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不坑杀袁绍七万降卒而是分给帐下诸将,能够短期内统一河北吗?

一梭烟雨江湖行


看到这类有具体数字的历史问题,是我最头痛的事,不知道如何来回答。因为这个数字本身就是个谜,谜一样的问题,如何说得清。

最近我在写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战》,查阅了一些史料,对这个问题始终有些困惑,也找不到个最终的答案。就题主这个问题,说说我的看法吧。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准备南下进攻许都。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带领大军进驻黎阳,首先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率领数万骑步兵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与东郡太守刘延开战。曹操采纳荀攸声东击西之计,率轻骑迅速出击,关羽斩杀颜良,击溃袁军,解救了白马之围。

那么,曹操这次除了斩杀颜良,到底杀死了袁军多少呢?这是一个谜一样的数字。

接下来,曹操迁徙白马百姓沿着黄河向西撤退,在南阪遇到文丑、刘备率领的五六千骑兵及数不尽步兵追击,曹操又是采纳荀攸之计,以不足六百的骑兵斩杀文丑,击溃了袁军。这次曹操又杀死了多少袁军呢?五六千骑兵,那可是袁绍战马万匹的一半哦。

官渡对峙,双方相互攻伐近半年,互有伤亡,这个是无疑的。

袁绍派遣韩荀分兵偷袭曹操西道,企图奇兵攻占许都,在鸡洛山被曹仁击破。曹仁又击杀袁军多少呢?

汝南刘辟反叛投靠袁绍,袁绍派遣刘备带兵援助,被曹仁击破。曹仁又斩杀袁军多少呢?

《三国志》记载,曹操不足万人,伤者十之二三。就算曹操真的只有两万人与袁绍开战,曹操已经死亡了一万兵士以上,曹操军士单兵作战能力远在袁绍军士之上,那么袁绍的兵力损失,应该更多。裴松之作注,就这一点提出怀疑,说曹操不止这点兵力,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陈寿所言为实,那么曹操带走五千精骑偷袭袁绍乌巢粮仓,曹操大营就剩下二三千兵力和二三千伤兵,能否顶得住袁绍大军的进攻呢?高览、张郃还真就是不出力啦,难怪郭图向袁绍进谗言。

袁绍派遣淳于琼带领一万人押运粮草,后来还派遣蒋奇带兵增援。但最后资料说,曹操偷袭乌巢成功,尽烧袁绍粮草,斩杀淳于琼等千余人。那么,淳于琼其他的人马干嘛去了?是逃跑了吗?又跑去哪里了哪?如果是投降,曹操顾得上坑杀吗?大营正吃紧哪。

高览、张郃投降了曹操,他的部下是不是也投降了哪?

刘备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离开袁绍,再次回到汝南,到底带走了袁绍多少兵力呢?

袁绍败退黎阳,集聚了溃散的兵力数万,到底是几万呢?

官渡之战袁军溃败,有没有直接逃回邺城去的哪?或者投靠青州、汝南等地方诸侯哪?

所有这些都是模糊数字,之所以说曹操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多人,有说法是八万。就是估计袁军逃回的有两万人左右。因为官渡之战是击溃了袁绍,并不是全歼袁军。有一部分袁军逃回是很正常的事。

袁绍出兵十万这个是明确、具体的,逃回来多少,袁绍就没心思去具体统计啦,就是个大概的数据。除去逃回来的,就全部是曹操斩杀和坑杀的。

究竟坑杀了多少,没有确切数字,但绝对不会是七万人。

就算打个对折,也在三四万左右。

曹操出兵就两万人,到了最后,自己还吃不上饭了,拿什么来养活袁绍这些降卒?

有资料说,袁绍这些降卒是诈降,曹操发觉后全部坑杀。

曹操想杀他们,总要找个借口。再说,袁绍的这些降卒,看到乌巢粮仓没了,就想到曹操这里混几天饭吃,曹操没有粮食给他们,他们也不干啊?

因此,我的结论是,并没有七万降卒让曹操坑杀,但曹操肯定也坑杀了不少,唯一的原因就是没有粮食养活他们。曹操自己的子弟兵都吃不饱,哪里还顾得上这些降卒?

