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書」淺說之《天書》探源

「天書」淺說之《天書》探源

在更嚴謹的意義上,真正的「天書」〔通常指狹義「天書」〕,指的是那些從古老的「天國」流傳到地球上來的用「天文」書寫的古籍。——不要以為這是神話,我們將在下文闡述的伏羲所著的《天書》就是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天書」;除了伏羲所用的文字為純粹的「天文」而外,另一個主要的依據是,伏羲是史傳的三皇之首,而所謂「三皇〔天皇、地皇與人皇〕之首」指的就是天皇—天帝。有天帝則必有「天國」和「天文」,惟其如此,方有最早的「天書」之說。——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n﹞在《第十二個天體》﹝Twelfth celestial body﹞中稱那些對人類來說具有重大啟蒙作用的文字為「上天之書」:

"馬杜克聲稱,巴比倫的塔廟和神殿是在他的親自指揮下完成的,同時還參考了'上天之書'。安德烈·帕羅特﹝Andre Parrot﹞曾在《巴比倫的金字形神塔導遊》﹝Ziggurats et Tour de Babel﹞中,破譯和分析一個被稱為史密斯碑刻﹝the Smith Tablet﹞的文獻,指出七層塔廟呈完美正方形,它的第一層也就是底部的每邊都是15GAR〔引注:一GAR單位相當於12腕尺﹝cubit﹞,大約為6米,也就是20英尺左右〕,之後的每一層佔地範圍和高度都變小了,除了最後一層〔神的住所〕。最後一層的高度甚至更高。而整個的高度,又是15GAR。可以說,它是一個正方體。 "

言下之意,馬杜克修建塔廟憑藉的並非地球上原有的經驗和技術,而是藉助於那些納菲力姆﹝Nefillm﹞從「天國」帶來的建築設計圖紙或是科技文獻。而且,這種來自「天國」的技術幾乎就是一種最科學的「頂層設計」。

無獨有偶,古印度教也認為,《吠陀經》〔Vedas,又譯作《韋達經》〕是一種神聖的文字,它「不是人類的」。最早的印度教徒們相傳,"在現在這個時代之前的那個時代,神自己創作了它們。"[1]但是,正如西琴所言,因為年代太過久遠,經典中10萬條關於起源的經文,在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中,"越來越多地流失或被扭曲了。在最後,有一個聖人寫下了殘留下來的經文,並將它們分開放進四本書裡,讓他的四個主要弟子每人守護一本。"[2]這就是說,人們現在所看到的《吠陀經》其實已經是一部與原始版本相去甚遠的偽版經文,最早的神傳文字在數千年的傳播流轉過程中,早已失去了其原始版本的「天書」特質。佛教關於「末法末劫時期」讓人類墮入「無明」陷阱的三大主因之一,就是「古今大道失傳」,而諸多承載了天、地真知的「天書」的失傳或被庸俗化改造,則是「天書」不再具有「天知」的最根本原因。

「天書」淺說之《天書》探源

圖1·《吠陀經》‖圖片引用自360圖庫

事實上,除了典籍佚失——所謂佚失,有一部分是因為兵火戰亂所造成的典籍流失或梵毀,但更多的則是人為的破壞,譬如孔丘刪詩、書,秦嬴政坑儒焚書等——而外,因為「天地—古今」語言文字上的重大差異所導致的經典古籍在流傳過程中的失真〔被扭曲〕現象,是直接導致「古今大道失傳」的重要成因之一。在世界範圍內,古印度教經典《吠陀經》的遭遇具有普遍性意義,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籍的流失和破壞或都是不可避免的歷史現象。而在文化底蘊或者說文明根基更為渾厚的古中國,這種現象就更加普遍了。

在中國,「流失或被扭曲」最為嚴重的「天書」首推《易》典。這裡所指的《易》,非狹義上的《周易》,而是指廣義上的《三易》:

「天書」淺說之《天書》探源

《易》,通常稱之為《易經》﹝Book of changes﹞,乃《連山易》、《歸藏易》與《周易》等「三易」之總稱。據說,《連山易》與《歸藏易》業已失傳,現存於世的唯有《周易》一易。《易經》是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總源頭,後期儒、道、墨等諸子百家之學俱各與《周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繫,儘管它愈往後被扭曲得就愈嚴重。[3]

《周易》源起於伏羲八卦,伏羲八卦則源出「河圖」、「洛書」。《易·繫辭﹝上﹞》雲:"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就是說,雖然相傳最早為伏羲所創的《易經》是中國源頭性的軟文明載體,但它所參照的原始文化寶典則是更具「天書」特質的「河圖」和「洛書」。

「天書」淺說之《天書》探源

圖3·河圖洛書‖圖片引用自360圖庫

河圖、洛書乃陰陽五行術數之源,漢代有儒者推斷,河圖即是八卦,而洛書則是為《尚書》之《洪範九疇》篇。河圖、洛書之說最早見諸於《尚書》,《易傳》有所記載,諸子百家亦多有闡述。

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有龍馬自河中出,負「河圖」以獻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後為《周易》的主要思想來源。

《尚書·顧命》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4]

「天書」淺說之《天書》探源

圖4·伏羲‖圖片引用自360圖庫

也有傳河圖乃為黃帝所得,黃帝受河圖,於是作《歸藏易》。

《竹書紀年》載:"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於洛水。"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路史·黃帝紀》:"黃帝有熊氏,河龍圖發,洛龜書成……乃重坤以為首,所謂《歸藏易》也。故曰歸藏氏。"[5]

