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一個鄉村少年如何逆襲成為大人物

2009年,當萬達集團創始人王健林拿出5個億給兒子王思聰創業的消息被曝光後,很多人都哀嘆自己沒有出生在富貴人家,並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自己沒有一個好出身。

那麼一個人的出身真的能決定他的命運嗎?

直到最近讀到張宏傑老師寫的《曾國藩傳》這本書,我才明白一個人的出身並不能決定他能到達的人生高度,相反,只要做到持續自我精進,一個人就能突破出身的限制,成為人生贏家。

曾國藩:一個鄉村少年如何逆襲成為大人物

《曾國藩傳》這本書中講述了出生於平常百姓家,智商也平平的曾國藩歷經7次科舉考試才考中秀才,最後考進了讀書人心中的神聖殿堂翰林院。從鄉下來到京城後,面對全國精英,他立志要成為聖人。在天下大亂之際,他以一介書生獨創湘軍,穩定時局。在鴉片戰爭時期,他首先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開展洋務運動,培養先進人才,為國家中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後人稱為“中興第一名臣”。

本書的作者張宏傑,知名歷史學者,清華大學博士後,就職於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他用了將近二十年時間解讀曾國藩,著有《曾國藩傳》,《給曾國藩算算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系列三部曲等關於曾國藩的書。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看看曾國藩是如何從一個笨拙的農村少年成長為晚清時期的“中興第一名臣”。

01 七次科舉改變人生

曾國藩出生於湖南一個鄉村家庭,從十四歲開始跟著父親一起參加科舉考試,曾家父子連考5次,場場落第,被同鄉嘲笑愚笨。

在第六次考試的時候,曾國藩的父親考中秀才,而曾國藩第六次落榜了。更加不幸的是,他的試卷被主考官當作反面典型示眾,讓大家引以為鑑。

這次的當眾批評對曾國藩打擊很大,他開始反思自己這麼多年的讀書考試經歷,找出失敗的原因,並付出超人的努力去修正自己的問題。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曾國藩參加了第七次科舉考試,並且考中了秀才。而且經過這次考試,曾國藩已經掌握了考試的訣竅,於是一路考中舉人,進士,直到最後進入天下讀書人都向往的翰林院。

對於曾國藩考入翰林院,大多數看到的是他成功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六次科舉考試落地,被別人嘲笑,被當作反面典型,他要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

艱難的科舉經歷對曾國藩是一次極好的自我教育,強化了他 “愈挫愈勇”的性格特點。

後來在創建湘軍的時候,曾國藩得罪了湖南官場,差點被兵痞殺死。但他並沒有因此退縮,而是帶著湘軍退到衡陽,頂著各種壓力,克服困難,繼續訓練新軍,最後打造出了所向披靡的湘軍。

而且,艱難的科舉過程也塑造了曾國藩獨特的人生哲學,那就是“尚拙”:崇尚笨拙。

這種獨特的人生哲學,得自曾國藩自身的經歷。曾國藩的父親教導他讀書的時候,就是用的不讀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不讀完這本書,不摸下一本書。不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絕不睡覺。就是在這種笨拙的學習方法之下,曾國藩打下了非常紮實的知識基礎。

曾國藩的“尚拙”思想看似笨拙,實際上卻是符合了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積累。

互聯網時代,獲取信息的便捷,讓很多人總想尋找最簡單的解決辦法,而不願意下苦功夫去好好積累。比如寫作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要下苦功夫去堅持的事情,可是很多人不願意吃苦,寧願去相信那些寫作速成班,期待一個月就能成為寫作高手。

