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身体哲学中的“气论”的符号学阐释:《黄帝内经》试解

陈东 | 中国身体哲学中的“气论”的符号学阐释:《黄帝内经》试解

本文刊载于《符号与传媒》第20期

2020年第1期 第 138 - 150 页

陈东 | 中国身体哲学中的“气论”的符号学阐释:《黄帝内经》试解

摘 要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对中国的传统科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中医学仍然以气做为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对象。论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了“气”符号的生成过程与无限衍义,以及它在《黄帝内经》中医学意义域的形成机制,厘清了《黄帝内经》中“气”概念的理解困境,同时证明了中医学理论身心一元思维。

关 键 词

气论;符号;意义域;《黄帝内经》

0 引言

“气”是中国哲学思想中极为重要的范畴。从先秦诸子至近代章太炎、孙中山等,对气的研究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气”的思想起初用于阐释宇宙以及生命的本原,自然与人的形成、变化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秦汉时期,气的思想得到了系统性的发展,广泛地应用到了医学、气象学、堪舆学等领域,《黄帝内经》是气思想解释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典范。

“气”是整个中医学理论中基础,《黄帝内经》有近3000个“气”字,约占全文1/50,“气”字出现的频率,仅次于虚词之、者,在所有实词中,它出现的频率最高。(赵洪钧,2007,p.25)《黄帝内经》气概念十分复杂,如果要了解其中的气学理论,那么必需追本溯源,厘清医学中气思想的发展脉络。气论研究一直以“朴素唯物论”范式进行现代化阐释,但是,面对当代物质理论无法自证其合理性。

《黄帝内经》“气”概念的当代阐释困境是:五行之气、阴阳之气、宗气、邪气等各种气概念从何而来?质料的气与形式的气如果统一在气概念之中?刘胜利提出现象存在论为气论哲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元气是一种存在的元素,一种“现象的存在”或“存在的现象化”。(2011)刘胜利的观点十分新颖,虽然论证举例提及《黄帝内经》,但没能具体展开论述。陈来先生就当前气论哲学研究指出:“我们需要新的研究范式和哲学视野复兴对气论哲学的宏观与微观研究”。(2008,p.4)气论哲学探究呼唤融入新的学科理论,揭示气的本质与发展历史。符号学被认为是文科中的数学,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特质的学科理论,是人文科学所有科学共同的方法论。(赵毅衡,2012,p.9)本文从哲学符号学的元符号、无限衍义等概念分析“气”符号哲学意义的形成与医学意义的建构,厘清了“气”在中国哲学理论建构中的关键地位,分析了气字成为《黄帝内经》中普遍使用的符号的原因,以及现代西方医学中“气”的差异,为当下解决了《黄帝内经》中气概念的认知困境。

1 气的符号特征

从气的字义可以发现中国哲学十分重视自然,中国古代自然观在科学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要了解气论哲学,必须追本溯源,探寻踪迹,才能观其思想发展脉络,找出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逻辑特点。

《说文解字》说:“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许慎,2016,p.8)气的思想最初产生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气与云、雾、烟有相似特点。《说文解字》解释云:“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凡云之属皆从云”。云属于气范畴,生于山间河流。《说文解字》解释雾:“地气发,天不应”。雾由大地之气生发,同属于气范畴。《说文解字》解释烟:“火气也。”烟即火气,仍然归属于气范畴。

作为语言符号的“气”最初是如何生成与传达的呢?首先,何谓符号?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赵毅衡,2012,p.1)根据符号的定义,符号必然承载意义,为了表达人类对气的认知,借助“气”的符号载体表达意义。向前推进一步,这样的符号究竟如何锁合意义的?“气”意义产生的原初获义过程是什么?这些问题必须从意识、意向性、事物和对象的意义活动要素展开讨论。

任何事物只要被感知,受到人的关照,即事物进入人的意识,与人形成关联,这是意义生成的第一步。康德认为感性就是感性直观,通过感官和时空形式认识被给予的对象,对于自在之物,由于没有意识的实践,意义无法形成。“气”在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反复经验,感知到气的物质性存在,在意识的作用下发出意向性,对气的不同观相形成不同的认知,意向性决定了物质之气与意义何种观相关联。气的形式直观是意识与事物建立契约关系的基础,没有这种获义意向性追求,就失去了“气”符号的生成动力。

