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目录学大师,开启了近代疑古文经的先河,却死于战乱之中


他是清代目录学大师,开启了近代疑古文经的先河,却死于战乱之中

近代中国传统学术走向在今古文分野上是一个大关键。对典籍的不同解读,不仅体现出学者不同的治学志趣也能看出其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关照。在疑古文经的学术团队里,邵懿辰被后世研究者称为“激烈派”。那么,这位邵懿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些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贡献。

邵懿辰,字位西,仁和人。早年生活经历不详,史书记载他,“嗜宋学,不事缛色繁声,旁征博引,以追时好。性峭直,以名节自厉。於近儒尤慕方苞、李光地之学。”其思想脉络大体近于理学一脉。他中过举人,被授官内阁中书。由于常年在京师做官,对朝章国故非常熟悉,并与曾国藩、梅曾亮、朱次琦等名流交往密切。

邵懿辰这个人虽然身在官场,但不爱混圈子,也很讲原则。经常“折节造请高才秀士,有不可,面折之。不为朋党,志量恒在天下。”可以说是一位比较正直的官员了。后来,他做官做到刑部员外郎,入值军机处。当时,大学士琦善以妄杀熟番下狱,他曾上书责难。

他是清代目录学大师,开启了近代疑古文经的先河,却死于战乱之中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之时,邵懿辰也上书朝廷献计献策。当时朝中的大官都养尊处优,文恬武嬉,但只有邵懿辰“无媕阿之习,一切持古义相绳责。由是诸贵人惮之,思屏於外。”也就是说他的耿直得罪了不少要人,对方打算把他排挤出京师。后来,他被任命为一个巡防河口的职务,旋即被免职回家。退出官场的邵懿辰“大覃思经籍,著尚书通义、礼经通论、孝经通论,颇采汉学考据家言,而要以大义为归。” 太平军攻打杭州,饥饿围城之中,犹草《礼经通论》,诵声铿然彻于巷外。“太平军退,挈家东徙绍兴。治母丧甫毕,遽返杭州”。太平军再次攻打杭州的时候,他把妻子送到安全地带,而与巡抚王有龄一起守城。城陷,被杀。时年五十一岁。当时曾国藩督师江南,闻知此事,十分悲伤。并派人安排了他的后事。

邵懿辰的著作大半散佚,仅存《礼经通论》一卷。在研究水平上要高于写考辨古文尚书真伪的阎若璩。

邵懿辰的学术贡献是他经过细密严谨地考证,认为当时所存的《仪礼》是完整的,《逸礼》三十九篇等是伪书。这种认为秦焚书而经不曾亡的观点,使清代考据学想要以文献考订恢复古籍的工作失去意义。由于留下来的经是完整的著作,并非仅是文件集,就必须视为一整套哲学。这种认为西汉刘歆提出的古文经完全是伪书的颠覆性主张,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学者如廖平及康有为怀疑经书权威性的激烈想法。

他是清代目录学大师,开启了近代疑古文经的先河,却死于战乱之中


邵懿辰还精于目录学,所编《四库简明目录标注》20卷,是研究中国目录版本学的重要参考书。

在文学方面,邵懿辰是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所作《半岩庐遗文》收论说、书记、序跋、祭文、哀辞等共37篇,反映了邵懿辰与桐城派的密切关系,他文宗方苞,又跟随梅曾亮受古文法,却对刘大櫆屡有批评。邵懿辰不仅继承了桐城派古文之法,其古文理论更加具有开放性,通过对汉学的批判来展示宋学的长处,尊宋而只尊程朱为正学,立排王阳明之心学。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

现存他一首五言律诗,写的意境盎然,“ 墓桧经雷劈,祠莲照水开。容光能倒塔,有鹤不孤梅。堤月穿桥过,僧船挂席回。香车迎画舫,门入涌金来。”还有一首七言也格调高古,“ 吾在穷途庆更生,丈夫未死要峥嵘。膝挛市上还谈相,足断车中尚用兵。况复走同黄犊健,何须归践白鸥盟。便应西笑长安道,春水江船尽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