「天書」淺說之《天書》探源

又有傳,大禹時,復有神龜自河中出,背馱「洛書」以獻禹。禹依此治水患、定九州。復又依此制九章大法,後為孔丘收入《尚書》中,名曰:《洪範》。[6]

歷史的記憶歷來都是那麼模糊,自伏羲直至堯舜都有關於得河圖洛書之說。在上古中國,河圖洛書似乎成了一種王權的象徵物,凡是天命所歸者都有受河圖洛書而王天下之說。我們暫且撇開河圖洛書是什麼這個問題不論,——事實上幾千年來無數博學鴻儒都弄不懂它們是什麼,我一介農夫又豈能知曉?以此,撇開河圖洛書是什麼這個問題不論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就其所代表的王權象徵物而言〔在上古中國,河圖洛書一如古代西方的權杖,歷代統治者都需要得到上天所授的河圖洛書才具有統治的「法理性」〕,它絕對是名副其實的「天書」:在上古神治時代有「皇命天授」之說,所謂的「皇命天授」就是,「人皇」——即地球上一些王國的統治者——其王權的取得是「天皇」——天國的統治者,即天帝——授予的;正如美索不達米亞神話所演繹的那樣,地上的王權都是地球殖民者、那些對人類予取予奪的大神親授的,而通過戰爭手段武力奪取王權或帝位則是那些地外殖民者在地球上消失之後的事。有跡象表明,「天帝」在授予某人以地上王權的時候,在西方其王權重要的象徵物是權杖,而在古中國更重要的則是河圖洛書。這就是後來歷代統治者都對河圖洛書趨之若鶩的根本原因所在,——但不論其王權是否神授,都必須編造一套龍馬獻河圖神龜出洛書的說法來證明自己取得王位的合法性。

「天書」淺說之《天書》探源
「天書」淺說之《天書》探源

不過,河圖洛書似乎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源起說。根據古文獻記載,最早取得河圖洛書的是為伏羲。伏羲,又稱太昊,是為三皇之一,其母是為華胥氏,相傳,華胥曾於雷澤中蹈天神之足跡,不婚而孕生伏羲。後因伏羲有聖德,故代燧人氏而王天下。不過,最早的「天下」這個詞並非指狹義的地球,而是指包含地球在內的整個天、地兩大行星系統的大天下概念。這可以從古文獻的一些記載中得到證實: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何謂「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是也。神居天國而治「天下」曰天皇〔後稱「天帝」〕;神降處地上而王天下曰地皇;人自治之君王曰人皇。伏羲既然位居三皇之首,那麼,毫無疑問,他當是一代天帝〔天皇〕。如此,便帶出來這樣一個問題:高居天帝之位的伏羲難道也需要王權的象徵物來代表自己取得天帝大位的合法性?

「天書」淺說之《天書》探源

答案是肯定的,中國諸多古籍中都有零散性的文字記載了所謂史前「神話時代」極具宏大悠遠的歷史,一向被中國人認為是「創世神」和「人初祖」的伏羲,其實僅只是在年代上距離我們最近的一位「天帝」而已,而在伏羲之前還有一個為現代人所不願意相信的長達數百萬年的宏闊歷史時期,前後或歷數百位「天帝」。個人的推測,「河圖—洛書」應是「天國」王位繼任者們的象徵物,代表了整個天、地系統的最高文明成就。這或就是西琴筆下「鹹水之王」恩基﹝EN.KI﹞所掌握的屬於絕密級文案的「密」。基於這樣的分析,我們認為,即便是身為天、地最高統治者的「天帝」,在踐位之初也同樣需要取得王權的象徵物「密」,設使是非正常踐位,如篡位者就更需要一部神聖的「密」來表明自己取得帝位的「合法性」了。

綜上所述,「天書」《易》包括更原始的「天書」《河圖—洛書》,以及世界其它一些古文明區域中具有「天書」性質的古籍,毫無疑問,它們都是來自古老的「天國」。事實上,如前所述,一個不為人們所承認的史實是,地上的諸多「文明」元素都來自於神傳中的「天國」,——當然,有沒有「天國」或大神的存在,在這裡我們同樣暫且擱置一旁,在其它的相關章節再行探討——譬如,西方的一些學者在解讀了近東兩河文明用楔形文字記載的泥板文獻後,得出了「王權從天而降」的結論;而隨同王權一同流入地球的當然還有諸多的軟文明載體—「天國」典籍,這是常識。種種跡象表明,史前大量的關於天文、建築、醫藥、農業等等文明成就無一不是來自於「天國文明」。一個淺顯的道理的是,人類不可能在一無所有的文明真空地帶「突如其來」的在短短的一、二十個世紀裡就擁有了高度文明。況且,關於地上文明傳承自古老「天國」的相關文字證據比比皆是。老子在《道德經》中雲:「人法地、地法天」,這或許就是對地上文明源出「天國」的最好詮釋:既然地上的一切文明都傳承自「天國」,那麼,效法或取法「天國文明」便是地上文明最初唯一的發展通途了。〔未完,待續〕

——————————————————

參考文獻

[1] [2]參見《地球編年史·第十二個天體·第三章‖天地眾神》作者:美‖撒迦利亞·西琴﹝zecharia sitchn﹞譯者:宋易

[3]參見360百科《周易》

[4] [5] [6]參見360百科《河圖洛書》

PAGE

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