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導語:封建帝王們深知,“萬歲”也就是個稱呼,要想做到,那是痴心妄想。雖然有些“別無所求”的帝王努力去做了,但也只是做了些無用功而已。他們總有一天要撒手人寰,天下終歸是要交給子孫後代的。如何將帝位成功地傳遞給子孫後代,是任何封建政治集團都會面臨的問題。這,當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憂思。

“應以一人奉天下,勿以天下奉一人。”這話是李世民說的,表達了他欲為民之父母的政治理想。李世民既然有著“以一人奉天下”的為君思想,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他當然要以此為標準衡量、培養自己的接班人。那麼,他是如何做的?結果如何呢?

一、認可李承乾,結果讓李世民痛不欲生。

1、確立李承乾。李世民共有十四個兒子,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按照由來已久的“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封建法統,李世民首先立了自己喜愛的、時年八歲的長子李承乾為太子。

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年少的李承乾(劇照)

李承乾被立為太子後,為了能讓他成為德才兼備的後繼之君,李世民以德高望重、學識豐富、剛直磊落的李綱為太子少師,負責教育李承乾;讓魏徵把自古以來帝王子弟成敗之事編輯成書,定名為《自古諸侯王善惡錄》,詔令李承乾學習、賞鑑。

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李承乾與魏徵(劇照)

為了培養李承乾的執政能力,承繼自己的治國方略,李世民於貞觀四年,讓年僅12歲的李承乾開始視事聽政。並讓李綱、房玄齡等人陪侍他,隨時指點他。

可是無憂無慮的富貴生活,眾星捧月的尊崇地位,使李承乾養成了驕奢淫逸、玩樂無度的習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承乾變成了一個紈絝子弟。喜好聲色犬馬、玩樂遊蕩,甚至眷養孌童,闢愛樂人,弄得滿城風雨。

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李承乾(劇照)

李世民發現了李承乾的這些劣跡後,雖然感到失望,但仍沒有放棄對他的培養。李世民通過李綱、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高士廉、魏徵等人加強對李承乾的教育、引導。李世民希望通過這些人的良言善行,能影響、改變李承乾並使之成為大器,可是他的太子讓他失望了。

李承乾不理解李世民的治國思想。他對偃武修文,制禮作樂、尊賢重士、休養民力等一系列方針大計不感興趣,卻喜歡胡人風俗與戰場廝殺,一味嬉戲廢學。他門下豢養了數十名武士,穿胡服,學胡聲,時時“胡來”。

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李承乾豢養的胡人武士(劇照)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李承乾曾表示,當了天子後,如果在縱情享樂時,有敢勸諫的,就殺了他。並且認為,“不過殺數百人,眾自定矣。”他的老師于志寧,就因多次勸導他,遭到了他的暗殺,差點喪命。

無論怎樣的苦口婆心,無論怎樣的良言規勸,李承乾都當做耳旁風,我行我素,多行不義。

李承乾的種種不良作為,讓李世民對他越來越失望。自貞觀十年起,李世民就有了廢立之心。

貞觀十七年春,李承乾為了保住即將失去的前途,在一些從事政治投機的黨羽的慫恿下,發動了政變,但失敗了。政變失敗後的李承乾,被李世民免死流放。

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李承乾發動政變(劇照)

2、失敗的主要原因。李承乾之所以有如此的結局,有著諸多因素。

首先,可能是本性使然。李承乾一味逞武好勇、喜愛胡風,導致他難以得到良好的儒家文化薰陶,不認可、不接受李世民的系列文治思想。隨之,李承乾走向了異途。

其次,與優越的生活環境的負面影響有關係。自幼為太子,錦衣玉食,眾星捧月,被人供奉、仰視,幾乎沒有人敢對他說個不字,驕縱任性的習性逐漸養成。等到李世民發現,再想予以糾改,已然難以奏效。

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李世民(劇照)

但最為直接的責任,還得歸於李世民。李承乾自幼得到李世民的鐘愛。成長過程中,雖因種種劣跡曾被李世民一度疏遠,但他一直享受著李世民的慈愛。無形中,李承乾被李世民縱容了。

當兒子不斷出問題的時候,李世民沒能真正、徹底地去查究、思考李承乾的劣變根源,仍然忙於政務,很少顧及。只是一味假別人之手,理想化的加強對他的教育。可是,已然走上下坡路的李承乾,卻難以再回頭了。當李世民動了廢立之心後,李承乾就鋌而走險了。

