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文丨蜜幼君

关注幼儿教育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

蒙台梭利"这个名字,以及国内现在十分流行的"蒙氏幼儿园"。著名的蒙氏教育法深受西方国家上层社会的推崇,连欧洲王室贵族都对它十分青睐。许多欧美成功人士都曾接受并感谢蒙氏教育。

蒙台梭利到底何许人也?为什么她的教学法那么受推崇?她的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呢?从今天起,我会通过多篇读书笔记来记录和分享一下“蒙台梭利教育法”。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享誉世界的幼儿教育家。她于二十世纪初在欧洲创办了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之家",接收3-6岁的普通及贫穷家庭的孩子入园。在对儿童多年的研究及实际观察中,她深入理解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内在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具有开创性的幼儿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法的培育下,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心智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成长为各方面都很出众的人才。由于取得的成效惊人,她的教育模式轰动了欧美各国,大家纷纷效仿其教学法,各国相继成立蒙台梭利协会、蒙氏教学机构等。直至今日,蒙氏教学法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在我们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办起蒙氏幼儿园。有条件又注重子女教育的家长们,很多都对真正的蒙氏幼儿园趋之若鹜。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著作中,有揭示儿童身心奥秘的,有详述儿童发展规律的,有阐述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我认为,要了解蒙氏教学法,就要先了解蒙台梭利创立其教学法的依据,也就是她对儿童的非常深入的认识。所以我们先从《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开始。很多人觉得蒙台梭利的著作太过枯燥,读不下去。如果您没有读过这本书,那么花一点时间看看这篇笔记,就完全可以理解这本书的精髓,因为我摘录了其中最精华最能体现蒙氏思想的内容。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蒙台梭利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了解到的儿童内心的秘密,论述了儿童的身心特征,提出了儿童敏感期的概念,阐明了阻碍儿童发展的因素,并提供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下面正式开始吧~

1,“成年人应受到控告”

童年时受到的心灵创伤所造成的影响慢性而持续,可人们却从不认为他们是造成成年人心里疾病的潜在原因。这类心灵伤害一般由喜欢发号施令的成年人对孩子自然成长中不断施加的压抑造成,它通常与最能影响孩子的人密切相关,尤其是孩子的母亲。

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他们把儿童看作是心灵空无一物、有待于他们去尽力填塞的某种东西。他们认为儿童是脆弱的、没有自理能力的,因而觉得必须替他们做所有的事;他们认为儿童缺乏精神指导,因而需要不断的给予指导。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儿童的造物主,他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判断儿童行为的正确与否。他们把自己当作标尺来衡量儿童的善与恶,他们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儿童必须以他们为样板来塑造,儿童的任何举动一旦偏离了成年人的方式,就会被认为是邪恶的,必须马上予以纠正。事实上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在无意识的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

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就包含着一种神秘的本能,这个本能将指导他如何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及怎样适应环境。新生儿有其特有的心理规律,他们的神秘心灵是深藏不露的,不会立即表现出来,只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由于每个儿童将有不同的发展,适合他们成长的外界环境也应该为他们精心地量身定做。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2,“心灵的胚胎”

婴儿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有其自身的某种神秘力量,促进他成长,教他说话,进而使他成熟完善、形成个性。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之处,所以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完成独特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复制,而是积极革新和创造。

儿童只有根据自己的意愿才能发展成他自己。儿童的精神生活是独立于、优先于和能够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他在幼儿时将尽力去注意他周围的人,模仿他听到的声音,由此学会说话;在与外界环境接触中,他会积极调动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他成为了自己的创造者。

成年人自以为是地认为是通过他们的照料和帮助婴儿才成长起来,他们把自己想象成儿童的塑造者和精神生活的建立者。事实上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他自身,他有自己发展的方式和必须遵守的规律,成年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碍他的发展。

