阻商人買賣日貨,對不聽勸阻的商量,則強制沒收。如洋傘、草帽、皮包、大衣、汗衫、瓷盆、臉盆等一大批日貨,堆集於黌門前,當眾燒燬,前往圍觀者不下數千人,眾皆拍手稱快。隨後,東陽中學、之江小學等學生輪流演講,勸用國貨,反帝愛國,聽者為之動容。

浙江學生罷課風潮此起彼伏,軍閥當局束手無策,乃於5月29日下令,提前放假。6月初,全國各大城市工人開展政治罷工,滬杭甬火車停駛。暑假開始,浙江省學聯派代表黃維時來東陽指導學生運動。不久,東陽學生自治會召開全縣各小學師生代表大會,成立以吳兆莘為會長的“東陽縣學生聯合會”。暑假期間,分7路奔赴4個鄉鎮,深入農村、集鎮開展反帝愛國宣傳活動:許濟品和何學璉到千祥,李春城和同學到歌山,葛德銘等到黃田畈,同時還到南馬、湖溪、郭宅等地。縣城之江小學高年級學生也分2路,一路到六石口,一路同沈亞孟校長帶趙濟猛等20多人到義烏廿三里進行宣傳。還有許多小學的校長、教導主任,帶著學生,走出校門,不分晝夜到周邊村莊開展宣傳。當時正逢農閒,廟會很多,如歌山“六月六”、千祥“六月十一”等,各路隊員趁廟會人眾,運用演講、化裝表演、當眾焚燒日貨、高呼標語口號等形式,聲勢浩大,老幼皆知,博得全縣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

在五四運動中,邵飄萍將《京報》和宣傳馬列主義的書籍報刊寄回家鄉,使東陽與全國各地的新文化運動建立了聯繫。東陽縣學生聯合會刊出兩期《會刊》,摘錄刊登了外地新文化運動開展的消息和抨擊封建文化的文章,刊物中有幾篇文章是用白話文寫的,開東陽白話文章的先河。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開展,有力推動了進步青年的覺醒,對東陽人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東陽縣城鄉掀起“解放婦女纏足”運動,廣大中青年婦女紛紛響應,少數老嫗撕掉多年纏足用的包布。1920年正月,寒假回鄉的東陽大中學校學生,開演“文明戲”,他們自編《打城隍》《長工過年》等節目在縣城公開演出。隨後進步學生又組織演講組,採用新教科書,開辦民眾夜校。李能枝、方馥唐還創辦《新東陽報》,免費發放給全縣各小學。1923年10月,趙濟猛聯絡一批進步青年盧嘉木、周宗鎬、洪彥邦、吳兆莘、張榮銘等,發起組織了進步青年的新文化團體“齊社”,以“聯絡友誼,研究學術,革新地方,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為宗旨。1924年8月,東陽湖溪一帶進步青年也成立“甲子學會”,同樣以“聯絡感情,研究學術,振興教育,從事地方建設”為宗旨,開設學校和進行民眾教育。這些進步團體後來成為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多數共產黨員成為該社的領導骨幹,並以此為掩護開展轟轟烈烈的革命活動。

  • 【教育大會戰】東陽教育項目大會戰走活“一盤棋”

  • 2020年5月4日東陽市新冠肺炎疫情通報

  • 今年“5·20”“5·21”只受理網上預約!新人領證請提早做好功課

內容由中共東陽市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五四运动在东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