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碑》是偽漢碑?《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亦稱《張遷表頌》、《張公方碑》等,東漢靈帝中平三年(186年)立於東郡谷城縣(今山東平陰縣西南東阿鎮)。碑高267釐米,寬107釐米,碑陽15行,行42字;碑陰題名3列,上兩列各19行,下列3行。碑首呈半圓形,頂部及碑身兩側雕有八條蟠龍相戲。


《張遷碑》是偽漢碑?《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張遷碑拓片

一、《張遷碑》碑文主要內容及歷代評價

此碑明代出土於東阿縣,當時東阿屬東平州,故被運往東平州(即今東平縣)儒學明倫堂保存。1956年移至東平縣人民政府禮堂後,修亭保護,定為省級重點文物。1965年泰山管理處將石碑運到泰安岱廟,立於炳靈門內,1982年冬移至東廊房內,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

《張遷碑》是谷城長張遷改任蕩陰令後,由谷城故吏集資為其所立的功德碑,前人又稱之為“去思碑”。碑文的特點是敘事籠統而遣詞誇飾,句法整飭而涉筆成韻。如碑中將歷代張氏名人不加分辨,均作為張遷祖先記載,而直系的祖、父等人一概未載,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無怪乎王世貞曾譏評:“文辭翩翩,有東京風,獨敘事未詳核耳。至謂其先有曰良、曰釋之、曰騫者,按,良,韓人;釋之,南陽堵陽人;騫,漢中人。宗系絕不相及,文人無實乃爾。”推測故吏作此碑是時,張遷本人已經離任,具體的家族譜系、生平事蹟已無從查考,故統而記之,亦是無奈之舉。

《張遷碑》自出土以來,即受到學者和書家的重視。就目前所見的文獻來看,最早記載《張遷碑》的,是明初文壇“三楊”之一的楊士奇。楊氏《東里續集》卷二十中有“漢谷城長張君碑”一條:“右《漢谷城長張君碑》,未有碑額,蓋中平二年其故吏所立,文辭字畫皆古雅,碑在今東平州學,餘得之宗丈季琛先生之子民服雲。”

繼楊士奇題跋後,明代較早詳細著錄《張遷碑》的金石著作當屬都穆的《金薤琳琅》,在敘及《張遷碑》拓本來源時說:“此碑予官京師時,嘗於景太史伯時處見舊拓本,不及錄,近得之友人文徽仲(文徽明)。”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卷一三四評此碑:“其書法不能工,而典雅饒古意,終非永嘉以後所可及也。”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卷五雲:“石完好無缺,而書法方整爾雅,漢石中不多見。”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四七雲:“碑額字體在篆隸之間,極其飛動。”


《張遷碑》是偽漢碑?《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張遷碑》是偽漢碑?《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二、《張遷碑》的真偽辨及文辭錯誤

據歷代學者考究,《張遷碑》文字中存在一些可能的錯誤,故有學者曾對其真偽提出質疑。

清初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一雲:“其文有云‘荒遠既殯’者,‘賓’之誤;‘中謇於朝’者,‘忠’之誤;而又有云‘爰既且於君’,則‘暨’之誤。……豈好事者得古本而摹刻之石,遂訛謬至此耶?”。這受到了有清一代尤其是乾嘉以後諸多學者的批駁,有關《張遷碑》真偽之爭論在清中期以後已漸趨寂落。

但近年來,南京大學程章燦教授連續發表《讀〈張遷碑〉志疑》和《讀〈張遷碑〉再志疑》二文,又掀起了《張遷碑》的真偽辨,眾多學者紛紛撰文,從《張遷碑》的文體辭章、典故引用、字形書刻、稱謂官制等多方考證研究,以證《張遷碑》的真偽。(見趙楠《關於〈張遷碑〉若干問題的思考》,《中國書法》2011年03期;吳朝陽 、晉文《讀〈張遷碑〉辨疑》,《文史哲》2011年第1期;李明、李靈力《〈張遷碑〉相關問題考辨》,《藝術史研究》2015年第12期等文章。)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證偽《張遷碑》為漢碑之說,理由尚不充分。

雖不能證偽《張遷碑》,但因“鄉儒”撰文及刻工大意等原因,碑文確實存存一些錯誤之處。

1、文字錯誤。如前述,“荒遠既殯”的“殯”,應為“賓”;“中謇於朝”的“中”,應為“忠”;“爰既且於君”的“既且”二字,應合為一字“暨”;還有,“問禽狩所有”的“狩”,應為“獸”;“藝於從畋”的“畋”,應為“政”;“張是輔漢”的“是”,應為“氏”等。