成长中的婴儿像一个精神的胚胎,他不停地尝试着体验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通过感官去感受外部环境,通过肌肉去接触外部环境,正是外界环境塑造了一个人,并使其趋于完美。因此他需要有一个特殊的环境保护他,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这个环境里的一切都乐于接纳他,而不是伤害他。只有当成人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改变对待婴儿的态度。我们要相信婴儿是一个正在自我发展的精神生命,应该向婴儿致以最崇高的敬重。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3,“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初期发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敏感性。它是一种灵光乍现的秉性,这种特性是借助于短暂的刺激或潜力而获得的。如果儿童在其敏感期没有按他的敏感性的指令行事,他将永远丧失这种天赋的力量。

在这一时期,儿童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能轻松的学会每件事情,激情不断燃起,不知乏味和疲倦,自然而然地去征服他们想要征服的事物,这一切使他感到十分欢乐和幸福。当这个敏感期泯灭之后,人们心智上的进步,就只能通过思维的加工、主观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才能取得。繁重的工作会使人产生疲惫和厌倦感,但处于敏感期中的儿童不会。

儿童有一个能一直持续到5岁的敏感期,这个时期他通过感官来感知外部世界,并且有一种内在冲动,以自己的兴趣来挑选他的感官对象

内在的敏感性使儿童对某些事物敏感,而对其他事物无动于衷。所以说没有一个人能看到一个物体的全貌,每个人都只看到物体的一部分,他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和兴趣来看它的,因此,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同一个物体。

儿童处于敏感期时,如果他所处的环境能充分满足他的内在需求,那么此时的儿童会有如神助。但如果此时儿童的敏感性发挥遭到了外界的干扰和阻止,他们就会表现的难过或愤怒,并会产生激烈的反应。人们不知道他为何有这种表现,就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或者是想得到我们的抚慰而已,我们以为这些行为都是任性或发脾气,实际上儿童在敏感期发脾气是他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外在表现,只要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或焦虑感被消除,他们就会平静下来。

儿童有一个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神秘的时期,从出生的第一年持续到第二年。儿童看到某些东西物放无序时,仿佛受到了某种刺激,受到了行动的指令。秩序感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真正的快乐。儿童对秩序的热爱并不是成人那种外在的快乐,而是犹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在儿童生命中某一个时期的快乐就在于在适当的地方找到东西。儿童具有两种秩序感,一种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与儿童对他所在环境的体验有关,还有一种是内部的秩序感,它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及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4,“观察和理解儿童”

孩子的兴趣是一种自发的内在的现象,当他根据自己内在的兴趣自主活动时,如果被成人打断,他为内部和谐所做的努力就被破坏了,所以成人突然打断儿童的思绪或企图让他分心,就是没有考虑到儿童自己的心理发展,这种无知

会压抑儿童的基本需求

儿童的内心才真正决定他的发展,儿童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那些我们毫不在意的东西,我们由此可知儿童拥有独特的内心世界。人们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为他们根据儿童的外在表现来做判断,而不是根据儿童内心的精神力量。我们应该努力认识儿童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可以弄清楚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或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

儿童的心理个性和我们成人有本质上的差别。比如儿童会关注最微小的细节,而我们通常不会,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够精确。因此他们可能会认为我们无能,不信任我们,就像我们不信任他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各自的思维方式是如此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儿童和成人不能互相理解的原因。

成人应该努力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成人不应该把儿童当作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物体,随意支配他,让他唯命是从。成人要确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成人必须努力了解儿童,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的努力是办不到的。这应该是所有家长及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和愿望。由于儿童比成人弱小的多,如果儿童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人就必须控制自己,倾听孩子的心声,应该把理解和倾听孩子作为一种职责。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5,“提供适宜的环境”

儿童必须能自由的决定和完成他想做的事。他不是漫无目的的跑、跳、拿东西,他的建设性活动是从别人的活动中得到的启发,努力模仿成人。儿童的活动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有直接的联系。他想去扫地、洗碗、倒水、梳头等,这种天赋倾向可称作模仿,但又绝不仅仅是机械模仿,他建设性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智慧,因为他不仅会模仿,也能自己运用他学到和掌握的知识。比如说话就是如此,就词汇的运用而言,儿童与鹦鹉大不相同。

