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筆名與藝名:害怕遭到譏笑,故將真名隱去?


探源筆名與藝名:害怕遭到譏笑,故將真名隱去?


(一)古人有沒有筆名的說法?

古代沒有筆名的說法,但古人略去真名,而使用室名(齋名)或別號的性質,就相當於今天的筆名。

如宋代蘇軾的《東坡樂府》、辛棄疾的《稼軒長短句》、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等,東坡、稼軒、白石等別號就相當於詞人的筆名;近代詩人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等,人境廬、飲冰室等室名,就相當於這些文人的筆名。


探源筆名與藝名:害怕遭到譏笑,故將真名隱去?


最早的筆名出現於明清通俗小說的作者,例如《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今古奇觀》輯者抱甕老人、《醒世姻緣傳》作者西周生,等等。作者隱去自己真實姓名,是因為通俗小說在當時被認為難登大雅,作者熱衷於創作,但又害怕遭到譏笑,故將真名隱去。

但蘭陵笑笑生之類署名卻成為筆名的前身。

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幾乎都遭遇到搜尋作者的尷尬。“蘭陵笑笑生”竟為何人?後世研究者不斷附會指認,截至目前,“候選人”已多達三十七八位,但迄今尚無定論,形成中國古代小說研究領域的“歌德巴赫猜想”。


探源筆名與藝名:害怕遭到譏笑,故將真名隱去?


(二)近代出現筆名蓋過了本名的形象

到了現代文壇,筆名方興未艾,而且影響深遠,甚至蓋過了本名。

例如魯迅(原名周樹人)、茅盾(原名沈德鴻)、巴金(原名李堯棠)、老舍(原名舒慶春)、曹禺(原名萬家寶)、夏衍(原名沈乃熙)、冰心(原名謝婉瑩)、丁玲(原名蔣偉),等等。


探源筆名與藝名:害怕遭到譏笑,故將真名隱去?


(三)藝名與文人的筆名性質趨同?

過去的戲曲演員多有藝名,拜師學藝時由師傅根據字輩選取藝名,仍依原姓,中間為固定的字輩;後一字自由選取。如京劇科班“富連成”字輩:喜字輩如雷喜福、侯喜瑞等,連字輩有馬連良、劉連榮等,富字輩如馬富祿、譚富英等,盛字輩有葉盛蘭、高盛麟等,世字輩如袁世海、李世濟等。  

有的藝名具有濃厚的承傳宗師的色彩,通常在上輩藝名的前面冠以“小”字。如譚志道藝名譚叫天,其子譚鑫培就叫小叫天;蓋叫天之子張劍鴻師承蓋派,藝名為小蓋叫天;豫劇名演員常香玉的後人,藝名小香玉;評劇演員李再雯藝名小白玉霜,出自前輩評劇名演員白玉霜。


探源筆名與藝名:害怕遭到譏笑,故將真名隱去?


有的藝名是根據演員正式登臺演戲那一年的年齡取名,具有紀念意義。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七歲時就開始演戲,初出茅廬,身手不凡,故名七齡童,後改為麒麟童。浙江紹劇著名演員章宗義藝名“六齡童”,兩個兒子章金星、章金萊,藝名分別為“小六齡童”、“六小齡童”。

中國人有忌諱用長輩名字為子女取名的習俗,但演藝界卻無此禁忌,如京劇界言菊朋的兒子叫言少朋,李桂春的兒子叫李少春,袁世海的兒子叫袁少海,馬玉良的兒子叫馬少良,等等。至於當代演員(包括廣播電視主持人)的藝名,已漸與文人的筆名性質趨同。


探源筆名與藝名:害怕遭到譏笑,故將真名隱去?


【作者簡介】譚汝為,天津師範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天津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天津市語言學會顧問。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