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导语:封建帝王们深知,“万岁”也就是个称呼,要想做到,那是痴心妄想。虽然有些“别无所求”的帝王努力去做了,但也只是做了些无用功而已。他们总有一天要撒手人寰,天下终归是要交给子孙后代的。如何将帝位成功地传递给子孙后代,是任何封建政治集团都会面临的问题。这,当然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忧思。

“应以一人奉天下,勿以天下奉一人。”这话是李世民说的,表达了他欲为民之父母的政治理想。李世民既然有着“以一人奉天下”的为君思想,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他当然要以此为标准衡量、培养自己的接班人。那么,他是如何做的?结果如何呢?

一、认可李承乾,结果让李世民痛不欲生。

1、确立李承乾。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按照由来已久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封建法统,李世民首先立了自己喜爱的、时年八岁的长子李承乾为太子。

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年少的李承乾(剧照)

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后,为了能让他成为德才兼备的后继之君,李世民以德高望重、学识丰富、刚直磊落的李纲为太子少师,负责教育李承乾;让魏徵把自古以来帝王子弟成败之事编辑成书,定名为《自古诸侯王善恶录》,诏令李承乾学习、赏鉴。

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李承乾与魏徵(剧照)

为了培养李承乾的执政能力,承继自己的治国方略,李世民于贞观四年,让年仅12岁的李承乾开始视事听政。并让李纲、房玄龄等人陪侍他,随时指点他。

可是无忧无虑的富贵生活,众星捧月的尊崇地位,使李承乾养成了骄奢淫逸、玩乐无度的习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变成了一个纨绔子弟。喜好声色犬马、玩乐游荡,甚至眷养娈童,辟爱乐人,弄得满城风雨。

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李承乾(剧照)

李世民发现了李承乾的这些劣迹后,虽然感到失望,但仍没有放弃对他的培养。李世民通过李纲、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高士廉、魏徵等人加强对李承乾的教育、引导。李世民希望通过这些人的良言善行,能影响、改变李承乾并使之成为大器,可是他的太子让他失望了。

李承乾不理解李世民的治国思想。他对偃武修文,制礼作乐、尊贤重士、休养民力等一系列方针大计不感兴趣,却喜欢胡人风俗与战场厮杀,一味嬉戏废学。他门下豢养了数十名武士,穿胡服,学胡声,时时“胡来”。

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李承乾豢养的胡人武士(剧照)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李承乾曾表示,当了天子后,如果在纵情享乐时,有敢劝谏的,就杀了他。并且认为,“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他的老师于志宁,就因多次劝导他,遭到了他的暗杀,差点丧命。

无论怎样的苦口婆心,无论怎样的良言规劝,李承乾都当做耳旁风,我行我素,多行不义。

李承乾的种种不良作为,让李世民对他越来越失望。自贞观十年起,李世民就有了废立之心。

贞观十七年春,李承乾为了保住即将失去的前途,在一些从事政治投机的党羽的怂恿下,发动了政变,但失败了。政变失败后的李承乾,被李世民免死流放。

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李承乾发动政变(剧照)

2、失败的主要原因。李承乾之所以有如此的结局,有着诸多因素。

首先,可能是本性使然。李承乾一味逞武好勇、喜爱胡风,导致他难以得到良好的儒家文化熏陶,不认可、不接受李世民的系列文治思想。随之,李承乾走向了异途。

其次,与优越的生活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关系。自幼为太子,锦衣玉食,众星捧月,被人供奉、仰视,几乎没有人敢对他说个不字,骄纵任性的习性逐渐养成。等到李世民发现,再想予以纠改,已然难以奏效。

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李世民(剧照)

但最为直接的责任,还得归于李世民。李承乾自幼得到李世民的钟爱。成长过程中,虽因种种劣迹曾被李世民一度疏远,但他一直享受着李世民的慈爱。无形中,李承乾被李世民纵容了。

当儿子不断出问题的时候,李世民没能真正、彻底地去查究、思考李承乾的劣变根源,仍然忙于政务,很少顾及。只是一味假别人之手,理想化的加强对他的教育。可是,已然走上下坡路的李承乾,却难以再回头了。当李世民动了废立之心后,李承乾就铤而走险了。

