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2006年到2016年。

一、引子—从Palm 和Blackberry入门

从2006年拥有第一台智能手机Palm Treo 650以及紧接着的第二台智能手机Blackberry 8320以来,作为智能手机重度用户和电子产品的使用爱好者,笔者使用过的智能手机已不下几十台。在那个时代,智能手机还算稀罕物件,国内用户一般接触到较多的是MOTO的liux、NOKIA塞班、以及后来风靡一时windows mobile,而笔者却剑走偏锋,从Palm OS和BB OS入手,开启了自己的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Palm Treo 650)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Blackberry 8320)

二、iOS来了,Android也来了

2007年开始,iOS和Android相继诞生,并开始伴随硬件迅猛发展。

作为手机控,笔者与android及iOS的接触都是比较早的,大概2008年末或是2009年初就购入过一台当时已经过时了的HTC G1作为实验田,体验实在太糟糕只用了两个月就卖掉了。还有当时与一波市场部销售部的同事经常出差混迹,他们大约是人手一只iPhone的,当时的iPhone是第一代或第二代,大概的印象是他们一下车、一到酒店都找地儿充电,在那个年代,iphone的外观、屏幕、图标、系统动画都还是很有冲击力的,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这手机并不大好用,连复制粘贴都没有,但就是高贵、就是贵、就是能装到B。但我一个黑莓老炮儿对此是无动于衷的。笔者的第一只iPhone是3GS,那已经是2011年了,后来的归属也是被转手卖掉了。

如果说那个年代的安卓手机还不太堪用的话,近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制造门槛的降低及国产品牌智能手机的迅猛发展,出现了更多配置可观、体验优秀的千元级甚至百元级的安卓智能手机,给用户带来了更低的使用门槛和更丰富的选择。

因为iPhone一直是被我Diss的,所以笔者这些年经手的智能手机也是基本都是安卓手机,中间夹杂了两次不太愉快的iPhone使用经历,可以说笔者这些年的手机使用史也是一段安卓智能手机的发展史。从最早的第一台HTC G1到最新的SAMSUNG NOTE 8。从android1.0到android8.0。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能找到的都在这儿了

手机发展到今日,已成为人们最贴身的、集大成的电子产品,通讯、交流、购物、消费、获取资讯、阅读、拍摄、记录、听音乐、看视频,出门可以不带钱包、不带kindle,不带iPad,不带Beats,不带黑卡,但我相信多数人如果长时间离开手机就会有些心神不宁,虽然手机依赖症俨然成为了社会问题,但它确实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发展至今人们个人信息交换中心的核心设备。


作为我金年座的质感控,又有些处女座病的我,对于手机这样一件随身携带又融合了多种科技元素的的产品,对其外观和做工总是抱有较高的要求。而近些年有人直呼安卓手机硬件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所以目前市场面上的主流配置手机,到了我手上,撇开外观和做工,内在的系统经过我一番摆弄和优化,基本都能有差不多的使用感受,所以如今我买手机这样的电子产品,外观和做工成了我考虑的第一要素。

要说明的是笔者只是个使用爱好者,说白了就是宅,不属于极客,不是狂热爱DIYer。什么电路、代码、参数、技术、工艺都没有放到最优先的层面,只是去使用、去感受。

三、其实我是个黑莓迷

从2006年到2012年左右,笔者基本上都在折腾一些比较冷门的OS,包括Palm OS、BB、WEBOS,也尝试过Meego、linux等等。基本上半年到一年购买一台当玩具玩,一是受限于经济,二是那个年代手机产品还没有那么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回想起来,如今连一两岁的小朋友都能在智能手机信手拈来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却显得多么的弥足珍贵,多么的让人欢呼雀跃,比如:

第一次使用黑莓手机接收了发回复了工作邮件;

第一次在黑莓手机上安装成功了QQ并且收到了朋友发送过来的表情消息,虽然很简陋。

第一次在黑莓手机上用字符集成功了打出了五笔;

第一次在黑莓手机上手动捣腾进去了离线地图包,并憧憬着以后可以使用离线导航可以节省很多流量了,然而然并卵,一次也没正经用过,光玩了。然而如今每个月的流量都用不完了,然而,可能以后要实现卫星wifi全球覆盖了。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黑莓一直是笔者的最爱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黑莓一直是笔者的最爱)

时至2012年我还经常在Web OS和BB OS的微博客户端上刷微博,因为我不喜欢安卓和iOS客户端上微博客户端那乱糟糟的样子,我仍然还记得在黑莓9700的那块2.8寸的横屏上使用某个版本的微博客户端,字体很小且排列紧凑,使得可以显示很多有效内容,而且版面相当规整。而如今从硬件到软件便利性早已今非夕比,不光是微博客户端,多数的APP尤其是商业味道浓重的APP都无处不充斥着铜臭味。这大概就是事物的两面性。


