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的橋樑“醫生”

“上天入地”的橋樑“醫生”

新華網消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大自然賦予山城的特色,千姿百態的橋樑建築已成為“橋都”重慶的靈魂。重慶主城區平均每5公里就有兩座大型跨江大橋,60%左右的市民每天要經過兩座以上橋樑。當你在欣賞車窗外的江岸美景時,是否能夠想象,有這樣一群橋樑“醫生”,正在逼仄悶熱的橋樑內部或高聳的橫樑上,巡查著每一處關鍵部位,檢查著每一個儀器,守護著橋樑安全。新華網發(受訪單位供圖) 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重慶市市政設施運行保障中心大橋維護管理處的魏鵬(右)便是其中一員,他的每一天,幾乎都是從巡查橋樑開始。重慶已建和在建橋樑有1.4萬座,其中城市跨江特大橋38座(2018年數據),魏鵬所在的部門負責維護寸灘長江大橋、大佛寺長江大橋等6座跨江特大橋及4座隧道。監控中心可以24小時監控所有大橋的情況,魏鵬喜歡先到這兒看看,再開始例行巡查。若發生險情,監控設備能迅速捕捉或報警,值班人員將第一時間撥通應急搶險電話通知魏鵬等人。新華網發(郭志如 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魏鵬來到寸灘長江大橋,用手機上安裝的設施巡檢App自拍打卡。今年是魏鵬工作的第十個10年頭,從寸灘大橋2017年底通車運營起,30多歲的他不論寒暑,已在這座跨徑1.6千米大橋上上下下、裡裡外外巡查了幾百次,記錄數據的方式也從紙質表單升級成手機App填寫,實時傳回。新華網發(郭志如 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寸灘長江大橋主橋為鋼箱梁單跨懸索橋,通過索塔懸掛並錨固於兩岸的纜索,垂下許多吊杆把橋面吊住。錨固纜索的錨碇室是檢查的重點,魏鵬和工友一頭鑽進“橋肚子”裡。纜索的所有鋼束固定在魏鵬身後,順著手電筒的光照,魏鵬仔細檢查著錨碇室牆面、地面是否有滲水或水漬,鋼構件是否有凝露、鏽蝕等病害。新華網 歐陽虹雲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魏鵬的手電筒照向上方,一根根鋼束通過散索鞍匯聚成一股主纜穿過地面。“重慶氣候太潮溼,會浸蝕主纜及其他金屬構件,大大降低橋樑的壽命週期,因此錨碇室加裝了通風除溼系統,我們一般會檢查除溼系統是否正常工作,通風管道是否有堵塞。”新華網 歐陽虹雲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魏鵬在狹小、昏暗、悶熱的環境中,一絲不苟地檢查每個角落,對連接鋼板、螺栓等進行全面“體檢”。新華網發(郭志如 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在直徑不到1米的爬梯通道中爬上爬下,對於魏鵬來說是家常便飯。除了錨碇室區域,這樣的爬梯在橋樑內外部隨處可見,有的爬梯單段高度就達一百多米,對於新手而言,是體力、心理的巨大考驗。新華網發(郭志如 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通過三段輾轉的攀爬,上到大橋橫樑處的魏鵬開始檢查橋樑監控設備箱。“欣賞風景是每次登高後我給自己的獎勵,天氣晴朗時,可清晰地看見對面橋塔的‘中國結’。”寸灘長江大橋作為“城市之門”、兩江新區重要過江通道,以“山水之城,火紅之都”的重慶地方文化為內核,橋樑設計融入了中國元素。新華網發(郭志如 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上天入地,中間穿梁”是魏鵬和同事們常掛在嘴邊的玩笑。在大佛寺大橋,橋樑檢測桁車將他們送到“長江之上”。這個懸掛於橋樑正下方的移動裝置,能讓魏鵬從橋跨一端到另一端,詳細地檢查橋樑底部,查看橋樑梁體底部是否有裂紋、滲水、鋼筋鏽蝕、砼脫落等病害。新華網發(郭志如 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魏鵬再次檢查腰上的安全繩、扶了扶頭上的安全帽,輕車熟路地爬到檢測桁車的中段。半蹲著、伸著脖子抬著頭檢查梁底的情況。一般人保持抬頭姿勢5分鐘便肩頸痠痛,而他們要仔細檢查每片梁底,一看就是半個多小時。“一定注意觀察,不要放過任何一處異常,如果吃不準,就讓桁車停下來檢查。”魏鵬提醒新進的同事。新華網發(郭志如 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除了人工巡查,橋樑結構運營狀態的智能化監測系統給橋樑管理工作帶來更便利。大佛寺大橋正在開展橋樑容貌整治施工,產生的細微顆粒難以避免的會附著在監測系統撓度計的光學鏡頭上。魏鵬一邊擦拭著撓度計的鏡片,一邊解釋。新華網發(郭志如 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撓度計相當於激光水準儀,橋底數十個光電接收靶與撓度計主設備連成一線,與其他各種不同類型的傳感器一起,隨時對大橋的變形、荷載、溫度、交通量等狀況進行監控。新華網發(郭志如 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魏鵬對橋樑維護的具體施工人員進行指導。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魏鵬稱,“不要小看梁體上的一處處小病害,大佛寺大橋已經運營接近二十年了,就像人年紀大了就容易生病,如果任由這些小病害發展,就會為橋樑結構安全埋下很大的隱患。”新華網發(郭志如 攝)文:歐陽虹雲

“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工作間隙,魏鵬常常與同事交流養護經驗。當市民在車上欣賞著跨江大橋的美景時,正是這樣一群人,送給市民一路平安。新華網發(郭志如 攝)文:歐陽虹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