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抗疫“疗效”显著

文 / 余度

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互联网已成为居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在全球20大互联网平台企业中,中国占据7家。

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数字产业异军突起。疫情爆发之初,互联网平台企业们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整合全球资源参与抗疫行动。各类电商平台企业、外卖平台、快递物流企业在疫区生活保障、物资保障、社会力量动员、科研支持等多个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基于强大的互联网发展基础,中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在组织社区生活物资分发、跨国跨省救援物资调配、救援资金募集、政府指令和疫情信息充分传递等方面的表现,可谓十分优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勇坚称。

​数字抗疫“疗效”显著


数字企业“现身”一线战场

除了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一些前沿科技企业也“现身”疫情一线战场。

在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中,华为公司紧急协调具有经验的网络建设及优化团队,支撑运营商在优化4G网络的基础上,快速部署5G通信网络,以协助院区提供更好的就诊条件,为远程医疗方案实施落地做好准备。

5G网络除支持实现实时高清视频监控、远程视频诊疗、远程视频会议、远程手术外,还带来了“业务上云”的可能。例如,在病患信息采集上,可以通过5G网络实时反馈到医生面前,减少直接接触的机会;病患病历还可以实现云上共享,打通彼此信息,便捷病情的诊断。

人工智能技术是抗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面向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省市地区,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外呼助手”免费对感染疫情的重点人群筛查、防控和宣教。各地卫健委、医生利用讯飞医疗智医助理外呼平台给居民打电话、发短信,通知与疫情相关的内容,有效减轻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随访负担。

此次疫情较长的潜伏期及春运较大的人口流动,在无形中扩大了传染的范围,确定传染源迫在眉睫。百度地图慧眼迁徙大数据通过数据定向、分析等途径确定了500万人员流出的方向。通过百度迁徙,用户可以浏览全国各省市每天迁入迁出流动情况。在直观的可视图下,地方可对疫情进行更加精准和严格的控制。

除了宏观的人员流向,百度大数据还应用于微观用户的运动轨迹。针对已确定感染人群,基于移动终端的轨迹,通过汇集大数据来勾画关系图谱,进一步追踪接触者以进行隔离管理。

除5G、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外,超级计算在这场战“疫”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为支持第一时间开展应对新冠肺炎的药物筛选和病毒突变预测工作,腾讯云向研究机构开放超级算力,免费提供云超算能力、运算集群支持以及基础的云计算能力。

在国内拥有8亿用户的支付宝,基于对用户、政府、企事业单位抗疫服务需求的紧缺情况调查,面向社会各界开发者发布“十大疫情期最急需服务开发清单”,号召更多开发者投入开发更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

李勇指出,在此次疫情中,既要客观且充分认识互联网平台企业的新作用,更要着眼于“后疫情时代”,依托数字技术继续完善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大危机往往孕育新机会,SARS直接促成了中国电商和在线支付产业的腾飞,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本次疫情中将数字技术和线上服务更深远地推广并实践。

李勇相信,在疫情过后,互联网的价值将更加深入人心,数字政府、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去虚向实,深入社会治理和服务的方方面面。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虚拟商务系副主任孙毅认为,社会治理和数字技术的融合是十分符合技术扩散客观规律的,应该对二者的未来保持一个乐观态度。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会更深刻的思考数字技术的价值,对于未来社会治理领域的融合会更多的从关注技术转移到关注技术和组织的融合,包括知识共享、组织决策体系的变革。”孙毅说。

数字企业面对疫情,如何抗压?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龙指出:“这次疫情是一次根本性变革,在巨大的压力测试下,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类,如何协同对抗灾难。其中,社区防疫系统就是改变协同方式的技术之一,它像神经网络一样,把附近的人群连接起来,筑成抵御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此次疫情对数字经济行业同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顾问吴绪亮说。

首先,智能手机、个人电脑、服务器、电子元器件、5G设备等硬件设备生产制造企业因停工停产及需求抑制而受到冲击,生产能力目前正在随着复工复产而有序恢复。据市场调研机构IDC预测,2020年第1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或将同比下滑30%。

其次,线上线下融合程度高的业务会受到一定影响。例如,严重依赖线下物流和配送的电商、外卖,线下扫码支付,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住宿,携程等在线旅游服务等。与此相反,新闻资讯、社交等纯线上业务未受波及,甚至用户时长有所增加。

吴绪亮指出,传统企业发展势头走弱同样会对互联网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线广告收入占很多互联网公司营收的一半以上,线下经济的疲软势必会减少企业的广告投放,给互联网公司形成很大压力。

疫情期间,在线办公、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创新业务得到较快发展,企业微信、腾讯会议、钉钉、丁香园、猿辅导等APP下载量和用户数均有明显增长。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丁香园此次春节期间的日活跃用户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222%,腾讯健康小程序10天上涨70倍。不过,这些业务大部分属于免费试用,其商业模式尚在探索,尽管用户数字暴增,但短期内对互联网企业的利润增长难以形成太大贡献。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判断,此次疫情有助于培养企业和机构用户的网络使用习惯,对中国传统经济的数字化转变产生‘倒逼促进’效应,进而推动产业互联网向纵深发展。”吴绪亮说。

此外,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既有需求侧的一面,也有供给侧的一面。吴绪亮分析,需求侧冲击容易被大众所感知,但供给侧的影响更为“伤筋动骨”。数字技术作为一项通用赋能技术,在需求侧的交易信息匹配和供给侧的生产效率改进方面均可贡献力量,有助于经济回稳。

吴绪亮认为,互联网产业在抗疫情、稳经济中发挥了稳定器作用,增强了国民经济应对危机冲击的“韧性”。后续在恢复经济发展的“第二战场”上,数字经济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的课题。

​未来需打通政企数据

从疫情角度来看,大数据在其中能够起到很大作用,但仍然有相当大的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尤其在数据融合这块,实际效果并没有想象的好。

“数字技术应用是一个复杂系统。尽管中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准备,但由于有些数据没有打通,部分情况不能及时反应,数据分析人员没有精准的数据,很难预测结果。”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石勇称。

石勇指出,从政府的角度而言,舆情系统在SARS之后就开始建立了,但没有把政府内部相关部门的数据全部打通,这是很大的缺陷。要全面升级,全面贯通,形成全方位、全链条。同时,政府的数据也需要跟企业数据整合起来。

石勇建议,当前情况下,首先应该利用大数据手段,把国家掌握的信息和企业掌握的信息融合,更为精确的防控疫情的传染和传播,并对复工做出精准判断。民营企业在这次疫情期间受到很大冲击,政府应通过数据手段做到精准扶持。从长远来看,需要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疫情应急数据融合平台。

孙毅认为,目前,数字化基础设施分布仍不均匀,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而且,进行数字融合的基础要素是人。任何一个领域的技术和体系融合,如果没有人的粘合,就只是一个物理过程。当人真正具备了数字化素养,能够连接数字技术和所在领域的知识之后,才会产生化学效应。当前,中国行政工作者和民众的数字化素养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强数字化知识普及教育。

吴绪亮建议,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能仅从应对疫情冲击的短期视野来考虑,更需要站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的战略高度来进行政策的顶层设计。改变疫情中暴露的信息孤岛和平台形不成合力问题,以产业互联网整体框架和国家战略来统筹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以疫情应对为契机,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上“云”。以科技力量破除医疗、教育和社会治理等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将数字经济的发展转化为国家数字竞争力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