如果曹操留下这些降卒,分配给部将,不用袁绍再策反,如果吃不饱饭,他们自己就把曹操给灭了。不要说短时间内统一河北,就连许都都恐怕守不住了。

再说,按照汉代军队五部二曲编制,一般是一个将军所统领的部属就是五部,每部辖二曲,每曲五百人。一个将军统领自己部属五千人。像高览、张郃自己的部属大约也就是这些人。经常看到演义说某某将军带领本部人马,大约就是这个概念。

官渡之战,击溃了袁绍,但曹操的精锐部队也损失很大,也需要得到补充。从袁军挑选一些精锐,补充兵力也是可能的事。

这些都是未知的数字,无法从史料中得到准确的答案,就靠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豹眼看历史


官渡之战,袁绍有11万军队,而曹操投入战争的只有3到4万军队,但最终的结果就是曹操击溃了袁绍,可见人多并不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因素。

曹操并没有坑杀袁绍的七万降卒,这七万人是袁绍军在战争中死亡的总人数,关于这个记载可以参看《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这里的意思是说:袁绍军的余众诈降,被曹操全部坑杀,前后被杀者有八万人左右。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中也有记载,但没有记载具体的数字:

馀众伪降,尽坑之。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献帝起居注中也有记载:

辄勒兵马,与战官渡,乘圣朝之威,得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遂大破溃。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馀级,辎重财物巨亿。

这里的意思是说:率领兵马与袁绍在官渡决战,依托本朝圣威,才得以斩杀大将淳于琼等八人,大破并击溃袁绍,袁绍与儿子袁谭只带着少数人逃走,总共斩首七万多人,获得财物无数。

不管是被斩首七万还是八万,都说明了一点,曹操杀了很多人,也无论袁绍军是诈降还是直接被曹操斩杀,反正曹操就是杀了。

曹操早年在任兖州牧时,曾经平定青州黄巾军,获得百万黄巾军及随行家属,并收编了其中的三十万可以战斗的人员,编成青州军,为曹操所用,何以三十万黄巾军能收编,七八万袁绍军不能收编?

官渡之战中,曹操军在白马之战中斩杀颜良,击溃数千袁军,在延津之战中斩杀文丑,击溃五六千袁军,在乌巢之战中斩杀淳于琼,击溃一万多袁军,官渡之战中一系列的战争加起来,曹操斩杀的袁军士兵差不多2万人。

袁军总共死了七八万人,袁绍逃到北方时,只带走了800骑兵,其余的五六万被杀的袁军,应该就属于被曹操坑杀的了。

三国志和后汉书上是说这些投降的袁军诈降而被曹操斩杀,当然有这个可能,既然是诈降,曹操肯定要杀了,但如果真是诈降,也应该是部分人,至少从袁绍阵营投降过来的张郃、高览等人都活下来了。

如果七八万袁军不是诈降,而被曹操杀掉的话,那么曹操就是另有原因的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根本原因就是:这些投降的袁军士兵家属大部分都在北方,他们投降曹操只是权宜之计,如果任用这批人分配给手下将领,率领他们去攻打自已的家乡,那么就会有很大的风险存在,万一在将来的战争中这批人倒戈,就会严重影响曹操统一整个北方的进程。

那三十万黄巾军与这七八万投降的袁军是不同的,黄巾军是拖家带口的,所有家属都随军,家属和军队全部都在曹操的掌控中,不会有袁绍军这样的风险存在。

当然这七八万投降的袁军中当然也有真心投降曹操的,但曹操可不想冒险,曹操必须把这个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曹操是成熟的政治家,虽然杀降这事会受到道德谴责,可曹操才不会在乎,屠城曹操都不在乎,何况杀降呢?

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沮授,沮授是北方人,又是袁绍手下的头号谋士,还是袁绍手下的监军,掌握着一部分兵权,曹操在官渡之战后俘虏了沮授,很欣赏的沮授的才能,力主劝降沮授,可是沮授不仅不同意,反而想偷偷溜走到袁绍身边去,曹操见无法挽回,才杀了沮授。

连沮授这样的人都不想留在获胜的曹操这里,更不用说那些被迫投降的士卒了,况且官渡之战后袁绍并没有死。袁绍是在官渡之战两年之后病死的,一是因为战争的失败郁郁而终,二是因为得了病,袁绍在去世前,还曾平定了北方境内的判乱势力。

官渡之战七年后,曹操才真正收复了整个河北四州,曹操收复河北四州,靠的不是兵多将广,而是靠的谋略。

兵多并不一定就能收复河北四州,何况还是袁绍的降军呢?在官渡之战的2年内,袁绍还活着的时候,曹操并没有进攻北方,因为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消耗很大,也需要时间恢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某种程度上说,粮草与士兵同样重要。

想要缩短占据北方四州的时间,曹操就得增大士卒的伤亡,并且粮食的供应更加困难,袁绍去世后,曹操是利用袁绍儿子之间的矛盾来彻底解决北方四州问题的,这样对于曹操来说就是利益最大化,而不是依靠士兵多一城一池的去攻打。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曹操采取的“坑杀袁绍的七万兵”的策略,小人物认为:是曹操最优策略,也是攻陷袁绍的秘密武器,也是夺取青幽并冀四州之地的最快策略!又是一个曹操运用心理战的完美操作。



神武的曹操

曹操坑杀袁绍的七万兵,这件事发生在官渡之战后,客观的说是在袁曹之战首胜之后,是曹操综合权衡了所有“杀降兵”利弊之后,做出的最终决策。

为什么说曹操选择坑杀袁绍的7万降兵,是最优策略呢?