四、到2014年下半年,也就是android5.0发布时,我才像婴儿断奶一样正式脱离了Blackberry,投奔了android

我仍然记得2013年、2014年那两年发生的故事,其时,我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不可能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制造一台手机,也不可能真正意义地订制一台手机。所以那时的我是彷徨的,一方面安卓越来越成熟,苹果更是如日中天,无论是黑莓还是Palm都已经无法满足正常使用需求。那两年我就像一个乱投医的病人,找不到自己的归属,从本能上很不愿意全面的投入到苹果三星这样的流行产品,也觉得自己离不开键盘手机甚至是全键盘手机。那期间先后使用过Blackberry Q5这样的产品,也寻找了一批配置很低端的全键盘安卓手机,像HTC Chacha、MOTO DEFY PRO、Moto ME632等等,回想起来,使用两台Defy PRO那段时光是比较愉悦的,都是百元级购入,全键盘、有接听挂机键、有宽大的方向导航键很踏实很趁手,只是因为小尺寸的横向屏幕使得部分不能旋转的APP使用起来很异类,再有就是配置太低端。

日子越来越难熬,Defy Pro在手上基本上只能打电话了,发微信都几乎不能完成,甚至装完微信以后没有足够的空间装入那些动则几十兆的国产APP了,虽然我已极尽所能的优化精简。2013年下半年我先后搞过一台HTC的中低端机、一台山寨的三星Galaxy NOTE3,都失败了,多数时候我把iPhone4S揣兜里,Moto Defy Pro拿手上,卑微而昂扬的活着。

2014年年中,我再次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入了一台又很冷门的MOTO G,选购这台MOTO,一是对MOTO品牌的好感,我的手机启蒙就是MOTO,二是MOTO当时离开了中国,手机业务归在Google名下,在大平洋的彼岸。机器买回来一开始我是抗拒的,相较于iPhone4S及Moto Defy Pro那么大那么长(其实现在看来是非常小了),正面一个按键都没有,一点都不如Defy Pro顺手,所以它一直在我的书包里当玩具。9月份一次翻越秦岭的出差,碰上大雨汽车被堵在秦岭山上,Defy Pro和4S都用没电了,翻出MOTO G插上SIM卡,其纯正的原生UI、较为流畅的使用感受、在山里优良的通话能力、良好的续航能力开始打动了我,自此,我便开始把SIM卡装在这台Moto G上,开始慢慢脱离全键盘手机,用上了全触屏手机。年末,MOTO G还被我升级上了android 5.0。

安卓跨入了5.0时代之后,手机硬件也发展到一定高度,国产品牌的UI的系统工程也日臻成熟。

通过Moto G打开这扇门后,我基本上保持着每个季度到半年购买一台新机的频度,通常会把目光瞄准1500元价位附近的产品,特别是1500~2000元级别,这个价位区间通常可以买到次旗舰或者往年的旗舰。这个价格区间也是当时国内手机消费的主力价位。是国产智能手机最扎堆、竞争最激烈的区间,1000以下难免有些将就,2500以上又不太符合手机目前更新换代迅速的趋势。

所以,看如今的智能手机行业,2014年~2016年年初我上手的这几台不算热门的机器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按入手时间先后她们分别是:

Moto g 1st gen(老牌代表队)

Nexus 5(韩系及谷歌体系代表队)

Moto X+1(老牌代表队)

Oneplus X(广东品牌代表队)

Meizu MX5(广东品牌代表队)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安卓5.0之后手机集合)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Nexus5/一加X/MOTO G/ MOTO X/MX5/PRO6/P9/Mate 9 Pro)

前面说过,无论是作为颜控还是质感控,先从外观和手感说起。

外观和手感要从几点考虑,首先是趁手,以我个人的体会来说这至少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大小、厚薄、形状、边角细节,二是材质的质感和触感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

在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连续使用了两台Moto G后,虽然我力尽所能的优化,但其低级别的配置实在应付不了体积和资源占用日益膨胀的国产巨头们的APP,APP之间切换力不从心,尤其是百度地图、微信、网易云音乐、网易新闻同时搞的时候,这是最基本的需求吧,但Moto G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虽然moto G的大小和厚实圆润手感让我很称心,这种情况下再死守情怀已无必要,这样重新寻摸一台配置跟的上主流,外形和做工都讨我喜欢的主力手机被提上了日程。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笔者前后使用了两台MOTO G,一台被刷坏了字库文件。并且集齐了所有颜色的后盖)

五、以前的安卓手机在我手上都是玩具,2015年夏天,我开始为自己寻摸一台配置堪用的安卓手机

虽然是电商时代,在北京还是很方便找到一个品牌比较齐全集中的卖场,花上一点时间去转上一圈,真机一上手就知有没有。所以,2015年7、8月,我去卖场盲人摸象式的为自己挑选一台中意的智能手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市面上常见的1500~2000元级别手机大比拼,也是一次我对目前常见手机品牌的主观评测。