2、用典錯誤。一是碑文中張釋之諫漢文帝一節,誤“上林尉”為“苑令”,又將張釋之論周勃等公卿大臣誤以為比擬苑令,於是碑中出現了“苑令有公卿之才”的謬誤。二是“晉陽珮瑋,西門帶弦”,碑文誤將典故用反了,正確的說法應是“西門佩瑋,晉陽帶弦”。典出《韓非子·觀行篇》:“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按,晉陽,指董安於,曾官晉陽。西門,指西門豹。瑋,通“韋”,指皮繩。)

3、文體辭章錯誤。一是體例不合常例,如翁方綱認為“而碑尾紀年月後又若頌詞者, 則是文與書皆不可以常格論爾”。二是文辭錯簡,如俞樾在《第一樓叢書· 漢碑第四十一條》 認為碑文之病尚不止於此:“……既雲‘於是刊石豎表, 銘勒萬載’, 便可徑接銘詞, 乃又綴此四句( 即‘三代以來, 雖遠猶近, 詩云舊國, 其命維新’ 四句), 殊為不倫。 竊疑此四句當在‘前哲遺芳’ 之下……今按此句之前後錯置”。


《張遷碑》是偽漢碑?《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張遷碑》是偽漢碑?《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三、《張遷碑》的藝術特色

楊守敬《評碑記》雲:“顧亭林(顧炎武)疑後人重刻, 而此碑端整雅練, 剝落之痕亦復天然, 的是原石, 顧氏善考索而不精鑑賞,故有此說。”又云:“篆書體多長,此額獨扁,亦一格也。碑陰尤明晰,而其用筆已開魏晉風氣,此源始於《西狹頌》,流為黃初三碑(《上尊號奏》《受禪表》《孔羨碑》)之折刀頭,再變為北魏真書《始平公》等碑。”從中可以看出該碑的字體隸書中帶有篆書的筆意,整體上方整古樸,細看來卻錯落險絕,精神內斂,返璞歸真,充滿自然靈動的意態。

1、用筆方圓兼備,曲中求直,提按分明。此碑碑陽書法用筆以方為主,又於方中寓圓、拙中取巧,靜中有動,碑文融有篆㨨筆意,古樸中饒有趣味。而碑陰從用筆上則更為輕鬆舒朗,筆意高古,變幻多姿,尤為酣暢淋漓。

2、結構方整嚴密,穿插錯落,正欹互補。《張遷碑》通篇除用筆豐富外,字體結構也變化多端,有的字呈方形,有的字呈現圓弧結構,甚至有的字整體或部件取三角形,但整體以方整為主,方整古雅,給人以古拙之感。

3、章法舒朗,行距清晰,字距錯落。總攬全碑,與其他碑體相似,行距大體相等,但縱行觀看時,其字體參差錯落,似有界格,但又不為界格所困。傅山曾言:“漢隸之妙,拙樸精神如見一醜人,初見時村野可笑,再視則古怪不俗,細細丁補,風流轉折,汪衫不履,似更嫵媚。”這段話用來形容《張遷碑》再合適不過了。

四、《張遷碑》的臨習要點

1、正確使用方筆。方筆與圓筆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用筆方法,其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各不相同。對之,康有為曾在《廣藝舟雙揖》中有一段十分精到的闡述:“書法之妙,全在運筆。該舉其要,盡於方圓。操縱極熟,自有巧妙。方用頓筆,圓用提筆。提筆中含,頓筆外拓。中含者渾勁,外拓者雄強,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隸之法也。提筆婉而通,頓筆精而密,圓筆者蕭散超逸,方筆者凝整沉著。提則筋勁,頓者血融,圓者用抽,方則用絜。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絜出之。圓筆用絞,方筆用翻,圓筆不絞則痿,方筆不翻則滯。圓筆出以險,則得勁。方筆出以頗,則得駿。提筆如遊絲嫋空,頓筆如獅狻蹲地。"這段論述對於理解方、圓筆的特性,進而在臨寫《張遷碑》中,正確在使用好方筆,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2、講究神似,切忌單純地依樣描摹。《張遷碑》雄強高古的書風,宛如猛虎兇獅,怒不可遏。臨寫此碑時,一定要具有豪放豁達的氣格膽略,從大處入筆,追求神似,不要過分拘泥於細小的筆畫,否則會影響此碑的風神。當然,大處入筆並非草率為之,對每個字的主幹,也還是要小心處置的,但切忌單純地依樣描摹或刻意求工地去作媚俗巧麗之態。

現代書家費聲騫在他的《古代碑帖鑑賞》中也告誡後來學書者:“《張遷碑》書跡看似規正古拙,實則結字巧麗,臨寫時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點畫之間的筆勢往來,張遷碑謹防古板僵木。”


《張遷碑》是偽漢碑?《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何紹基臨作


《張遷碑》是偽漢碑?《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林散之臨作


《張遷碑》是偽漢碑?《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馬公愚臨作


《張遷碑》是偽漢碑?《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胡小石臨作


《張遷碑》是偽漢碑?《張遷碑》真偽辨及文辭錯誤概述

王增軍臨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