只有那些遇到困難,永不言棄,肯下苦功夫的人,才能堅持到最後,成為人生的贏家。

曾國藩:一個鄉村少年如何逆襲成為大人物

02 立志成聖,自我精進之路

曾國藩通過科舉考試,成功地從湖南鄉下來到了優秀人才雲集的京城。進入翰林院之後,他看到了自己和周圍人的差距。他自卑,卻沒有退縮,而是越挫越勇。

通過讀書和交友,曾國藩的視野和見識都發生了改變。在意識到通過切實努力,一步步踏實用功,自己也可以達到歷史上的大文學家的高度後,曾國藩立志要成為理想中的聖人。

曾國藩虛心向大儒唐鑑和倭仁請教如何自我管理。當他知道可以通過每日寫日記反省自己成為聖人的時候,他發揮自己的“尚拙”精神,堅持記錄和反思自己每日的所見,所聞,所思和所想。而且為了讓自己更好的堅持下去,他還請朋友監督自己,幫助自己進行自我完善。

曾國藩的一生就是不斷自我磨礪的一生。從青年到老年,曾國藩都生活在不停的反省中,堅持每天寫日記反思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行為,最終達到了聖人的境地。

曾國藩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

生活中,大多數人為了逃避自我完善需要承受的痛苦,寧願選擇接受自己是一個資質平平的人。比如很多人都去學習瑜伽養生,上了幾次課之後,很多人都用“我太笨了,學不會”的藉口不再去學習了。但是我認識的一個全職媽媽,從零基礎開始,跟著老師不斷糾正自己的動作,最後轉型成為了一名瑜伽教練。

普通人要想改變現狀,自我完善,最重要的是要改變心中的信念。只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實現目標,並且願意為之付出切實的努力,我們就一定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曾國藩:一個鄉村少年如何逆襲成為大人物

03 蟄伏兩年,大徹大悟

曾國藩在上書得罪咸豐皇帝,權要和普通同僚後,成為了京師人人唾罵的人物。後來皇帝派他出任江西鄉試正考官。在赴任路上,接到母親病逝的消息,曾國藩只能回鄉守孝。

在他守孝期間,太平天國的起義軍發展迅速,自立為王,攻克了湖北武昌,皇帝下旨讓曾國藩幫助湖南地方上維持治安。

這次出山維持治安,讓曾國藩意識到清朝政府的正規軍已經徹底腐敗,根本不能抵禦太平軍。於是他悄悄建立了一支新的戰鬥力強盛的軍隊湘軍。

雖然湘軍在與太平天國的鬥爭中獲得的勝利,但是因為皇帝的不信任和猜忌,身為湘軍的創始人曾國藩並沒有得到皇帝的嘉獎,而是被解除兵權,賦閒在家。

在這段賦閒的日子裡,曾國藩開始反思自己起兵以來的種種情形,最後他意識到,

只有必要時合光同塵,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只有海納百川,兼收幷蓄,才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的,達到勝利的彼岸。

從此,曾國藩大徹大悟,整個人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建立了新的為人處世的準則。後來他抓住機會再次回到官場時,新的為人處世方法讓曾國藩在官場上如魚得水。

人生就像行舟,有順境的是時候,也會遇到逆境。然而大多數人都沒有學會如何從逆境中重生。比如我們家親戚的孩子,之前在事業單位上班,後來單位裁員,沒了工作。家人勸他出去找工作,碰了幾次壁後,他害怕再被別人拒絕,寧願每天在家啃老,也不願意再出去找工作。

只有學會從逆境中重新站起來,我們才能坦然面對未來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才能成就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曾國藩:一個鄉村少年如何逆襲成為大人物

04 結語

《曾國藩傳》這本書通過解讀曾國藩從一個愚笨的鄉村少年成為時代領袖的傳奇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出身並不能決定他的命運。只要堅持不斷反思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行為,持續不斷地自我精進,我們就能突破出身的限制,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成為人生贏家。

美國知名企業家洛克菲勒在留給兒子的信中說,“命運的方向取決於一個人的行動,而不取決於一個人的出身。”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我們可以用行動去改變自己的人生路徑。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不斷進行自我完善,我們就能通過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如果你還在為自己的平庸找藉口,請仔細閱讀這本《曾國藩傳》,讓傳奇人物曾國藩告訴你如何才能做到人生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