我记得很清楚,华为从14年末的荣耀6开始实然火起来,到15年就是P8,美腿7。可它在这个级别的机器首先被我排除了,原因有几点,一是做工精细程度,二是屏幕有黑边,三是喇叭有破音,四是当时的EMUI4.x还比较零乱。这几点都是我不太接受的,仔细研习过P8、honor 6、 honor7及mate7、8几个系列的机器,仔细看一下,听筒金属网,不同材质的接缝处还是有些毛躁的,喇叭音量过半就开始有破音了,高价位的mate s做工倒是很细腻,毕竟价位在那儿,但打开相机后,色块严重,过渡不自然,这一点不知道是不是优化的原因,华为拍出来的照片拿到电脑上看还马马虎虎,身边华为的用户很多,据反应归纳起来华为也是有优点的,机器皮实耐操、通讯性能稳定、节电、而且口碑和群众基础都不错,毕竟不只是世界五百强嘛,华为口碑和群众基础良好的主要原因是其以技术先锋的形象示人,我们当然需要用技术去开路、去拓展,但除了技术以外华为似乎还缺少点什么,可能就是更高阶的文化沉积与气质历练吧。

Nubia的Z9系列感觉不错,扎实、精细度也还可以,喇叭开到最大声音至少不破音,相机APP灵敏顺畅,曾经只差一秒钟我就入手了一台Z9 mini。

小米也一直是被我Diss的,但在几次真机上手过程中,这个价位的小米4在同价位中综合感受可以是说是名列前茅的,朴实也扎实,后来小米Note也降价到这个区间,但感觉背面双曲面玻璃与边框过渡不好,割手。所以说小米公司这种层面的抄袭只到抄到形很难抄到神韵,所谓画虎画皮难画骨。

360、乐视等2015年当时搞的还挺热闹但我在卖场没有碰到真机,也失去体验的机会,路面上见到使用的也仅有一两次,远观之应该也无过人之处。一加在卖场碰到过一回,摸了一把1+X,印象还不错,也为后面我入手黑色版1+X埋下了伏笔。酷派、VIVO、OPPO实在没提起兴趣。三星中低端机不做考虑,LG这个价位可以入手老旗舰但也未做重点考虑。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1+X是近两三年我手里最短命的手机,虽然我在发售的第一个星期就以¥1499购买了,但基本上就没打过几次电话。奇怪的是,这次把所有存档的手机拿出来拍照,竟然发现1+X的最漂亮最顺眼的手机,简洁的双面玻璃+金属中框,正反面都相当简洁,线条外形明朗干脆,圆润也不失硬朗)

六、再与MOTO续缘

卖场大概去了两三回,最终的结论是,当时我手上的Nexus5和Moto G 仍然是最让我称心的手机,如果不是配置低端就完全可以不用换掉。所以最终我选定了已经算是国产品牌了的Moto X+1 (XT1085)。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2015年8月到2016年4月,X+1我扎扎实实的使用了9个月,这是一台优缺点都相当明显的机器,即使现在我已经不使用它了,但它仍是最近几年过手的机器中手感最让我迷恋的一部,有谷歌大数据加持的背部弧度让其手感它鹤立鸡群,当你拥有它时你不觉得什么,如今我把它放到抽屉里了,却时不时拿出来摸上一把。

MOTO也是一个有很多沉淀的老牌品牌,即使辗转颠沛命运多少桀。作为美国品牌在中国的营销有些托大和懒散及水土不服,而近几年在中国又要面对互联网品牌的围攻,不耍猴不吹牛的摩托明显不适应,加上几易其手又退出中国市场几年最终产品线稀少才落到如今的田地。

纵观十年的智能手机使用历程,我使用得最多的是美国品牌,Palm、MOTO、再算上iPhone,使用过MOTO手机数量也是最多的,从远古的V998到V66、后来的398、680、V3ie,到安卓时代的defy、ME632(全键盘)、两台Defy Pro、再到两台moto G,一台moto X。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MOTO合影)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她们背部中央都有一双飞翔的手)

在那个NOKIA就是手机的代名词的年代,我仅仅使用过一台NOKIA,还是外形很酷的NOKIA QD,三星安卓较火的年代我仅使用过一台i9003、2010年iPhone4最火时我还在用黑莓和Palm,我买4S时iPhone5已经上市很长时间。就是这么轴。

当然MOTO也出过昏招,也出过烂机器。终究佳作还是不少的。整体来说moto的机器从外形设计到做工都稍显粗犷,不如NOKIA那般优雅有格调,但粗犷是粗犷,一点都不影响它耐搞,看着不高级吧,用着不赖,这是我的用物哲学。而且MOTO的通话功能是很让我放心的。

上个世纪末年,还在上高中的我来到北京游玩,在大北窑一带躲雨,看着头顶上巨大的MOTO双手飞翔LOGO,心想着在这样一间国际的大公司上班是怎样的感受。

两年后我拥有了第一台带有双手飞翔标志的MOTO手机V66。

十几年后,科技日新月异,手机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奢侈品,而当年在MOTO LOGO下躲雨小伙已步入中年。

如果不是最近又上手了魅族MX5,很可能我就淘换一只MOTO X Force了,电池拍照屏幕都有了不错的改进,moto的通话音质取向很让我习惯。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七、找辅机接触了魅族,并把我视线引向了国产手机

