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帝:開過書店、當過會計,可是因為高考被罵了整整九年

假如這個世上有時光機的話,

那麼我想被大家稱為數學帝的葛軍絕對會想借助其回到2010年,也或許是風暴最初的起點2003年,然後用盡一切辦法拒絕江蘇高考數學命題的邀請,假如有時光機的話,那麼當初寫下那篇讓葛軍捲入輿論風暴中心文章的作者是否也會想回到當初,選擇只是在心裡痛罵幾聲而不是藉助網絡宣洩自己心中的怒火,

2010年,一篇名為《2010,江蘇數學帝葛軍!一個人——秒殺江蘇52萬考生》的文章在當時的貓撲論壇上迅速走紅,在文章中這樣寫道:“他,如神一般,秒殺了52.7萬江蘇考生,他,打破了江蘇03年高考數學的歷史,他,破壞了和諧社會,他,讓幾百萬群眾所憤怒,他,出了2010年江蘇高考數學卷,他,告訴江蘇考生,你們活不到2012年”,因為這篇文章,葛軍在那年並肩火到極點的犀利哥、鳳姐、張悟本、我爸是李剛、蒜你狠等眾多網絡熱點人物或流行語,

而如今,這些當年的網絡熱點人物或流行語已經被大家淡忘的所剩無幾,而葛軍這兩個字卻像有魔力一般每年都會被提起,並且這兩個字也像是催化劑般讓無數網友的才華和腦洞得以展現,有網友甚至用文言文為他寫出了類似《江城子·葛軍傳奇》如此通俗易懂的自傳:“拿到試卷透心涼,一緊張,公式忘,似曾相識,解法卻不詳,向量幾何兩茫茫,看數列,淚千行,兩小時後出考場,見同窗,共悲傷,如此成績無臉見爹孃,待到老師髮捲日,去墳場,飲砒霜”,

每年只有哪個省份的高考數學難,那就一定會有人說:“今年的題目一定就是葛軍出的”,如果按照網上的爆料統計,那麼葛軍從2010年開始近乎出過全國所有省份的高考數學卷子,其實,許多人並不關心這份或那份卷子到底是不是葛軍出的,他們或許只是想找一個能宣洩因為考不好而憤怒、失望等負面情緒的地方,

就這樣,葛軍成為了高考數學的一個標籤,只是這個標籤讓他無辜忍受了整整九年的罵名,無數考生、家長、網友痛罵道:“做人真的不能太葛軍”,而在今年頗受爭議並且被稱為“近10年最難”的高考數學結束之後,葛軍毫無疑問地再一次成為了所有人宣洩怒火的“靶子”,

只是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無辜揹負了整整九年罵名的“小老頭”其實只參與過04年、07年、08年、10年的江蘇高考數學卷的命題工作,只是許多人並不知道,無辜揹負了整整九年罵名的葛軍因為年輕時的一句諾言而放棄了從副教授-教授-博導這個讓無數人羨慕眼紅的道路,而是毅然投身到了基礎教育工作之中,只是許多並不知道,這個無辜揹負了整整九年罵名的人曾經為中國奪得世界第一付出了無數的時間和心血.

1985年,

來自江蘇南通市栟茶縣的葛軍從栟茶中學畢業,中學地處如東的西北片,離縣城有幾十裡遠,是一所極為偏僻的農村學校,那個時候“文革”剛結束不久,葛軍的老師有的是從北大清華的畢業生被打成右派被髮配到這裡從教的,也有的是學習成績優秀但因為家庭出身不好無法獲得大學錄取的高中畢業生,

這些優秀教師的默默奉獻不僅僅改變了葛軍這個農村地道孩子的命運,他們也給葛軍的人生選擇留下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在當時,年輕的葛軍就暗暗許下了諾言,將來畢業了,一定也要當一個優秀的中學教師,讓更多的農村孩子能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中學畢業之後,葛軍來到了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就讀,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教育重地,在近代史上,就曾出現過兩位傑出的大教育家,一位是為我國教育現代化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陶行知先生,另外一位是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在這裡,葛軍看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也對教育領域有了更深的認知和了解,

