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目錄學大師,開啟了近代疑古文經的先河,卻死於戰亂之中


他是清代目錄學大師,開啟了近代疑古文經的先河,卻死於戰亂之中

近代中國傳統學術走向在今古文分野上是一個大關鍵。對典籍的不同解讀,不僅體現出學者不同的治學志趣也能看出其個人對社會現實的理解和關照。在疑古文經的學術團隊裡,邵懿辰被後世研究者稱為“激烈派”。那麼,這位邵懿辰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下面就簡要介紹一些他的生平事蹟和學術貢獻。

邵懿辰,字位西,仁和人。早年生活經歷不詳,史書記載他,“嗜宋學,不事縟色繁聲,旁徵博引,以追時好。性峭直,以名節自厲。於近儒尤慕方苞、李光地之學。”其思想脈絡大體近於理學一脈。他中過舉人,被授官內閣中書。由於常年在京師做官,對朝章國故非常熟悉,並與曾國藩、梅曾亮、朱次琦等名流交往密切。

邵懿辰這個人雖然身在官場,但不愛混圈子,也很講原則。經常“折節造請高才秀士,有不可,面折之。不為朋黨,志量恆在天下。”可以說是一位比較正直的官員了。後來,他做官做到刑部員外郎,入值軍機處。當時,大學士琦善以妄殺熟番下獄,他曾上書責難。

他是清代目錄學大師,開啟了近代疑古文經的先河,卻死於戰亂之中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時,邵懿辰也上書朝廷獻計獻策。當時朝中的大官都養尊處優,文恬武嬉,但只有邵懿辰“無媕阿之習,一切持古義相繩責。由是諸貴人憚之,思屏於外。”也就是說他的耿直得罪了不少要人,對方打算把他排擠出京師。後來,他被任命為一個巡防河口的職務,旋即被免職回家。退出官場的邵懿辰“大覃思經籍,著尚書通義、禮經通論、孝經通論,頗採漢學考據家言,而要以大義為歸。” 太平軍攻打杭州,飢餓圍城之中,猶草《禮經通論》,誦聲鏗然徹於巷外。“太平軍退,挈家東徙紹興。治母喪甫畢,遽返杭州”。太平軍再次攻打杭州的時候,他把妻子送到安全地帶,而與巡撫王有齡一起守城。城陷,被殺。時年五十一歲。當時曾國藩督師江南,聞知此事,十分悲傷。並派人安排了他的後事。

邵懿辰的著作大半散佚,僅存《禮經通論》一卷。在研究水平上要高於寫考辨古文尚書真偽的閻若璩。

邵懿辰的學術貢獻是他經過細密嚴謹地考證,認為當時所存的《儀禮》是完整的,《逸禮》三十九篇等是偽書。這種認為秦焚書而經不曾亡的觀點,使清代考據學想要以文獻考訂恢復古籍的工作失去意義。由於留下來的經是完整的著作,並非僅是文件集,就必須視為一整套哲學。這種認為西漢劉歆提出的古文經完全是偽書的顛覆性主張,直接影響到下一代學者如廖平及康有為懷疑經書權威性的激烈想法。

他是清代目錄學大師,開啟了近代疑古文經的先河,卻死於戰亂之中


邵懿辰還精於目錄學,所編《四庫簡明目錄標註》20卷,是研究中國目錄版本學的重要參考書。

在文學方面,邵懿辰是桐城派後期代表人物,所作《半巖廬遺文》收論說、書記、序跋、祭文、哀辭等共37篇,反映了邵懿辰與桐城派的密切關係,他文宗方苞,又跟隨梅曾亮受古文法,卻對劉大櫆屢有批評。邵懿辰不僅繼承了桐城派古文之法,其古文理論更加具有開放性,通過對漢學的批判來展示宋學的長處,尊宋而只尊程朱為正學,立排王陽明之心學。體現了他一以貫之的學術思想。

現存他一首五言律詩,寫的意境盎然,“ 墓檜經雷劈,祠蓮照水開。容光能倒塔,有鶴不孤梅。堤月穿橋過,僧船掛席回。香車迎畫舫,門入湧金來。”還有一首七言也格調高古,“ 吾在窮途慶更生,丈夫未死要崢嶸。膝攣市上還談相,足斷車中尚用兵。況復走同黃犢健,何須歸踐白鷗盟。便應西笑長安道,春水江船盡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