主力通话机解决了,身为出差狗,经常在高铁和高速公路上接打电话,X+1优异的通话性能让旁边的乘客侧目。

习惯随身携带两台智能机的我,又开始为辅机发起愁来,而且媳妇老态的iPhone 4也不太灵光了。之前我也有捡别人iPhone当辅机用的习惯。但现在安卓机这么好用,我当然会找一台安卓机来当辅机。

媳妇是一个iPhone的惯性用户,先后使用过一台4一台5一台4S,对手机无甚了解也无更多要求,使用我的安卓手机时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的手机没有那个圆圆的按钮这个界面怎么退出?为什么左上角没有返回的那个小箭头?女人嘛,图个什么呢,好看、流行、姐妹们都用、简单易用(傻瓜都能用,就是这句听起来不太好听的傻瓜都能用恰恰凝聚和概括了APPLE的文化精髓,——恰到好处、甚至比恰到好处更少,多则冗、沉则杂、杂则乱,技术发展到到今天要把功能做到多一点都不难,难的取舍、难的是精益求精、难的是做减法)。

于是我有来了兴致做个测试,一是看能不能把一个iPhone惯性用户掰到安卓路上来,二是让一个iPhone惯性用户使用安卓机而且是低端机看她能有多别扭。

我知道,即使我给她买高端的安卓机她也用不长久,所以最终还是我的货,为了挑选出这台手机来我还颇费了些心思,先后考虑过的机器有锤子T1、锤子坚果、一加X、Z9 mini、360、乐视的入门机,第一阶段圈定了1+X,可由于白色版1+X屏幕黑边实在倒胃口,另一个顾虑是双面玻璃,就她那毛手毛脚的作风,我怕上午买回来,用不到天黑。反倒是我在黑色版1+X发售之日为自己下手了一台,第二阶段我又把目光瞄向了之前口碑一般的魅族,魅族另外让我嫌弃的原因是之前那失去平衡感又有些山寨味的LOGO,传闻不太好用的flyme(5.0版本以前确实不太好用)以及通话都不太稳定的毛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之前的卖场主观评测是进过魅族的店挨个摸过魅族的机器的,觉得魅族所有的机器都有些轻飘,不扎实,包括PRO5系列,也可能是机器大重量又很轻吧,做工上Pro 5要好于魅蓝和MX,其它机型都有些小瑕疵,想找个小而美的机型无奈Pro5 mini的项目据说被砍了。所以进店没两分钟就出来了,后来对比了一圈再回想起来,其实魅蓝Metal还是凑合的,首先价位不高,做工也对得住,可以买一只试一试,最终促成的原因是我闲着没事在moto G上刷了个第三方的flyme 4.5,把玩了半小时觉得系统也还算简洁,美观度也可以适应,精简一下也比较流畅,于是在一个午休时间跑到不远处的一家实体店花了几分钟买来了一台白色的Metal,第一感觉就是虽说是金属机,但后壳衬的那一层塑料感还是很强烈,整体感觉有些轻飘,塑料感也分很多种,一种如单反界观音品牌低端机的塑料拖鞋味,一种是扎实细腻温润,用过的具有这种特点的机器如Palm Pro Pre、黑莓,Moto G甚至599元的NOKIA X。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魅蓝Metal赠予家人了,摔过N次了目前使用无障碍。借用两张图片看一下外形)

什么鬼阿里ROM?不能root?给她用反倒安全,修改下DPI值,因为我受不了大图标,禁用一些不太常用的自带APP,流畅度,完美,系统易用度?算是相当好用,设置好灭屏杀不常用APP和禁用相互唤醒启动后(当然是不能绝对禁掉的),基本就只用过段时间清清垃圾重启一下。待机,完美,以她的使用强度,早上满电出门,晚上回来还有6、70%的电量,铃声?听得见,再也不用担心她漏接电话了,随便挑两个系统自带的铃声,系统音量开一半以上,在任何场合都能听得见,而且在安静的场合也不会太吵,而且也不会破音,拍照?挫逼!屏幕?再挫逼!!能忍吗?马马虎虎能忍。使用一两周后问她:

“还行吗?”

“太大了,口袋放不下”

“其它还有吗?”

“我不知道啊”

你看看,一个iPhone惯性用户,在使用了一台国产的、999元的安卓手机后,给出的缺点只是太大,媳妇再采访你几个问题呗:

“拍照跟iPhone比怎么样?”

“感觉不如iPhone好,颜色没那么实,有点假,色彩也不对,亮的地方死白,暗的地方很暗”

“打电话跟iPhone比怎么样?”