当气被感知时,进入人的意识的是关于气的不同片段,例如,云气是流动不居的,气能为人体所知觉的(热气上升、冷气下降等)。为了取得气的形式直观,意识必须将气的形式感知之外的观相予以搁置,不相关的观相存而不论,于是气的流动观相就成了符号的主要品质。金文的符号从视觉感知体现了气的流动性特点,符号与对象具有相似性关系,《说文解字》中,解释“气”为象形。皮尔斯根据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将符号分成三类:像似符号、指示符号和规约符号。(2014,p.51)由此,可以肯定“气”符号就是像似性符号,像似性符号简单直接,易于被感知,具有再现透明性,象形与象声都是摹刻自然,金文和《说文解字》中气符号可以找到气物质的流动品格。“气”符号具有时间和空间特性,不仅能够从空间中去掌握气的世界,而且从时间延续展示外在事物。

索绪尔认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无理据性的。这是基于拼音文字的特点提出这样的论断,表音文字无法表达声音以外的其他形象。中文的气是表意符号,既有概念、又有意象。两者共用、相互交融。能指与所指之间能够找寻到本有的联系,是有理据的。

“气”符号的像似性特点体现了直觉性思维,是中国哲学思维的基本形式。符号“气”指称的是气的物质性存在,符号的生成源于气物质的被感知,体现出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肖峰指出,在符号世界和关于对象的表象世界相交织所构成的“符号-表象”世界中进行所谓的符号操作活动,因而符号常常在操作活动中“消失”,“画面”则经常浮现出来,这也正是初步的抽象还不能有效地摆脱形象的纠缠和限制的表现。(1989,p.177)符号的意义与形式关联携带像似性,无法将意象从符号中抽离,“气”不是纯粹抽象的符号,与西方哲学的单一概念符号有着根本的区别。西方哲学认为形式与意义的分开是哲学思维的表现,否则无法实现逻辑的明确性和系统性。这种观点自有合理因素,但不无片面性,值得思考和仔细研究。

西方哲学中,概念是高度抽象的思维符号,思维活动依赖概念运作,其内涵与外延十分明确,保证了符号的逻辑性和明确性。这种思维有助于经验上升为理论,使科学知识不再局限于经验思维,而“气”符号的像似性却始终卷入人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经验”的,而非纯理论的。经验思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知识进行的思维操作,运用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以及社会习俗惯例进行的思维活动。“气”符号是经验思维的体现,表示主客关系未分。《说文解字注》:“气,云气也。象形,象云起之见”,(段玉裁,2018,p.20)象云起之见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体验,主观自我凭借像似性更易于认知外在世界,“气”符号的形成是经验思维的结果。

像似符号“气”带有明显的意象思维,无法用概念明确地规定意象,全靠直观感悟(想象)来追寻意义。意象之象通常借助类比、隐喻、象征以及具体符号语境等方式引申意义,是一种内隐的辨证逻辑。严密的逻辑规范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意象思维逻辑性不明确,逻辑论证欠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通常基于经验层面而非高度抽象的概念层面,“气”符号的意象融合局限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种缺陷也是“气”意象符号的价值所在。“气”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理据性关系避免了机械和僵化的思维操作,促进了主客体的通融与思维的创造性。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符号与气符号具有相同的思维特点,代表了中国思维符号的象。

“气”符号最初指向气物质,属于中国先秦时期名与实的范畴。名实之辩主要围绕名是否源于感性经验和客观实在,概念是否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样的问题。“气”之名与实是相符的,“气”最初就是指物质。符号的功能在于将注意力引向认知对象,其意义超出认知对象之外。符号是意义的载体,人凭借符号认知世界,通过形式向符号意义的过渡。开始“气”的所指是物质,因实践的要求,人需要扩大认知对象范围,意义开始延申到气的功能。“气”意义随重复而增加,具有累积性,个人和社群的经验是在意义的重复实践中形成。赵毅衡认为,重复是意义的符号存在方式,变异也必须靠重复才能辨认,重复与以它为基础产生的变异使意义能延续与拓展,成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方式。(2017,p.151)符号的生命在于重复,意义在重复中得以延续,意义的延申离不开重复的品质。“气”符号的的意义在重复中获得了生命力,于是就有了“气”在其他文本中的频繁出现,突出特点是意义在不断扩大,各种相关之“气”成为认识自然世界的重要载体。

中国文化最古老的文献资料--甲骨文、金文以及《尚书》和《诗经》并未出现名词性的气字,如“空气、气流”意思,只是用作副词和动词“乞求,至”的意思。李存山认为:“甲骨文、金文和现存《尚书》、《诗经》没有给我们留下名词气字的直接材料”。(1990,p.22)尽管早期文献《尚书》、《诗经》中无法找到名词性气字,但是通过对《左传》、《国语》的考察,发现作为明确的哲学范畴的气思想已经产生。