在大學畢業之後,他選擇了考研讀博並且留校任教,就這樣,葛軍成為了南師大數學科學院的一位教師,他的數學教學研究做得有聲有色,按照這條道路的軌跡,他會走上副教授—教授—博導這樣一條令所有人都羨慕的道路,可是,就是這樣一條讓無數人為之眼紅的道路卻被他果斷捨棄,

而這一切,只是因為中學時期那一句輕輕的諾言,

在南師大就讀和任教的時候,他的中學教育經歷就已經遠超許多人,他當過《數學之友》雜誌的編輯,也曾開過書店,當過會計,在2004年,在所有人目瞪口呆的表情中,他放棄了大學的職位應聘了民辦的南師大附屬實驗學校的校長職位,

在這個崗位上,他一干就是整整6年,

6年摸爬滾打的中學教育經歷讓葛軍對教育有了全新的理解和目標,因此當上級組織找到他要其去南師附中擔任校長時,雖然他知道這項工作的挑戰性,可為了心中那從事中學教育工作的理想之火,他選擇知難而上,毅然挑起了這幅並不輕鬆的擔子,

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這是一所在全國享有百年名校聲譽的中學,其籌建於1902年,雖十易校名,七遷校址,但仍不改其優良的精神傳統,陶行知先生曾為這所學校做過這樣的校歌:“為甚讀書,為吾人類大眾”,因為對教育工作的熱情和執著,百餘年來,這所學校培養出了數之不盡的優秀人才,物理學家嚴濟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都是從這所中學走出來的,

一所中學的培養目標,是校長對學校辦學系統的頂層設計,它決定了學校發展的根本方向,在來到南師附中以後,葛軍就確定了其培養目標:“培養領導力,創造力,培養以天下為己任,具有健全人格、獨立人格和創造人格的人”,培養他們的領導力和創造力和我們所說的政治領袖是兩個概念,領導力是要求他們走在前面的同時又要發揮他們在團隊中的核心作用,創造力則是要求學生們要有基於基礎的創新思想,為了這一目標,已經是這所學校校長的葛軍親自在學校網站上開通了“數學天地”欄目,與更多的師生交流,同時讓各個學科的優秀教師分別利用選修課或別的方式,開設諸如化學與生活、簡易機器人制作之類的講座,不僅如此,他還要求學校每年必須舉辦科技文化節,或邀請知名大學的教授來做科普講座,或是讓學生之間舉行各類趣味性很強的科技發明比賽,總之,他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

師者,學識立教,生者,為學卓越,校者,和合生機,讓每個孩子每天提高一點點,健康愉悅成長,讓每個孩子各有興趣,各有特長,各自尊重,成為各自選擇方向路徑上的未來領跑者是葛軍心中的教育夢,也是他心中堅守的教育理念,可是,讓正在為自己心中教育夢為之努力的葛軍沒想到的是,

因為高考,讓他揹負上了來自全國四面八方,整整九年的罵名.

葛軍曾在《高考數學幾個基本問題的再認識》這篇文章中談到了幾個基本的問題:高考考什麼?我們當前在高考數學教與學中缺少的是什麼?高考數學是屬於選拔性考試還是結業考試?