“感觉要好一些,听不清的情况很少出现”

这999元花值了,这正是我想要的答案,过几天还是带你去买6S吧。

没事玩玩媳妇的Metal,然而问题来了,长久使用原生安卓系统的我却被Flyme和mBack套牢了,虽然Flyme的UI还不是我最中意的优雅又带些科技感的UI样式,虽然mBack很人性化但在我看来最大的缺点就是当HOME键使用时必须使用按压动作,按压是一个肌肉动作,我认为不如触摸来的省力和便捷。

诚如网友们所述,别使用mBack,有毒!而在我这只老鸟身上也确定发生了在使用完mBack后再使用其它设备时手指不自觉的摸向中间的位置,这不仅发生在有实体HOME键的设备上,屏内虚拟键的设备也没有逃掉,其现象级程度不言而喻。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早在几年前使用NOKIA X时,我就认为BACK键作为使用频度最高的按键,应该放在屏幕的最中央,左右手都能轻易够到的地方,只是NOKIA X只用了一个触控键,靠短摁和长摁来区分功能没能很好捋顺这个逻辑,长摁就造成了一种不连贯,一种中断。在其它厂家还在为把它放在左边还是右边争论和纠结时,魅族一招mBack犹如醍醐灌顶,令人恍然大悟。原来科技还可以如此人性。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Nokia X的中置返回键,购买Nokia X的理由竟是为了集齐不同颜色的后壳)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是特别情愿的购进了一只MX5(不情愿的原因:个大、屏黄、不精致),用来替代我那屏幕象京剧中大花脸般的X+1作为主力通讯机使用,不想MX5的花脸昏黄屏比X+1有过之而无不及,Moto X+1的屏至少在强光下亮度还能飙升一下,就象一个心理ED患者还偶有作为,但MX5一直死气沉沉,用强光照一下感应器才会微微一亮以示敬意,继而又死气沉沉了,实在有碍观瞻,魅族之后的产品如果屏幕有改善我还会捧场,如果照旧我就真的只能嫌弃了,看来三星是把除了自家以外的其它厂家作为其过时低端SA屏的倾销对象了,作为国际品牌的MOTO和本土的魅族一样没有幸免,这钱挣的很开心啊。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因为我在一个人时习惯使用免提来通话,后来发现Mx5的喇叭也是破音的,不说破的很厉害,就是这种不太严重也让心里膈应的慌。

另外HOME键,一句话你就明白了,跟我家厨房里电磁炉的按键一样……清脆、生硬。

除了昏黄屏、HOME键手感、喇叭开大音量有共振现象,其它的都还OK吧。至于外形和UI风格,这涉及到气质问题,这是一个品牌的渊源和沉淀,不是一两句能说的清的。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八、对手中手机的感受式评测

对于近两年来使用过的这几部机器,依照使用过程中的愉快程度,结合产品售价和定位,以及我主观上的预期,给一个综合主观感受的排名,注意不是性价比排名,不是优秀程度排名,是使用愉悦度排名。

1.moto g 1st gen

2.一加X,moto X+1

3.Nexus 5

4.MX5

Moto G

由于之前一台被我刷砖了,先后使用了两台,入手价分别为千元级和百元级,鉴于其售价和定位低阶,我基本上没有预期的,可结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期。我来说几个词你们感受下,在这个价位下,做工特别规整,用料特别扎实,手感特别出色,珠圆玉润,使用起来毫无压力感,通讯功能从没给我撂过挑子,可以说是真正的全球通,地道、地铁、山里,火车上,只要是有信号的地方哪怕显示只有半格都能正常通话。就连渣渣的拍照也被我当成类似于炫光的特色来看待,配置平庸,却是Moto在那个时期在全世界卖的最好的手机。

一加X

黑色版是目前在役的随身携带的娱乐辅机,插耳机或连蓝牙设备听音乐、无SIM卡定位GPS(空旷一点地方很快,我看重的是这样定位很准不会漂移)、WIFI下看看新闻小视频处理邮件、小游戏打发时间成了它的主要功能,电池不大却很稳定耐用,最大工况下一小时用掉20%左右,也就是说可以亮屏全速使用约5个小时,充电未宣称是快充但也很快,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排名一是因为名称与X+1搭在一起很有趣,二是长期使用起来确实没有明显的短板,做工用料上乘,双面玻璃算的上晶莹剔透,线条简洁硬朗,有些大法范儿,大小趁手,厚薄趁手,要挑剔一下话,屏幕色彩过艳、黑场过暗,所谓的阿尔勒纹理边框实拉低了整机的美感而且也不用靠这个来增加摩擦力吧,中框边缘处有点割手,我加了个4块5毛钱的后壳算是改善了,带壳小摔过几次倒是没事,不带壳的话不知道玻璃抗不抗得住。系统方便使用的原厂氧系统,优化了谷歌全家桶等一些不用的APP,用起来反倒没有配置稍低的X+1顺畅,但也就一丢丢,原因我很难解释清楚、但这大概也能反应厂商的实力吧。曾尝试过N次当通话机来使,插上卡通个一两通电话,又换回去了,总结起来就是听筒声音小,人音靠后有点含糊,喇叭虽然一点都不破音但播放任何声音都不悦耳动听,音量还小,呵呵,基本上我是以老人机的标准来要求的,算了我也不缺这一台通话机,老老实实当辅机吧。

Moto X+1

皮后盖版的X+1被我当作主力通讯机达多半年之久,除了渣屏和渣照相,其它近乎完美,就连2300mAh的电池也被我优化的和其它3000mAh级别的机器使用起来没有太明显的区别,前置的单喇叭声音厚实悦耳,通话质量能和它媲美的只有黑莓和座机了,人音适当突出靠前又不尖锐,不要说现在所有手机都有降噪,不要说丽音技术不牛逼,那为什么我在酒吧打电话骗媳妇说加班用其它手机就被拆穿了用moto就神不知鬼不觉呢,当然这是个玩笑,是个段子,有些夸张,但我想告诉你这确有其事。