“气”原初所指是物质。张岱年指出,中国哲学中所谓气,可以说是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以气解说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2017,p. 87)中国哲学从气的物质性阐释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这与西方哲学中气由微小固体形成的原子论有明显的差异。皮尔斯把符号载体命名为“再现体”,即索绪尔说的能指;关于索绪尔的所指,皮尔斯从逻辑上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符号代替的是对象,另一部分是符号引发的思想被称为解释项。(2014,p.31)皮尔斯的符号意指三分式(对象、再现体、解释项)可以解释中国哲学中“气”符号意义的复数性,气的物世界是唯一,但是意识的作用使意义世界变得多维。解释项需要另一个符号才能表达,而新的符号表意又会形成新的解释项,由此产生“无限衍义”。

根据《国语·周语上》记载,“土气震发”,“阳气俱蒸”,虢文公谏言周宣王,用阴阳之气阐释其与农事的联系。另有记载伯阳父云:“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朴素地解释了气的运动变化与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又引用了伯阳父对幽王的话:“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表达了天地之气的变化是民事失序的原因。

《左传·昭公元年》载医和之言:“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郭丹,2018,p.1575)此处谈及了气的物质性,运动性以及多样性,阴阳等六气与四时、五行相匹配,蕴含着时空的统一性特点。

战国时期,关于气的理论认识逐步深化。《管子》最先提出气宇宙观,气是万物之本原,自然界一切事物生于天地之气。

《管子·七法》说:“根天地之气。”自然界万物的出现以天地之气为基础。

《荀子·王制》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地交感产生万物,阴阳运动出现变化。

又说:“水火有气而无生,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水火有气但是没有生命,人有气、有生命、有智也有义,强调气的生命特征。

以上经典文本均暗含了“气是宇宙的根本”的意义。符号的无限衍义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语言符号“气”从生成到不同时期文本的展示,意义在历史中获得链接式延展,实现意义的积累。祝东指出,语言是最大的符号系统,自然是最广阔的客体对象。(2018)语言符号“气”源于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世界的感知,为了表达意义,气的语言符号提升了人类交际功能。符号是意义产生的途径,更是意义传播的方式。符号的出现表明人从一种客观的行为模式转化为一种思维模式,能把间接性的东西转化为直接性的东西,即通过编码生成意义并传达意义,实现人的目的。美国哲学人类学家卡西尔指出,人是制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1985,p.43)“气”符号的出现必然引向符号的使用,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气”符号的出现是人类思维的巨大进步,是在人的知觉意象基础上形成的带有社会性和一般性特点的意象,具有范畴化的特征。“气”符号是皮尔斯所说的“型符”,符号的意义指向一个类型。虽然“气”符号可以指称某一系列的对象,但是其表意仍然十分模糊,符号的双重分节则能弥补其不足。叶尔慕斯列夫(Louis Hjelmslev)认为双重分节表达层的单元是纯粹形式,是空洞的,他称为空符;与之对应的内容层面是具体的意义,是实符,两者对应,却不一定重合。(1975,p.56)气的能指只是形式,与其匹配的内容是携带的意义,即关于气的物质与功能的一切。气的意义域的构成必须在能指分节中进行,否则无法掌握复杂的气世界全貌。可以说,符号的切分是思维活动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

2《黄帝内经》中“气”符号意义域

“气”如何与身体建立联系并渗透到医学之中的呢?《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万丽华、蓝旭,2006,p.57)人的意志是感情意气的统帅,感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力量。孟子用“气”来描述气与心志相互影响,体现了气的身体哲学。《管子·枢言》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李山,2009,p.85)气是人的生命之本,气决定人的生死。这里通过“气”来表述生命的本质,突显气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先民对身体的理解和解释必须依靠符号进行,而“气是万物之本”是解释规范元语言,这种气宇宙观影响了先民的身体观,气与身体产生关联。祝东指出:“人类社会活动其实是一个不断制造意义,规范意义,而又受意义规范的过程。”(2014)身体之气的意义生成是“一元论”衍义的结果,这是先民对于气认知的深化与发展,“气”的意义不断得到延伸和更新。

关于气的流动性特征,《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通天下一气耳。”(陈鼓应,2018,p.565)人的出生,是气的聚积,聚积便成生命,消散便是死亡,气是整个宇宙的主宰。庄子不仅强调了气是人体生命的本源,还指出了气的变动不居是生命活动的本质。虽然通过运作“气”符号呈现气对于身体生理的理解和阐释,但是“气”符号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意识构造“气”符号意义世界能力,是先民意义活动的关键。《黄帝内经》是气论思想在医学领域中的具体实践,用气的双重分节表征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摄生规律变化,建构起了以气为根本的医学符号的意义域,使原本模糊的人体认知通过符号再现。气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始终,在中国哲学气范畴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黄帝内经》的气分为自然之气、生理之气、病理之气等,“气”意义域的形成以气的分节为前提,在意识的意向性压力下向不同的方向衍义,形成以气为核心的医学符号网络。