他認為高考首先是選拔性考試而後才是結業考試,因此首先需要貫徹區分度,因為如果不將區分度放在首位的話,那麼就會出現學生的數學成績可能都比較高,但因平時數學學習水平不太高,導致學生不適應高要求的大學學習的狀況,這樣反而損傷了此類學生向上發展的趨向,他認為在高考數學的教學中存在著三大問題:首先是教材不知在何處,因為“學案”的大力推行,有很多學生高中三年甚至沒有將教材完整讀一遍,書上的定理公式未親自證過一遍,例題未做過一遍並對照規範解答驗視一遍,書上練習、習題未做一遍,到了高三本應將上述“四個一遍”再做一遍的,可事實上,許多學生卻將教材束之高閣,選擇做起了所謂的高考複習題,

其次是心中無“經典”,若去問學生,請他回憶一道必考型的立體幾何證明題,不少學生未必可以順暢地說出,有的學生對經典題型的漠視已經到了麻木無知的地步,但同時又陷入了大量的“新題”題海之中,陷入了在一些“專家”的誤導之下追覓語義不詳,邏輯錯誤,人為拼湊的“創新題”中,最後是教師教學偏重題量而忽視“四識”,教師們熱衷於讓學生大量地“認”題目,而缺乏熱情引導學生去“識”題目,他認為數學教師的教學本應引導學生至少達成“四識”:一識規範解答,二識求解解法,三識解題關鍵,四識題是從哪裡來,或者是這道題是怎樣生成的,即要知道這一道題的變化,並進一步思考一般化的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他認為當前的中學教學普遍採用了大運動量解題強化訓練,根本無暇顧及解題思路的探索,更無暇顧及對解題過程的回顧和方法的概括,於是學生學到的是對方法的簡單模仿和機械操作,而不能實現有意義的解題學習,更不能上升為能力,因此學生們往往學會了第一道題的解法卻不會解形式上變而本質未變的第二道題,知道了數學思想和方法,解題時卻不知道如何利用,掌握了各種題型,遇到新的情境卻依然束手無策,

在他所參與命題的04年、07年、08年、10年江蘇高考數學卷中也能看到這些理念或觀點的影子,而今年高考數學中出現的維納斯、參數雲等題目似乎也在驗證他的看法似乎是正確的,只是這些東西都被高考數學這個“難”字所掩蓋,

在今年引起了巨大輿論風暴,被稱為“近10年來最難”高考數學下,葛軍,這個已然成為了高考數學標籤的名字,再一次稱為了無數人痛罵的對象,可是不同以往的是,今年的輿論風暴比以往強烈的可怕,導致他不得不第一次站出來發表聲明,這個年紀已經半百的“小老頭”學會了使用今日頭條,並且發表了自己在網絡上的第一篇文章:“我是葛軍,就是大家所謂愛出變態高考題的那個葛軍,每當高考數學試題難,就要把我推出來“吊打”一番,說正是我出的題,超難,為難了廣大考生,考生的情緒需要發洩,需要有人來背鍋,不知為什麼,我就成了那個背鍋俠”,

在這個聲明的最後,他說了這樣一段話:“現在的高考數學考試,是越來越難了嗎?我覺得並沒有,反而可能是越來越容易了,才導致區分度低,使得每一分的重要程度加大了”,他希望未來每年的六月,自己不會再被拿出來點評“關照”一番,

可是,或許這個已經無辜背鍋了整整九年的人,

這個曾為了自己諾言而放棄學術道路,毅然投入到基礎教育中的人,這個曾為中國奪得世界第一付出了眾多時間和心血的人可能這一輩子都無法脫離高考數學這個標籤,一輩子都無法擺脫每年六月都會降臨的罵名.

數學帝:開過書店、當過會計,可是因為高考被罵了整整九年

1990年,

所有人都屏息聽著廣播裡傳來的斷斷續續聲音:“這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廣播電臺,接下來我們插播一條重要消息,第31屆國際數學數學奧林匹克(IMO)將於1990年7月8日在我國首都北京舉行....”,

