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CCTV-10

2020.5.7 23:06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江西卷 寧都篇


寧都篇 預告片


寧都縣東部,荷田掩映著一座“千年古村落”,400餘戶客家人居住在這裡。村中許多老屋始建於明清,老屋各處門、窗、壁、柱,雕飾考究;“九進十八廳”的宏大布局,稱得上客家民居的最高規格。時光在一石一木間凝固,青磚斑駁的舊跡,講述著客家人遷徙的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自西晉至宋代,廖、溫、邱等50餘個有記載的中原姓氏,漸次遷入寧都。千年的遷徙在這裡持續疊加,中原漢民篳路藍縷、一路南來,終於在寧都尋得一方理想的棲息之地。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三國吳嘉禾五年(公元236年),此地始置“陽都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因其境內有“太平裡”,人多物阜,取安寧之意,於是改縣名為“寧都”,寧都之名始於此。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崇文重教 文脈激盪


寧都縣城鬧市深處,躲藏著一條青石小巷。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一群寧都詩人常在此詩詞唱和,無數名篇佳作從這裡傳遍大江南北。小巷因此有了一個沿用至今的名字——鬥詩巷。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據《寧都縣誌》記載,寧都自唐至清,考取進士百餘名、舉人412名,詩文著述車載斗量。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明末清初,寧都以魏禧為首的九位文士,踞翠微峰之險,在峰頂築起一座“易堂”書院。九人從此在這裡著書立學、廣收弟子,時稱“易堂九子”。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寧都縣博物館至今藏有633塊清道光年間的“三魏全集木雕版”。三魏,正是當時以魏禧為首的“易堂九子”的核心。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寧都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搖籃,紅軍最高領導機構——中國共產黨蘇維埃區域中央局在這裡成立,革命勝利的火種,在這裡點燃。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1930年10月30日清晨,紅軍主力摸進寧都縣北側的龍岡山區中隱蔽起來。當國民黨軍18師抵進龍岡時,紅軍抓住機會突然向其猛攻。最終紅軍以少勝多,活捉敵軍主帥,繳獲各種武器上萬件,其中包括一部電臺。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寧都縣,中央蘇區反圍剿戰役紀念館內,陳列著一部電臺的複製品,其原件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這部電臺便是龍岡伏擊戰的戰利品,更是紅軍第一部電臺。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有了這部電臺,1931年1月,紅軍第一支無線電偵察隊在寧都龔氏宗祠成立。這支部隊,在後來的戰役中屢建奇功。長征開始後,電臺隨部隊轉移。但是紅軍第一支無線電偵察隊在這裡成立之初的一幕幕,卻永遠地留在了寧都群眾的記憶中。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


每年中秋前夕,扎竹篙火龍,是南嶺人心頭最重要的事。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中秋扎火龍,這個傳統與南嶺村一段往事有關。據《盧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的一箇中秋前夕,南嶺村爆發瘟疫,大量村民接連死亡。一夜,盧氏太公夢見火龍騰空,便發動鄉鄰扎竹篙火龍在中秋之夜通宵遊行、驅趕瘟疫。最終瘟疫被戰勝,這項活動也漸漸成為客家人祈願平安團圓的民俗傳統,保留至今。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竹篙與火龍的結合並非偶然,也不僅僅是南嶺客家人就地取材的結果。客家人早在南遷過程中就與竹、竹器結下不解之緣。竹篙火龍的出現,還承載著客家人內心深處對先祖的緬懷。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月圓之時,七條巨型火龍,蜿蜒奔騰、直衝雲霄。此刻的寧都變了一副模樣,它是林立的鞭炮,是激情的鑼鼓,是每一個寧都兒女眉梢的喜悅、心頭的回憶。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2008年,洛口南雲竹篙火龍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採茶戲節奏歡快


在中國歷史上,明清兩朝,是戲曲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眾多樂戶戲班在梅江流域頻繁往來,終於在清乾隆年間,催生出贛南地區特有的戲曲——寧都採茶戲。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寧都採茶戲逐步成為贛州地區四大劇種之一。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寧都採茶戲,由客家民間山歌小調發展而來,節奏歡快、輕鬆,動作身段也多借鑑於民間舞蹈。與其他戲曲相比,寧都採茶戲更像是一種活潑輕快的歌舞藝術。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三百年來,代代藝術家對採茶戲精心打磨,形成了它特有的表演風格。鄉野農人、布衣工匠,腰間必系一條白色圍裙;叫賣的商販走卒,定要挑著雜貨小籠、小箱上場。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鮮香味美的三黃雞


2008年,一道寧都美食入選北京奧運會菜譜,這是江西省入選的兩道名菜之一。肉質鬆軟、色澤入骨、鮮香撲鼻,客家人僅用一杯醬油、一杯米酒、一杯植物油,便成就了這道中國名菜——三杯雞。三杯雞美味的秘訣在於選材,只有選用當地地道的“三黃雞”,才能不辜負其美名。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寧都直隸州志》記載:“徐鉉曰:雞者,稽也,能稽時也……貧民養雞以為利者,鄉村正復不少。”寧都人養雞的歷史,可追溯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明太祖年間,朱元璋因寧都雞具有“嘴黃、腳黃、毛黃”的特點,特賜名“三黃雞”。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樹上果子香,樹下黃雞跑。”這是一個天然綠色的自循環生態系統:三黃雞的代謝產物可做肥料,果樹的花葉、蟲草又是三黃雞的美味。三黃雞和果林,建立起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環。技術人員還指導養殖戶大面積移栽白背黃花稔。這種寧都常見的草本植物,既能抗菌肖炎防控疾病,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在產業革新的浪潮中,寧都人與時俱進,走在了新時代產業創新的前列。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健康提示:請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去人群密集處。


中國影像方誌

《寧都篇》

播出時間:5月7日 23:06


中國影像方誌|寧都:崇文重教文脈激盪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竹篙火龍祈福迎祥採茶戲節奏歡快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胡悅 吳宸玥(實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