(一)自然之气

人生活于自然环境中,人体的发展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影响。正是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黄帝内经》认为气所指宇宙之气,涵括天地之气、阴阳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气分为天气、地气、人气,气的内涵与外延逐渐确定,并且宏观地阐释了天地变化的自然规律以及对人产生的作用。人类通过符号“气”的媒介作用呈现出人对自然的认知,并通过符号分类传达人化的自然世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清阳者为天,浊阴者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2016a,p.39)

清阳之气化作天,浊阴之气化为地。地气上升形成云,天气下降形成雨。雨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天气的下降,但实际上由地气所化生,云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地气上升,但根源是天气的下降。这里通过符号的双重分节,能指切分所指,用天气与地气阐释宇宙之气的升降运动变化以及云雨自然现象变化的成因,符号的分节使得原本一团模糊之气的认知变得越来越清晰,这也证明了人类的思维逐渐走向逻辑化。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2016b,p.480)

意思是春气、夏气、长夏气、秋气和冬气处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气根据季节划分,强调自然之气对人体经络的影响,因此成为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

自然之气根据时间和与气的功能进行划分,旨在突显人体健康受外部气候的影响,一年中不同时间气候对人体的作用不同,这里运用“气”的时间特性模塑了人体生命的自然观,这也体现了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思想。

(二)生理之气

人体生理之气由先天之精与水谷食物之精化生之气,以及吸入的自然之气,通过人体脏腑的生理作用而成,充塞于人体。为了解释气生理功能,根据气所处部位,气分为真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使人体气的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表述不再模糊,更具条理化。

《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2016,p.457)

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人体生命的全部依赖真气而存在,真气属于先天之气范畴,是人体气结构的最高层次。

《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p.414)宗气的主要功能维持人体心跳 、脉搏与呼吸,人的生命依赖宗气的推动。

《灵枢·营卫生会》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p.175)

营气经由血脉进入人体的各个生理组织,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前提,突显了营气对于人体的关键作用。

《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2016b,p.332)

卫气生于水谷之精微物质,活动于脉外,主要分布于人体的皮肤肌肉和脏腑胸腹中。这里阐释了卫气的形成与分布位置。

关于人体生理的活动,气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气的聚散分布的部位,气划分为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真气统摄宗气、营气和卫气,建构了气的生理学意义。

(三)病理之气

病理之气分正气、邪气、水气、寒气、暑气等。《黄帝内经》不仅认为气是人体形成之本源,还用气解释病理现象。两千多年前,受历史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人们无法利用现代的科学设备从细菌病毒的角度去分析解释致病因子。中国古代医家只是用“邪气”概括性地表征所有致病因素,用“正气”指称人的抵御疾病的能力,正气无法抵御邪气说明疾病的形成。

《灵枢·刺节真邪》说:“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2016,p.458)

气分正气和邪气,正气用于表述人体的健康之气,邪气指造成人体伤害之气,旨在描述发病机理。阴阳思想贯穿整部《黄帝内经》,正邪之气的分类是阴阳二元对立思维推演的结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2016a,p.44)

冬天感受寒气过多,春天容易发生热病,春天感受风气过多,夏天容易引发飧泄,夏天感受暑气过多,秋天容易出现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冬天容易产生咳嗽。天气在双重分节的作用下,指导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气候变化对人体内部疾病产生发挥重要作用。

人体由天地之气而生,人的疾病产生也源于自然之气的变化。仅用自然之气表达疾病病因,所呈现的意义仍然模糊,能指分割所指,正气、邪气、寒气具有模塑人们对于病理学的认知,这种筹划成为医学诊断活动的关键。

生命是气凝聚的产物。《黄帝内经》对气进行双重分节,分为自然之气(风气、寒气、湿气、燥气、火气等),人体生理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病理之气(正气、邪气、水气等)。这种双重分节的原动力何在?“气”符号不能单独表意,任何单独的符号需要语境的帮助才能解释出意义。人栖居于意义的世界,任何社群中的人都无法脱离符号系统。(苏智,2018)单独的“气”无法表征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等规律变化,解释者更不可能从中解读出“气”对于人体的医学意义。“气”的符号操作再现了气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区隔,是意义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赵毅衡,2017,p.111)《黄帝内经》“气”的医学意义是区隔的结果。意识对人体生命的诸多观相进行区隔,建构起人体生命规律的气意义域。区隔是在意向性的压力下分割出意识予以关照的部分,是意义生成的基本操作方式。意识将气区隔范畴化,人身之气获得一种秩序感,由此形成《黄帝内经》“气”的符号文本组合。