二、担心李治,结局让李世民始料不及。

1、培养李治。李承乾的政变,让李世民痛苦得想自杀。可是,不管怎样,储君之位还得定。在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促成下,李世民再立第三个嫡子李治为太子。

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李治(剧照)

为了吸取李承乾的教训,加之李治虽然宽厚仁慈,但天生性格懦弱,缺少政治才能,李世民就更重视对李治的教育。不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亲自参加到李治的培养、教育过程中。

李治被确立为太子后,李世民立即成立了一个集元老重臣精华的东宫僚属班子。

其中包括太子太师长孙无忌、太子太傅房玄龄、太子太保萧瑀、太子詹事兼太子左卫率李世勣、太子右卫李大亮、太子左庶于志宁、太子左庶子马周、太子右庶苏勖、太子右庶子高季辅、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太子宾客褚遂良等。这一“太子速成班”的师资队伍规模之大,史上罕见。这个阵容,远超李承乾为太子时的“帮教团队”。

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房玄龄与李世民商议教育李治(剧照)

除了精选良师、重臣辅佐李治外,李世民还亲自施教。自李治成为储君后,李世民就把这个一向不怎么看重的儿子放在身边,“尝令太子居寝殿侧”,以便朝夕相见,亲加教诲,以至于“一侍天闱,动移旬朔,师傅以下,无由接见”。

李世民经常利用身边的一事一物,启发诱导李治;或联系天下大事、民间疾苦,为李治讲解为君之道。譬如,见到李治吃饭时,便教育他“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向李治阐明民间的疾苦,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教育李治要爱惜民力,不夺民农时。

通过这种把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的教育方法,让年纪尚幼的李治形象地接受他的政治思想。

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君临天下的统治经验,撰写成《帝范》十二篇,留给李治学习效法。

李治承继大统后,继续推行李世民的文治之法和系列国政,使贞观盛世得以延续。可是,这主要是在其舅父长孙无忌的助推下做到的。

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李治与长孙无忌(剧照)

后来,李唐江山差点彻底易主,改姓武,则是由李治造成的;也是李世民始料未及的。

2、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客观的讲,李世民确立的第二个储君,也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李世民早就知道,李治虽宽厚仁慈,但也懦弱可欺;早就知道,李治从小无大志,对政治不感兴趣,从未觊觎过皇位;李世民从不认为李治是理想的太子人选。可是,李世民却碍于重臣的情面,把他推上了太子之位。

其二,欲速则不达。鉴于教训,加强对李治的教育、培养本无可厚非。可是,能力很难速成。本就懦弱的李治,在元老重臣们的“耳提面命”下,在父皇的不断“施压”下,会不会更“懦”了?会不会更失去了自我、缺少了主见?

其三,当断不断,自留后患。

晚年的李世民并未打消对李治的担心。尽管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李世民仍不放心将天下交付给李治。因此,他曾想让吴王李恪替代李治,行再次废立之事。

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李恪(剧照)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所生,颇具才干。然而,晚年的李世民已不再是当年雄武的秦王、明睿的唐太宗。

他被嫡、庶之分闹昏了头,不知所以然了。

庶出的命运,决定了李恪难以登上皇位;所谓的帝王传承“法则”,也只允许李世民动动念头。李治的储君之位,已然动不得了。于是,就为历史上真正的女皇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有明确指导思想的一代雄主,确立储君,接连失败,其原因令人费解

武则天与李治(剧照)

言而总之,

李世民的立储之举,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但首次败得很惨;第二次,只能算是有了继承人。事后,则只能是眼不见、心不烦了。

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王朝史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封建帝制延续过程中,走马灯似的帝王轮换、朝代更替过程中,储君确立、皇权承继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脑伤神、难以顺心如意的事。

之所以如此,究其真正的根源在于,它是在一姓之天下、一家之国的条件下的选择;它是有着嫡、庶之分的选择;它是封建道统下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旧唐书•刘洎传》、《贞观政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