儿童在活动时,成人总是有冲动去支配儿童。成人意识到,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他必须做出巨大牺牲,必须抛弃他的某个脾性、降低对环境的要求,这与他的日常生活会发生抵触。但如果不让儿童接触他周围的环境,就会阻碍他的成长,就好像不允许他们学习如何说话一样。解决这种冲突的办法,就是给孩子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能实现自己强烈的渴望。很多时候年纪很小的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练就的本领和谨小慎微的能力都会让我们惊讶不已。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6,“跟随儿童的节奏”

成人看重行为的外在结果,喜欢最大效益法则,习惯用最直接的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所以当他看到儿童付出巨大努力却收效甚微,而同样的事他很快就能干完并做得干净利落时,就会忍不住帮助儿童。

成人着急或恼怒,因为儿童热衷于那些琐碎或毫无用处的东西,也因为儿童行动的节奏和行为方式都与自己不同。当我们被迫去适应别人的节奏时就会感到痛苦。因此,我们会做出干涉。

但是成人干预儿童的活动,对儿童的心理需要没有丝毫帮助,是替儿童做了他自己喜欢的事。成人阻挠儿童自由的行动,就成为儿童自然发展的最大障碍儿童想靠自己的努力成长,对儿童的毫无必要的帮助,会成为他成长中的心理压抑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7,“尊重儿童的意志”

在童年时期,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他的本性出于一种创造性的状态时,他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个时期,成人能够悄悄潜入儿童的心智,用他自己的意志激发儿童的意志,使儿童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过分热心或用自己的快节奏给儿童示范如何做事的话,儿童的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就会受到压抑。儿童的自我本应去支配他自己完成这项活动,却被另一种自我取代了。后一种自我更强有力,却不属于儿童。

一个正常的儿童,他缓慢并且沉思,但他的行动却受自我控制,并由理性指导。他会被他所看到的物体吸引,并且会尽力弄清楚这个东西以便能充分利用它,自我控制和有节制才是有价值的。儿童应该掌握自己的运动器官,而不仅仅是毫无目的的到处乱闯。

一个人有能力用一种审慎和沉思的方式活动才是正常的。这是内心自律、外在有序的体现。当缺乏这种自律时,他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活动,而受到别人意志的支配。

他人的意志很难使一个人产生举止得当的行为,因为这种外部的影响不会为这个人的行动提供有条理的指引。当一个人不得不靠别人的意志活动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人格分裂了。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儿童身上时,他就失去了他本来应该得到的发展良机。

儿童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从事各种活动成长起来的,运动是自我与客观环境建立关系的唯一真正途径。了解身体运动和意志之间的直接联系,能使我们更充分地意识到身体运动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肌肉应该是自由的,它能对意志的每个命令迅速地作出反应。因此当儿童试图把意志付诸行动时我们应该帮助他,让他能自由地支配他的运动器官儿童十分喜欢独立地完成工作,喜欢自由地行动,通过运动来使自我得到塑造和发展,成人不应去控制他。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8,“爱的智慧”

当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完成各项工作并在生活中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时,就会获得一种爱的感觉。这是一个人的状况基本良好和身体健康的标志。爱的动力就是本能,是生命的创造力,并在创造的过程中产生爱。儿童的心中充满了爱,并且他的自我实现也受到爱的影响。

儿童在敏感期中那种对周围物体不可抑制的冲动,实际上就是他对所处环境的爱。这种爱不仅仅是情感的反应,而是智力发展的需求,它能促使儿童去看和听,进而不断成长,儿童必须服从这种自然的需求,但丁称这种需求为“爱的智慧”。正是爱使得儿童能以一种敏锐和热情的方式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特征。正因为儿童热爱他的环境,而不是对它漠不关心,才使他们能看到成人视而不见的东西。

儿童热爱的一个特别对象是成年人。他从成年人那里得到他的需要和物质帮助,并向成人热切地索求他自我发展所需要的东西。他通过模仿他所接触的成人而学会如何生活。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吸引着儿童,儿童对成人是那么敏感,以至于成人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儿童的生活和行为。因此成人应该仔细斟酌他在儿童面前的一言一行。