3 中医的身心哲学

气物质在意识的意向性压力下形成“气”符号,单个符号无法表达意义。区隔是意义活动的前提,符号通过能指分节分割所指,形成人体生命活动机制的“气”医学意义域。通过《黄帝内经》气的符号学分析,发现中医的诸多特点。

一,中医的唯物主义观。气符号的出现源于人的意识在意向性压力下对气的感知,表明气是物质性的存在,为了表意的需要,气的意义进行延申,指称物质的气逐渐转向功能之气。中医之气既指物质,也指功能,体现了中医的朴素唯物论。中医之气不同于西医之气,西医的气只指气的物质,指涉内容远没有中医之气广泛。

二,中医的直觉性思维。直觉性思维是指以人的感官对于事物形象的直接感知的思维活动。气符号的形成是人对于云、雾的感知觉的结果。《黄帝内经》中运用自然之气阐释人体的生理与病理,是在人对自然之气的变化主观体验后形成的具象认知。药食之气的温、热、寒、凉以及酸、苦、甜、辛、咸的四性五味及功能认知均在人品尝、辨识寒热进行的直接感知觉活动中发展而成的。同样的思维在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中并不少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题目中就提及人的主观体验,这种直觉性思维成为中医学的主要的思维方式。

三,中医的整体论思想。《黄帝内经》宇宙之气、人体之气、生理之气、病理之气,均通过原初“气”符号的双重分节建构气的医学符号域,阐释自然之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充分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天人合一 ”整体观。人体的生理之气的分割再现人体内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无不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念。

四,中医的辨证逻辑。人的意识感知气的存在,像似符号气的生成,《黄帝内经》气的区隔和分节,人体生理之气分为真气、宗气、营气、卫气,并分析不同气的形成、分布位置以及生理功能,表明了察类、求故、明理的逻辑思维在中医理论形成中的作用。这里的辨证逻辑具体指真气(先天之气),宗气(后天之气),营气(脉内之气),卫气(脉外之气),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中医并不完全是经验思维、象思维,其辨证逻辑应予关照。

气是万物之本,这是先民对自然世界的原初认识。先民运用“气”符号从天人同构和天人同质的视域阐释人体结构、病理和养生思想,形成一种特殊的认知结构,表现出对身体世界的特定理解。人体健康与自然密切关联,“气”符号既指自然之气,也指人体之气,实现了自我与周围世界同一。中医学中的人源于自然,是自然之中的存在。“在世界之中存在,实质上说的是人源自世界,居寓世界之中,依赖于世界,融入世界之中。”(海德格尔,1987,p.65)西方哲学将自然之气当作一个外在于主体自我的独立对象加以认识, 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身心二元论主张身体与心灵是独立的实体,身体是一个广延性的实体,心灵是一个不占据空间的实体,身体与心灵相互平行,这种将自然看作客体进行观察的分析思维区别于中医哲学的整体思维。

4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黄帝内经》“气”的符号学分析,阐释了 “气”符号的生成过程与无限衍义,以及它在《黄帝内经》中医学意义域的形成机制。这不仅厘清了能指“气”的语义模糊,气由最初的所指气的物质逐渐地指向气的功能,气符号既指自然之气,也指人体之气,同一能指指向不同的所指,在气的中介作用下,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环境、体内各器官之间的有机统一,明确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成因。“气”符号研究为当今社会认知“气”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价值提供了指导,也证明了中医理论的身心一元思维。被称为“文科中的数学”的符号学具有跨学科特征,为《黄帝内经》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野,有利于揭示中国医学的本质。《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形气转化”一直处于争论之中,从气的符号思想研究也许会有新的突破。

陈东,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成员,成都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符号学,中国符号学遗产。

引用文献从略,请参见本刊正文

陈东 | 中国身体哲学中的“气论”的符号学阐释:《黄帝内经》试解

视觉︱欧阳言多

冯月季 | 反叙述:算法新闻的符号哲学反思

蒋建国 赵艺颖 | “夸夸群”:身份焦虑、夸赞泛滥与群体伪饰

书评 | 贾佳评约伦·索内松《认知符号学》

符说 | 有人要给我剧透《庆余年》

青铜艺术 | 古巴蜀和古玛雅,相距千里的两个“爱鸟”文明

如果这篇论文给你带来了一点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