二、擔心李治,結局讓李世民始料不及。

1、培養李治。李承乾的政變,讓李世民痛苦得想自殺。可是,不管怎樣,儲君之位還得定。在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的促成下,李世民再立第三個嫡子李治為太子。

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李治(劇照)

為了吸取李承乾的教訓,加之李治雖然寬厚仁慈,但天生性格懦弱,缺少政治才能,李世民就更重視對李治的教育。不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親自參加到李治的培養、教育過程中。

李治被確立為太子後,李世民立即成立了一個集元老重臣精華的東宮僚屬班子。

其中包括太子太師長孫無忌、太子太傅房玄齡、太子太保蕭瑀、太子詹事兼太子左衛率李世勣、太子右衛李大亮、太子左庶于志寧、太子左庶子馬周、太子右庶蘇勖、太子右庶子高季輔、太子少詹事張行成、太子賓客褚遂良等。這一“太子速成班”的師資隊伍規模之大,史上罕見。這個陣容,遠超李承乾為太子時的“幫教團隊”。

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房玄齡與李世民商議教育李治(劇照)

除了精選良師、重臣輔佐李治外,李世民還親自施教。自李治成為儲君後,李世民就把這個一向不怎麼看重的兒子放在身邊,“嘗令太子居寢殿側”,以便朝夕相見,親加教誨,以至於“一侍天闈,動移旬朔,師傅以下,無由接見”。

李世民經常利用身邊的一事一物,啟發誘導李治;或聯繫天下大事、民間疾苦,為李治講解為君之道。譬如,見到李治吃飯時,便教育他“凡稼穡艱難,皆出人力,不奪其時,常有此飯。”向李治闡明民間的疾苦,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教育李治要愛惜民力,不奪民農時。

通過這種把道理寓於日常生活的教育方法,讓年紀尚幼的李治形象地接受他的政治思想。

貞觀二十二年,李世民系統地總結了自己君臨天下的統治經驗,撰寫成《帝範》十二篇,留給李治學習效法。

李治承繼大統後,繼續推行李世民的文治之法和系列國政,使貞觀盛世得以延續。可是,這主要是在其舅父長孫無忌的助推下做到的。

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李治與長孫無忌(劇照)

後來,李唐江山差點徹底易主,改姓武,則是由李治造成的;也是李世民始料未及的。

2、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客觀的講,李世民確立的第二個儲君,也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

其一,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李世民早就知道,李治雖寬厚仁慈,但也懦弱可欺;早就知道,李治從小無大志,對政治不感興趣,從未覬覦過皇位;李世民從不認為李治是理想的太子人選。可是,李世民卻礙於重臣的情面,把他推上了太子之位。

其二,欲速則不達。鑑於教訓,加強對李治的教育、培養本無可厚非。可是,能力很難速成。本就懦弱的李治,在元老重臣們的“耳提面命”下,在父皇的不斷“施壓”下,會不會更“懦”了?會不會更失去了自我、缺少了主見?

其三,當斷不斷,自留後患。

晚年的李世民並未打消對李治的擔心。儘管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李世民仍不放心將天下交付給李治。因此,他曾想讓吳王李恪替代李治,行再次廢立之事。

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李恪(劇照)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隋煬帝的女兒楊妃所生,頗具才幹。然而,晚年的李世民已不再是當年雄武的秦王、明睿的唐太宗。

他被嫡、庶之分鬧昏了頭,不知所以然了。

庶出的命運,決定了李恪難以登上皇位;所謂的帝王傳承“法則”,也只允許李世民動動念頭。李治的儲君之位,已然動不得了。於是,就為歷史上真正的女皇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有明確指導思想的一代雄主,確立儲君,接連失敗,其原因令人費解

武則天與李治(劇照)

言而總之,

李世民的立儲之舉,雖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但首次敗得很慘;第二次,只能算是有了繼承人。事後,則只能是眼不見、心不煩了。

兩千多年來的封建王朝史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封建帝制延續過程中,走馬燈似的帝王輪換、朝代更替過程中,儲君確立、皇權承繼一直是一個令人費腦傷神、難以順心如意的事。

之所以如此,究其真正的根源在於,它是在一姓之天下、一家之國的條件下的選擇;它是有著嫡、庶之分的選擇;它是封建道統下的選擇。

主要參考文獻:《舊唐書•劉洎傳》、《貞觀政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