儿童乐于听成人的话,但当成人让他放弃那些对他成长有利的本能时,他就会反抗。儿童发脾气或反抗,是成长中的必然,是他所做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那些把子女所有表现都称作发脾气和无理取闹,并只想着自己和财产免遭儿童侵犯的成年人,无法教人如何去爱,因为他不具备“爱的智慧”的敏感性。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9,“儿童天性正常发展的三要素”

成人的环境对儿童来说并不合适,而是一些使儿童不得不多加小心的障碍,这种环境会使儿童变得乖戾。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能使他自由发展的环境。儿童只有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在一个与他的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的发展。由于成人也是儿童环境的一部分,他们也应该使自己适应儿童的需要。成人不应该是儿童独立活动的阻碍,也不该代替儿童去做那些能使儿童迈向成熟的事情。

能够引起儿童天性正常发展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让儿童处在一个愉快的环境里,那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的。第二个有利条件是成人的中立表现,成人需要有种理智的平和,这种平和是一种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或更好的

无阻碍的状态,它需要心灵的谦虚,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儿童。还有一个重要条件是,要给儿童特殊的物品,让他们工作,儿童会被这些能完善他们感知的物体吸引,他们借此发展分析能力和运动能力,并教他们如何聚精会神,没有一种言语的说教能做到这一点。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10,“偏离正轨的情况”

(1)“神游”

心理能量必须在运动中自然地发展,这样它才能使一个人的人格得到统一。当心理能力失去了根基而毫无目的地漫游时,就产生了偏离正轨的现象。心灵应该通过自发的体力活动来塑造自身,这样心灵才不会沉浸在幻想之中。

当游移不定的心找不到可以工作的对象时,它就会被图像和符号所吸引。儿童如果发生这种心理失调,就会坐立不安地到处乱动。他们看起来充满活力、难以自制,但却毫无目的。他们的心思分散在许多不同的事情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一个思想偏离正轨的儿童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或正常地发展潜力的,这种儿童的智力并不高。

(2)“心理障碍”

偏离正轨的心灵是经不起

强制和压迫的,任何人想以这样的做法来纠正儿童,都将导致儿童的反动性格这种反叛性格是一种思想完全无法控制的心理防御,它会无意识地阻碍儿童接受和理解来自外界的观念。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障碍”。儿童心中的这个障碍会使他响应得越来越消极。通过这种防御机制,儿童心灵会无意识地说:“你说话但是我不听。你不断的重复,但是我就当没听见。因为我正忙着建造一座墙,把你拒之墙外,只有这样我才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有些人会对许多类型的学习设置心理障碍,甚至抵制任何类型的学习,通常他们会带着这些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心理障碍终其一生。许多人终生讨厌数学,就是一个例子。他们不仅不能理解数学,甚至只要一提到它就会产生一种心理障碍,表现出忧虑和厌恶。

心理障碍很难克服,它建造了一堵封闭的墙把自己藏于其中,保护自己不受外界侵犯。因为他

把自己与世间美好的事物相隔离,所以很难获得幸福。自我孤立的人把求知、探索都视为仇敌。儿童天赋的能力被引入歧途,以致他对所有他可能感兴趣和喜爱的东西都视而不见。学习导致了他对世界的厌倦和抵触,而不可能成为他谋生的工具。

(3)“依附”

有些儿童的本性非常容易退缩,他们的意志薄弱无法抵制成人的影响。如果他们身边的成人愿意为他代劳一切,他们就会变得对他过分依赖。他们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活动,去服从成人毫不重要的命令,成人则很容易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这个温顺的儿童身上,这将导致儿童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这种冷漠将被视为迟钝或懒惰。成人是喜欢儿童懒惰的,因为这样他们就不会妨碍自己的行动了。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把毫无用处的帮助、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自己的意愿都强加给了儿童,进而阻碍了儿童的心理发展。