LG Google Nexus5

这是一只LG为Nexus代工手机,朴实无华,造型经典,使用稳定,刷上Android M后老当益状,当你按动音量按键,音量滑块移动时的有些粘滞感的过渡动画让你体味科技的无尽之美。

Meizu MX5

稀稀拉拉的前面已经说过很多了,目前在役的主力通讯手机,在近一段时间内还有换掉它的打算,屏幕差又没有能力自已动手更换我就调整色温保持亮度最高,按键手感PiaPia的我就少摁或者不摁,5.5寸略大、背面弧度不是很舒服,我就少掏出来少拿在手上,听筒通话时人音靠后且声音略偏低频又不太扎实我就多用耳机。背部金属与塑料接缝处不平我就带套,够虔诚了吧,林林总总的牺牲、让步和忠信皆因为它有一只mBack,皆因它简洁易用又不用太折腾的ROM。

结论:

1.国产品牌的产品这些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早期就投身制造业到后来存活了下来继续生产手机的几个广东品牌,基本摆脱了山寨、抄袭、精制滥造的印象,但产品还不精美还有些不讲究,新晋品牌起点也很高。

2.国产品牌跟国外品牌相比,还是有差距,少了一些章法、传承、沉淀,设计人性化、外观精美度、磨具精细度等方面的欠缺很直观。

3.国产手机行业最大的障碍是缺少核心技术无核心专利,跟当年彩电、VCD一样,终究逃不过代工组装竞价最后崩盘的路子,但即使这样,借力发力,借鸡下蛋,发展中求生存才会进步。

就这样,如果不包括大概十多年前短暂使用过一只捡来的科键手机,当然也不包括那台一直没插卡的一加X,魅族是我正式长时间使用的第一个国产手机品牌、MX5也是我第一只正式使用的国产品牌的智能手机,并不是说对国货有严重偏见,只是长久以来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所使用到的国产产品(它们大多数来自于广东、江苏、浙江这样经济强省的工厂),都不太容易做到善始善终,它们都没有给过我足够的信心。综合所有因素来考虑,国际品牌让我更省心更放心一些。

九、2016年4月~2017年12月,我一直在使用国产手机

MX5之后我并没有停止撸国产手机的脚步,先后于2016年4月撸入MEIZU PRO 6,很Nice很俊秀的一台手机,虽然我作为主力机用的不多。但Pro6不能给人已强悍的印象,无论是外观还是配置,柔柔弱弱、温温吞吞。Pro6的MEIZU的巅峰,如果我的记忆没出啥大毛病的话,之后的MEIZU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套用一句哪个足球解说员的名言:“蹬不上劲儿!”但J.Wong和所有魅族人都是值得致敬的。

2016年10月又把魔爪伸向了500强的华为,因为华为实在太火了,主要我还想尝试一下EMUI,起点很很高地撸入了大火的P9,几天之后发现P9是近几年撸入的最失望的高阶手机,除了拍照上发色比较浓郁有那么一点点莱卡味让我还略有兴趣外,其它基本一无是处,包括基本的通话功能,没关系,它至少还是一部“LEICA”,那段时间我把P9定位为一台口袋数码PS机。

2016年12月再度撸入Mate9 Pro,硬悍强机,但也没逃脱被我淘汰的命运。

2017年10月,Nubia Z17S,全面屏,835,马马虎虎的,现在在手上玩。可详见我的评测文章。

2017年11月,坚果Pro2,目前插SIM卡的主力通讯机,堪用,没啥特别大的短板。但太压抑,没有兴趣中心。

……

十、对常见手机品牌的印象

除了魅族,常见的国产手机品牌还有很多:

有我有兴趣一控究竟的VIVO和OPPO;

有清新独立的锤子和一加;

有开创先河的小米;

甚至金立、8848、美图我都有兴趣去研究一番。

而2017年除了为情怀买了一回单,收入了黑莓Keyone,后续接触的两台都是新鲜的较冷门品牌,Nubia和锤子。如今在手上的是Nubia Z17S和锤子坚果Pro2,可以说这俩都不是当今最最优秀的手机,却也相当顺手。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或者什么新鲜的硬性科技出现,我基本上不会再这么频繁的更换手机了。

撸不动了。

一方面,手机撸多了你会发现它们其实都差不多,最近三年过手的手机里,除了硬件一直在常规性的迭代更新,也可能跟软件优化有所改善有一定关系,整体使用感受的确有所提升,但跟三年前的Moto G、Moto X是并无本质变化的。

二方面,国产手机、也包括第一梯队的国际先锋手机品牌,这些年的发展到了平台期和瓶颈期,除了炒冷饭,旧瓶装新酒,也就只能搞一些夸大其词的噱头,先是双摄、双面、四曲面、八曲面、后又是正面指纹、背面指纹,现在又是全面屏,这并不是特别大的痛点和要害。