對於我們來說,這屆比賽的意義尤為重大,

因為這不僅僅是我國第一次舉辦這一國際性數學比賽,更是第一次在亞洲舉辦,

遙想五年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的會議上,有相關工作人員詢問中國代表團,為什麼幾乎所有大國都參加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卻一直不參加,所有其他國家代表團的目光在一瞬間紛紛轉向桌子上那支鮮紅的五星紅旗,那一道道目光似乎在說“你們泱泱一個大國,是不敢參加,還是找不出六個數學好的學生來”,五年後,這一比賽在我們家門口舉辦,這是認可,也是壓力,因為我們參加這一比賽才剛剛五年,我們沒有任何舉辦這一大型國際比賽的經驗,工作人員的培訓、各國代表隊的食宿安排,開幕式、閉幕式的安全措施、考場的警戒與保密等都要項項去細緻研究,未雨綢繆,

許多國家似乎都在翹首以待看我們在家門口出洋相,當時這些工作雖然困難,但是隻要花時間還是可以解決的,而最重要的事請卻讓當時所有人犯難,那就是抓好我國代表隊的訓練,

那個時候中國數學會、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委員會把目光轉到了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希望他們能擔任起集訓隊的訓練工作,在許多人的眼中這是一項必須拒絕的差事,因為它不僅僅是無法出學術成果,無法記入教學工作量的工作,更是因為假如在家門口沒有辦法幫中國隊取得好成績,肯定是要揹負罵名的,

可是當時在南師大數學系任教的葛軍卻義無反顧的接下了集訓隊班主任這一差事,他全心投入到了這項苦差事中,和單墫教授一起翻越無數資料,設計考題與練習,不僅如此,他還負責著集訓隊的日常訓練以及事無鉅細地照顧著隊員們的日常生活,

1990年7月12日,從集訓隊選拔出來的六名國家隊隊員帶著整個國家,包括葛軍的期望走進了考場,和來自54個國家,308名選手一爭高下,7月16日,各國協調的成績基本都以完畢,記分牌上第2名至第6名分別是蘇聯(197分),美國(174分),羅馬尼亞(171分),法國(168分),匈牙利(162分),

而我們是唯一一個超過200分大關的國家,總分230分,

是的,這個揹負了整整九年罵名的人,曾經付出了自己無數的時間和心血,幫助中國隊在家門口以無可匹敵的成績奪得了團隊總分第一,創造了中國數學競賽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創造了中國數學競賽史上最輝煌的傳奇.

不僅僅揹負著網絡的罵名,

在現實生活中也曾過著近乎於提心吊膽的生活,在10年高考結束之後,有考生和家長出於私憤曾將他家的門和窗戶給砸了,好像還曾有人在深夜的時候往他的家裡扔過炮仗,這些洩憤我想對於他來說是極為不公平的,因為就像他在聲明中所說的:“高考命題是由一個團隊來完成的,既不可能由一個人決定考題的難易程度,也不可能讓難度超綱的考題出現”,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出江蘇數學題的葛軍到底是怎麼一種存在?”,

有這樣經歷了10年江蘇高考的考生這樣回答:“從憤怒到感謝,因為在高考結束之後我明白了,有些事情,是命運使然,也是必然,葛軍,之所以讓許多人哭,是因為他讓同學們自己的真實水平暴露出來了,而不是高三時某幾次成績的虛高,每個人都想一分努力兩分收穫,世上這麼好的事情會有,然而哪會正好落在你頭上,別人之所以運氣好,那是別人的個數是無數個,而你只有一個,所以想要兩分收穫,就需要你用四分的努力,我想如果你能明白這一點,葛軍也好,葛炮也好,都不會讓你哭的”,

最後用他的一個段子作為結束,希望這個段子能博你一笑,也希望這個段子能釋懷你對這個耿直數學男孩所有的憤怒,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男生苦苦的哀求著眼前的女生,請求女生繼續和他在一起,女生不為所動,大聲的嘲笑他:“你看看你學的專業有什麼用,你數學學的再好,你能賺很多錢嗎?你能成為名人嗎?你能左右他人的命運嗎?”,

20年後葛軍,吐了一口煙,緩緩地講起了這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