(4)“占有欲”

正常化的儿童不会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而是深深地热爱它们。他们寻找能满足他心灵需要的东西,他将在活动中得到心灵的营养品。这种动力和对周围环境的热爱,是人与生俱来的。如果他生活在适宜的有助于自我实现的环境中,他会充满活力,不停地活动,但如果儿童没能在有助于他发展的活动中找到动力,那他就会彻底被“物品”所吸引,并渴望拥有它们。拿走某物并把它保存起来是很容易的,这并不需要知识和热爱,儿童的心力就这样被转移了。

实际上,所有道德上的偏离正轨都取决于在爱和占有之间做出的第一个选择。人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会沿着这两条路中的一条走下去。占有欲会使儿童因为想要争夺同一个东西而频繁地吵架,他们冷酷无情并总为小事而争吵。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一个人的自然能量被转移了。我们督促儿童不要把自己依附于物质的东西上,这种教育的基础是对他人财产的尊重。

(5)“支配欲”

与占有欲相关的另一个偏离正轨的思想是支配欲。因为热爱环境进而想占有外界的环境,这种本能如果不是心理发展的自然产物就会发生转向,发展成为贪婪。当儿童发现他能利用成人的能力来增加自己的能力、帮助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他便开始利用成人,他开始提出成人认为不合理的要求。事实上他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儿童来说,成人是万能的,能够满足他最奢侈和变化无常的欲望,儿童依据自己的梦想开始支配成人。儿童在得到了最初的胜利之后,就期待着第二个胜利,成人做出的让步越多,儿童就越渴望得到更多的东西。最终,成人不断满足儿童欲望的错误做法酿成了苦果,因为成人能满足儿童的物质需要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可以无边无际,最后二者将会产生抵触和剧烈的冲突。成人会突然意识到:“我宠坏了我的孩子。”一旦走到这一步,便很难再找到纠正儿童任性的方法。

(6)“自卑感”

成人并没有意识到他对儿童表现了轻视和不信任。他把弱小的儿童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并且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他认为在成人面前是可耻的言行,却能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不断地伤害儿童的自尊。例如,当一个成人看见儿童端着一杯水,他就开始害怕杯子被摔破,于是赶快从儿童的手中拿过来。这样的成人也许很富有,但在那一刻,他却认为一只杯子比他孩子的活动更有价值。同样的这个人,他能高兴地为孩子做任何牺牲,但就在他看到孩子拿杯子的时候,却被一种权威和暴力的冲动所支配,使他把精力浪费在保护一件微不足道的东西上。长此以往,儿童肯定会有一种持续的挫折感,并注意到自己是唯一被认为靠不住的人、捅乱子的人,他会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无能的人。如果儿童要发展他的内心生活,人们不仅应该允许他碰各种东西,用这些东西来工作,并且还应让他使用一种合理和始终如一的方式去做。这一切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极为重要,儿童必须形成他自己的行为习惯。但是人们却从来也没有充分尊重他连续的行为过程,成人会不断地打扰儿童,突然地闯进儿童的环境中去,从来不跟儿童商量就指挥他的生活。由于成人没有考虑到儿童的需要,这使儿童认为自己的活动是毫无价值的。

行为的连贯性取决于心中已经设想好的计划,这对儿童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总有一天,成人会告诉儿童,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责任感的产生,有赖于能够透彻理解各种行为的关系,并正确判断它的意义所在。但是,儿童却只感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没有意义的。一位父亲如果因为没能成功唤起儿子的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而难过,那么他恰恰就是破坏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连续感和自尊感的人。这个儿童的内心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信念,即认为自己是笨拙和无能的。然而,在任何人能够承担责任之前,他必须坚信他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一个人沮丧的最大根源是他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做某些事情。由于成人不断的羞辱儿童,使他感到自己软弱,从而压抑了儿童的行动欲望