手机作为一个载体,在可以预见的三、五年内,可能仍不会在形式上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结合有限的自身感受和平常积累的了解,也点评一下我对一些常见品牌的综合印象吧。

小米

作为行业内互联网属性品牌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不可否认其为智能手机的普及所作的贡献,但如今的小米给人的印象是披着互联网品牌及营销的外衣,行耍猴吹牛之术。我们需要的不是把互联网属性无限放大,互联网不是万能的,即使没有过硬的核心技术,踏实做好产品为用户带来实惠才是王道。

至于MIUI,因为没有常时间使用过,也没有研习过,说不好其中的精髓,但根据MIUI用户的反应,至少应该是顺应了国内用户的多数需求的,但功能多就难免冗杂,因为,多就是少,少也是多,少还是没有,没有是更多,到底要多少?问你自己的内心。

华为、中兴

因为还不是行业内人士,不好评价这两家顶级公司中国通讯公司的渠道,管理怎么样云云,给人的感觉这两艘船的体量比小米还是要大不少的,但单就产品来说,还是稍显粗糙,特别是中兴,有些出昏招,有些产品不知道所云。

我们当然需要技术,用技术去驱导,支拓展。但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产品的文化属性。

OPPO VIVO 一加

岭南派电子制造业存活下来的代表品牌,如果我没有记错,他们的实际控制人都经历过十几二十几年前那几场声势浩大的制造产业之痛,先是VCD、DVD,后来是彩电、MP3。

身为工程出差狗,经常出没在中国中、东、西部的五六线乡镇,看着乡镇街道上鳞次栉比的蓝绿招牌真是羡慕蓝绿两家的线下渠道能力。

360

、乐视

搞得很热闹,但真机我一次也没见到过,真是神一样存在,实话实说,作为新晋品牌从任何方面都没看到多少章法,难免有插科打诨、浑水摸鱼之嫌。

倒是在360在14年末到15年初计划做手机的阶段,我与红衣教主在微博上有过一两句交言,我也是把我的想法在微博上写了一段话给周总,但我不知道是我没有表达清楚还是周总不感兴趣,后来不了了之。

锤子

当年顺路在顺电店里摸过一把T1,不知道是因为光线的原因,还是机身是黑色的原因,再加上样机被摸的比较脏,对其做工质感也没有留下多少特别深刻的印象,似乎是比其它互联网品牌要稍好一些。在路面上见到过美女使用白色T1,乳白色,远看还是比较漂亮精致的。

但无论如何这个行业这个产业需要罗老师这样的人,敢于不走寻常路,敢于不人云亦云,敢于不墨守成规,罗和团队的一些行为,为国产安卓手阵营保留一些活力和生命力。

三星、LG

同为韩国厂商,境况却不大相同,三星财大气粗咄咄逼人,在2010年左右使用过一只盖世一代,如果没有记错那台机器是与我的Palm Pre Pro以及黑莓9700、iPhone 3Gs差不多同期在使用,我是把Palm和黑莓当作主力机来使用的,而三星和iPhone都由于一些明显的短板而达不到我的心理预期,那个年代的iPhone和安卓都还不太堪用。三星的其它产品早些年也用过一些,MP3,显示器都有,整体感觉跟我身上穿的迪卡侬差不多,马马虎虎过的去,但没有亮点,不算优秀,ROM一直有点乱套,逻辑有点混乱。

LG 是显示领域的翘楚但在手机领域却难言话语权一直不温不火,真正体验过的也只有nexus5了,屏幕一般不错,偶有佳作,但是一个性格和特点都不太突出的厂商,近期LG出的V10倒是有兴趣尝试一下,至少看着挺MAN的,不娘炮。

前两个礼拜在三星发布了S7还没有正式出货前跑到一个店里摸了一把S7及edge的模型,模型嘛,谈不上精致,但整体感觉edge挺小的,手感也确实不错,实物应该比网上照片更好看,这台机器应该会大卖,S7普通版就要平庸一些。

一个声音响起,什么?搞一台S7 edge玩玩?,其实我内心是拒绝的,觉得有点太落俗套太浮躁,从内心里我更期望我筹措多时的、外观优雅、使用畅快、线条圆润又不失刚毅、做工精美气质沉稳的雅珂睿思(AQUARIUS)Q1的尽快出世。

HTC

设计、做工、系统都相当有功力和积淀的厂商,近几年却不得要领,也不知怎么回事,遥想当年其为WM系统机代言(dopdo品牌,htc代工)及安卓机最初几年G系列独步天下,呼风唤雨的景况,还是不希望它倒掉的,但似乎大势将去。与其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一只12年左右我因为扔掉了老态的黑莓和palm而投入了安卓怀抱而正不知所措而疯狂寻找全键盘手机的时期使用过的一只叫ChaCha的白色全键盘安卓手机,我使用它时,安卓已进入4.x时代,它还是2.3,我却用的津津有味,经典悦耳的HTC铃声、稳定清晰的通话、便捷的全键盘输入、微弯的驼背、厚实圆润的外形为我那半年忙碌的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二次是一只比较低端的ONE系列,虽然我带着这只ONE出差,因为其电池莫名其妙的耗完第二天闹钟没响而误了事,直接导致我临时向iPhone 4s倒戈了两个月,但这两台机器优秀认真的用料和做工,干净利落规整的ROM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M7、M8、M9的出现凭借其典雅的外形、优异的手感几乎成了安卓世界的外形设计教科书,得以桃李满天下。在此祝HTC好运!

