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讓你贏了孩子;管教,讓你贏得孩子

昨天晚上鄰居小寶爸爸給我打電話,說他在加班,很晚才能回來。他家網絡出了點問題,學校佈置了在線作業,問能不能讓孩子來我家借用網絡完成作業。

我說沒問題。

隨後,孩子拿著手機來了。我發現他手機上在線作業的軟件已經被刪了,於是給他爸爸打電話,要賬號和密碼。

沒想到孩子爸爸非常生氣,說:“他肯定是為了下載遊戲,把軟件給了刪了,你跟他說作業不用做了,等我晚上回來後打他。”

我看著孩子,孩子諾諾的說:“我沒下載遊戲。”

他爸爸更生氣了,說“他撒謊!之前也是這樣,為了下載遊戲,把‘一起作業’(在線作業名)給刪了。之前就被打過,不長記性,讓他等著,等我回來好好收拾他。”

孩子“哎……”地嘆了一口氣……

懲罰,讓你贏了孩子;管教,讓你贏得孩子

痛了就長記性了?

在不少人看來,懲罰看起來是短、平、快的教育方式,不聽話就打,痛了就長記性,下次就知道怕了。

這招看起來也確實很管用,孩子立即就怕了,馬上就會停下正在做的事情,乖乖地聽話。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後果是什麼?你真的希望讓孩子認為:暴力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唯一方法嗎?尤其是面對比自己弱小的對手?

實際上,人和動物都有躲避疼痛的本能。你認為疼痛能讓孩子長記性,也許沒錯,但這種害怕疼痛的本能,會讓孩子變得愛撒謊、愛找藉口,你再也不知道真正讓孩子困擾的問題是什麼。

懲罰,讓你贏了孩子;管教,讓你贏得孩子

討好式的乖,反映出來的是管教缺失

去年暑假,一個親戚帶著7歲的孫女來家住了一段時間。小姑娘媽媽在她出生後不久,就離家出走了,平時爺爺奶奶寵著,想幹嘛就幹嘛,沒一點規矩,對奶奶呼來喝去。

但是,當我誇獎說:“你吃飯很棒,我喜歡你”之後,她會在我面前表現得非常乖巧。比如在我出門的時候,他會幫我把要穿的鞋子擺好,鞋尖朝外,方便我出門的時候穿。

這是一種刻意討巧的乖,只是一時的動作,當刺激她做出討巧的原因沒有了,就會退回原來的狀態。

懲罰,讓你贏了孩子;管教,讓你贏得孩子

管教是為了有天不再需要管教

我們管教孩子最終目的,是為了有一天可以不用再去管他們。他們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就算沒有成人監護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自己做出比較成熟的決定,不受恐懼,不為討好別人,而做出一個相對成熟的決定。

父母的角色不應該是交通警察,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開張罰單;而應該是教練,在安全受控的時候,教會孩子技能和規則,以便讓他們日後可以獨自上路。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去情緒化管教》中說:管教”discipline”這個詞起源於拉丁語,原義是教、學以及指導的意思,在後來的引用中逐漸變成了“教”,甚至暗含“懲罰”的意思在內。

在被孩子的不當行為惹怒後,雖然我們總想馬上就教訓一下他們,讓他們長記性,下次不敢再這樣了。但冷靜下來之後,我們就會知道:懲罰並不是我們的目的

懲罰,讓你贏了孩子;管教,讓你贏得孩子

有效管教的兩個目標: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

有效管教會達到兩個目標: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

短期目標是讓孩子聽話,做對的事;而長期目標是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和道德判斷力,學會靈活應對各種複雜情緒、約束負面情緒以免失控的能力。我們每一次管教在達到短期目標的同時,也在向長期目標靠攏。

都說衝動是魔鬼,只有當孩子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衝動和負面情緒,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才不會做魯莽的事情,不成為一個熊孩子,同時為以後能擁有更好的決策能力和自控能力打下基礎。

懲罰,讓你贏了孩子;管教,讓你贏得孩子

管教之前,先自問三聲

《去情緒化管教》中說:在我們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做出反應之前,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1.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表現?

雖然氣頭上,我們會覺得“他就是喜歡拖拖拉拉”、“他就是故意在氣我”。但當我們拋開面子問題,帶著一點點好奇的心去研究一下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時,就會發現有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去做,而是這件事對他來說可能太難,超出了他能理解範圍;又或者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他還沒有從情緒中恢復過來。

2.此時此刻,我想教會他什麼?

在這裡需要再重申一下,管教不是為了要懲罰孩子。我們更想讓孩子學會的,是如何思考、如何管理時間、如何面對負面情緒。

懲罰,讓你贏了孩子;管教,讓你贏得孩子

3.要怎麼教效果才最好?

我們不可能讓一隻正在打架的狗狗乖乖坐好,孩子也是一樣。當他們正在情緒上時,任何理性的引導都很難成功。大腦中負責理性的部分,被情緒和逆反部分壓制得死死的。

所以不如先幫孩子解決眼前的問題,你可以說“我知道你今天晚上作業比較多,現在又比較累,但是我相信你可以完成,我會和你一起把它搞定。”然後,另外選一個你和孩子狀態都不錯的情況下,和孩子進行談話:“最近考試成績不太理想,是遇到了什麼困難嗎?我相信我們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你自己有什麼好辦法嗎?”

通過這三個問題,把關注點從“孩子犯錯了”這個問題上,轉到專注如何改善

當然,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表現,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方法適用於所有的孩子。但通過這三個問題,可以看到一種能讓父母和孩子都受益的新方法。而且這種方法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培養孩子的洞察能力,也能讓我們的管教次數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