。成人不仅阻止儿童的活动,还不断地对儿童说:“你不能做那件事,即使是尝试一下对你也毫无意义。”这些做法不仅阻碍了儿童的工作,打断了他行为的连续性,而且还是对儿童的一种侮辱这使儿童相信,不仅他们的行为是没有价值的,而且他本人也是无能和笨拙的,这种信念也是没有勇气和缺乏自信的源泉。如果一个成人使儿童相信他自己是无能的,那么乌云就会笼罩他的心灵,这个儿童就会陷入冷漠和恐惧之中。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儿童的内心就形成了一种称作“自卑感”的障碍,这种障碍可能深深地扎根在他心中,使他觉得自己无能或比别人差,这将使他的生活陷入无休止的冲突中去。

自卑感能导致许多痛苦:胆怯、做决定时迟疑不定、面临困难或批评就退缩、经常流泪、绝望的神态等。与此相反,一个正常的儿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他的自信和对自己的行为有把握。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11,“儿童需要工作”

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赖于不断缩短他与环境之间的距离。儿童只有不再依赖成人,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即我们所说的获得“自由”。如果没有为儿童提供一个能使他变得独立的环境,他是不可能日益获得成长的自由的。然而,如何为他们提供这种环境,需要进行仔细地研究。我们对全世界各个种族的儿童进行了实验,让我们得到了一个最重要的发现:儿童能通过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这个发现是我们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所掌握的最确切的事实。

儿童的工作愿望代表了一种生命的本能,因为他不工作就无法形成自己的个性,人是通过工作塑造自己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不论是关爱还是身体的健康都不能代替它。人是通过用双手的劳动来塑造自我的,他把手当作一种表现个性的工具,用手来表达自己的智慧和意愿,这一切都有助于他去征服自己的环境。

工作,应该是人们获得幸福的源泉,是保持健康和恢复正常(儿童)的一条原则。为什么成人一直反对工作或工作的不愉快呢?这是因为整个社会都没有工作的正确动机,人的工作本能被人们的占有欲、权力欲、冷漠和依附引入歧途了,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只能依赖于外界的环境或成为竞争的手段,工作因此成为强制性的劳动,反过来又成为人们的心理障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工作是艰难的和令人厌恶的原因。

但是,当人们处于有利的环境中时,工作就会成为内动力并自然地表现出来,工作变得让人着迷、不可抗拒,并能使一个人超越自我。当一个人处于这种工作的激情中时,他就会拥有非凡的力量,并能再次体验到这种天赋本能。工作是人的特征,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生存环境的更加轻松舒适,都与人发挥出这种工作的本能直接相关。

成人的工作,需要遵循有组织的社会规范,也要遵循效益规律,他要用他的智慧和行动去工作并取得成果,建立一个超自然的环境,这是被整个社会和集体所公认的原则。儿童与成人有组织的社会是毫不相干的,儿童在成人的世界中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他既不能对社会生产做出贡献,也不能对社会体系结构产生影响。但

儿童也是一个工作者和生产者他有自己的困难和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造就自我的任务。儿童的工作与成人的截然不同,他不遵循效益法则,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儿童的工作是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无意识的工作。他在外界的环境中不断协调自己的运动并且积累自己经历的情感,以此来发展自己的智力。他不知疲倦地学会了说话、站立、奔跑,在成长的过程中遵循着自己的发展计划,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使他的各种活动渐渐成熟完善起来。成人可以为儿童创造一个好的外界环境,但是儿童是自己完善自己的当儿童工作时,他并没有怀着某种目的,他工作的目的就是工作本身。当他不断地重复一项练习时,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外在目的,他停止工作也不是因为劳累,因为充满活力是儿童的特征。

儿童内心的完善和环境之间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关系。一个心灵已经得到升华的人不会迷恋于外界的东西,他仅仅会在合适的时候为了完善自己的内心才去利用外界的环境。与这种人相对立的是一种过着平凡生活的人,他们被某些外在的目标所迷住,以至不惜任何代价去追求它们。