iPhone

、SONY

无论是在手机领域还是在他们涉足的其它产品,这是两个大咖级泰斗级的厂家,是第一梯队的。说说简单的看法以及它们给我的一些启示,想到哪儿说的哪儿。

iPhone和苹果是可以当作课题来研究的,也是可以写成很多本书的。虽然前面我也说过种种我没有使用iPhone的原因,但并不妨碍我随时使用起一台iPhone,也不妨碍我即使干起了安卓手机后再使用一台iPhone,作为对手需要去研究和了解,作为优秀对手还需要去敬重。况且我也是一名苹果产品的用户,iMac、iPad、iPod,虽然用的不多,也很难真正喜欢起来,但会为我打开一扇观察这个世界的窗。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惨遭媳妇毒手的水果们)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惨遭媳妇毒手的水果们)

iPhone最让人佩服是是其一直秉承的极简和工业风,最让人觊觎的是其利润,iPhone在各个方面都下足了功夫,用够了心,比如说外形,不得不承认iPhone 6及6s已经把外观做到了极致,也难怪一波以把跟风演绎的无所不其及的厂商如VIVO、OPPO、MEIZU等把机器做得跟iPhone几乎一模一样。

至于这样的外形是丑还是美都是相对的,归根结底还是很美的,只是我们见多了就难免疲劳了,倦怠了,厌烦了。

比如说显示,如今大部分安卓机的字面参数都早已超越了iPhone,但实际肉眼效果上比iPhone好的几乎没有,起初我以为是Apple Store的灯光布置有特殊的优化效果,后来发现在任何场合使用起来都是iPhone的屏看着更舒服,这应该和镀膜、显示优化、字体图标边缘处理等细节都有关系。再比如说拍摄,几乎所有的安卓手机在拍摄上来说都没有iPhone省心,白平衡漂移,曝光不准,成像上也不如iPhone来的扎实,据说iPhone原来祖传的800万像素有几百人伺候。

iPhone要面向全人类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其从外观到系统都需要恰如其分的,都需要增一份则太肥、减一份则太瘦的。你能想象iOS要增加某一项小功能,或者菜单内增加一个切换开关,需要开多少会,讨论多少次吗,这个我也不清楚,但我想应该少不了。

所以所谓苹果的文化,我想一方面是极简的文化,另一方面是被说烂了的中庸文化。从机身外形到UI图标的方形圈角,无不体现收缩、内敛、不张扬的风格,这样才能为不同背景不同层面的用户所接受,才可能将受众群体最大化。

而GOOGLE是科技文化、极客文化主导的公司,Materials Design正是其体现。两种取向、两个方向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iPhone6开始则极尽圆润之所能,圆润得有点手感都太滑,接受起来倒没有太大问题,但缺少点性格,缺少点兴趣中心,缺少点刚毅才是我真正在意的。

同样的问题来自SONY大法的全平衡设计,大法的美更多的来自其独到的配色和精良的选材做工。而其全平衡设计接受起来还需要点时间。

不知道从何时、何处传出这样一句话,没有设计的设计是最好的设计。但我知道某布斯引用过这句话。我知道这句话本意想表达的意思,但认为是不完全准确的,所以我修改一下:让人察觉不到的设计是最好的设计,一些拙劣蹩脚的设计还不如不设计。

十一、反智能手机?

沧海桑田,某年某月,我甚至淘换来这样一只反智能手机斗士。

BP机式的屏幕,纸制的通讯录和游戏。

旨在减少智能手机的使用频度和时间,却发现我们再也逃不开了,回不去了。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年智能手机之旅

十二、再见,未来!

在我整理好这篇文章的那几天,替媳妇把她的6S升级了iOS11,也兴冲冲的看了看iPhone X的介绍,等店里有货以后还会去摸一摸,当然不用摸我也知道iPhone的调性,不至于把产品做得很差,想像一下,iPhone X极尽圆润之能事、举晶莹剔透之精髓。

升级完系统后我和媳妇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多年不怎么摸iPhone已经不太会用了。”

“媳妇,当年很高端的iOS系统,如今在我看来怎么有些low了呢?”

“你看看这圆润到极没有性格的字体,你看看这排版零乱的UI,你再这看看这万年不变的浮夸动画”

这确实是我的真切感受,前些年看起来无比高贵的苹果,在这些年的百花齐放纵横捭阖中也看上去有些土鳖了。

“没有谁能一劳永逸、没有谁能一蹴而就,即使强大如苹果。”

持续的发展、进阶才是硬道理。要不你就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各领风骚数百年。

生活不易,来日方长,且行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