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粮食新势力丨广东涌现“科企种粮潮”

广东粮食新势力丨广东涌现“科企种粮潮”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勇 陈强 彭纪宁 陈卓栋

在广东,种粮不再仅是农民的事情,连玩转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科技企业也争相下田,抢吃农业饭。“五一”前后,记者走马春耕一线,发现不少科技企业进军粮食种植业,无人机、“草脸识别”等高科技在田间大展身手。广东开始进入智能种粮时代。

记者在江门市江海区一个种植基地看到,郁郁葱葱的禾苗长至30公分高。电商起家的基地老板曾圣钧告诉记者,他们去年11月才注册成立公司,目前已投入3000万元实行智能种粮,今年早造的上千亩水稻,播种、杀虫、施肥、除草,靠的就是无人机。以前数十人耕种,现在三五人搞掂,每亩水稻节约费用300元。

记者从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获悉,广东涉农科技企业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省16个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已入驻农业科技企业373家。其中,涉农高新技术企业35家,园区总产值1040.6亿元,吸纳就业40万人,带动农民100万人。

科企争相下田,一方面是国家乡村振兴政策掀起热潮,另一方面是农业技术的提升和应用,让种粮有利可图。被人喻为“海水稻之父”的陈日胜告诉记者,去年开始在江门台山海宴镇打造海水稻示范、科研基地,晚造试种750亩,亩产超过450公斤。

今年,他扩大投资至2000多万元,基地海水稻种植面积接近4500亩。基地不仅采用无人机等智能化种植方式,还尝试稻虾、稻蟹共养模式,预计亩产收益可达千元,比纯种水稻提高了一倍。

据了解,在江门,以前一亩粮地纯利润有100元,就不错了,现在普遍达到三四百元,技术高超科技户还能超千元。

不仅小科企下田,科技大腕也纷纷涉足,还带来新技术。

随着农业科技的提升,广东粮食的品质不断提高,身价不断上升。有机优质米价格不菲,依然大受消费者青睐。会吃的“老广”说,现在时兴吃本地米,又香又软,口感好。

“科企种粮潮”的背后,正是广东通过科技端稳自己“饭碗”的生动写照。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增至69%,比六年前提高近10个百分点,居全国前列;全年粮食产量增速比上年提升 5.3 个百分点,对于地少人多的广东来说,难能可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