儿童在工作中并不为了获利或寻求帮助。他必须靠自己进行工作,而且对劳累的工作并不感到疲倦,他通过工作得以成长并增加力量,他从不要求减轻负担,而是希望由他自己完成他的使命,他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他所做的工作没有人能帮儿童挑起代替他成长的重任,正在生长发育的生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按照一个预定的计划发展,既不能延缓也不能加快发展的速度如果成人不了解这个秘密,他就永远也不可能深入地理解儿童工作的重要性。他们会在儿童的工作中设置各种障碍,并认为休息对他们的成长更加有益。成人会为儿童安排好每一件事情而不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敏捷去帮小孩洗手、穿衣,抱着孩子或用小车推着孩子到处走动,替孩子整理房间而不让孩子插手。事实上,成人必须要让儿童能够从事他自己的工作。这不仅表明了儿童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表明了儿童需要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环境,这个环境能帮助儿童完善他们的活动。只有了解儿童内在需要的人才能为他们提供这样的环境。

跟着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走进蒙氏教育

12,“父母的使命”

自然界存在两种生命形式:一种是成熟,另一种是尚未成熟。这两种形式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成人的生活以斗争为特征,这可能起源于对环境的适应,或者起源于竞争和自然选择。我们在撰写人类历史的时候,所掌握的唯一材料,就是成人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在自然界中并非如此,能够使我们真正理解生命的无数奇迹的钥匙,应该在年幼和正生长发育的生物中。所有生物在刚出生的时候都非常弱小,根本无法斗争,因此,一定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另一种生存方式和刺激,它不同于成熟的个体。

如果我们观察鱼和昆虫就会发现,成年的和刚出生的生物的本能以明显不同的和独立的方式起作用。而在较高等的动物中,它们的本能可以协调一致地工作,母亲和后代之间形成了一种充满爱的母系关系,它们按照自然赋予它们的本能去照顾后代,并且完全服从自然规律,也正是这种本能保护了物种的生存繁衍。

可是,成人作为自然界最高级的生物,作为环境的建设者、生产者和塑造者,为自己后代所做的事却要比蜜蜂和其他昆虫为他们后代所做的要少得多成人只会从自己的逻辑和视角去看待儿童。成人在所谓的教育中一直试图把儿童引向自己的生活轨道。成人如果变成了蝴蝶,就会去弄破幼虫的茧,鼓励它飞。或者如果他是青蛙,就会把蝌蚪拉出水面让它在陆地上呼吸,并且想把它的皮肤变成绿色,因为青蛙自己是绿色的。成人向儿童炫耀他们自己的成熟和完美,并向儿童树立历史人物作为榜样,希望儿童将来能模仿他们。成人没有意识到儿童恰恰需要一种不同的环境和生命方式。

人是一个建设者,他应该为儿童建设一个适宜他们成长的环境,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并且没有被任何外界需要污染的地方,那里应该富于无需任何回报的慷慨的爱。人们必须放弃从前的论证推理,才会开始相信世上应该存在这样的地方。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时,他是会产生这种情感的。他应该像其他生物一样,放弃自己的行为方式,让自己杜绝一些思想,这样才能使生命达到永恒。

父母并不是子女的创造者,而只是他们的监护人他们必须像承担着某种崇高使命的人一样去保护儿童,深切地关心儿童。为了这个使命,父母应该净化大自然赋予他们对子女的爱,应该尽力去明白这份爱是内心深沉情感的外露,决不应该对它留有私心或稍加怠慢。父母应该关注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并为儿童的权利而斗争。承认工人的权利,对社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人类的生存只依赖于人的劳动。但是,如果就工人生产人们的消费品而言,他们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

儿童创造人类本身,那么他们的权利就更需要得到承认。社会应该慷慨地给予儿童最多的关怀,这样,反过来社会也可以从儿童那里获得新的能量和潜力。人们应该为以下的做法感到良心不安:他们忽视、遗忘了儿童的权利,他们没有认识到儿童的价值、力量和儿童的真正本性

父母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他们是唯一能够联合起来改造社会来拯救孩子的人,他们必须意识到这是大自然托付给他们的使命。就他们赋予孩子生命而言,他们因此肩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掌握着人类未来的命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