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作战的最高手段,是通过武力威慑,从而达到让敌人屈服的目的,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是在官渡之战的时候, 官渡之战 曹操完全处于不利地位,论兵力,曹操的兵力不及袁绍的兵力的1/10,论士气,袁绍所率领的军队是刚刚打败公孙瓒这个大势力之后,正如荀彧所言:属于兵锋正盛,而曹操所率领的部队,并没有太多傲人的战绩,士气一般,论后方供应和战备储备,袁绍方是兵精粮足,而曹操的军队呢,经常被断粮困扰(杀王垕就是因为断粮!)!



军需官王垕

基于这种形式,在曹操的军队内部,和袁绍进行决一死战,完全是处于劣势的,在曹操的高层表现得比较明显,没有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和荀彧的“四战四胜”的战略筹划前,曹操都是非常不自信的,曹操集团的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有人主张投降,有人主张决战,这都是袁绍军队武力震慑在曹操集团产生的心理威慑,曹操部队完全处于劣势。



军师祭酒郭嘉

还有一个具体的例子,曹操攻陷冀州城之后,搜出来一大批自己官员和袁绍私通的信件,都说明了官渡之战前,曹操集团的部分人员对于官渡之战是不看好的,都给自己留有后路,军心是不稳定的!



袁绍指挥作战

即使是曹操决定了和袁绍进行决一死战,但是在官渡之战的过程当中,他表现的也非常犹豫,并不是那么坚定,尤其是遇到断粮问题,就写信询问荀彧是否可以退兵,是荀彧的坚持,曹操才无奈的坚持到了官渡之战,已经表明曹操内心不坚定?

通过这三件事也说明了袁绍军队当时给曹操集团造成的心理威慑是极其严重的。 这是官渡之战前,曹氏集团所面临最大困难就是心里不占优势,而且实力也不占优势,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但是曹操奇袭乌巢,打破袁绍军队,获得7万降兵,曹操士兵的士气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在心理优势上一下得到了逆转,这次首胜给曹操带来了足够信心, 奇袭乌巢地图 对于曹氏集团人员而言,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战术上都得到了极大满足;一是挫败了袁绍的兵锋正盛的优越感;二是取得了足够的粮草;三是曹操给自己所有的士兵树立了一个正确的导向“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谋略的致胜”。

曹操为了强化士兵的这种优势心理,同时为了震慑敌方的势力,采取了“杀降兵”这个策略,这个策略给曹操带来三个方面最主要的收益:



杀降兵

一是从心理上震慑袁绍的军队。 虽然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但是此时曹操所有兵力,以及军事实力都是有限的,对于有四州之地的袁绍而言,还是九牛之一毛,根本不值得一提,基本上没有伤筋动骨,后续的白马之战、延津之战就是鲜活的证明,曹操为了使袁绍军队士兵产生恐慌心理,采取杀降兵这种残忍手段,来震慑敌军部队。

有人说:曹操杀降兵,只能逼迫对方部队的战士死守死战,从而增加自己部队进攻的难度,其实不然,曹操在奇袭乌巢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个“割鼻子、割耳朵”的方式,给淳于琼的部队造成了极大心理恐慌,当时守城的士兵大部分是四散逃离,曹操在这一战中就已经收获到了心理战带来的初步战果。



心理震慑

在官渡之战后又采用“杀降兵”这种方式,更是让敌方的士兵胆战,本来袁绍的军队就是一个松散的军队,大家都是来混口饭吃的,并没有什么理想和信念,同时曹操代表的是天子军队,而袁绍是一个叛臣,对于每一个士兵而言,这是在助纣为虐。 因此在心理上,曹操的手段越残忍,代表着天子的决心越大,给士兵的震慑心理越强。

二是不用担心这7万军队带来的粮秣需求。 对于曹操的军队而言,这7万部队即将接近自己的总兵力,按照兵法“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战略格局的筹划,曹操本身就没有这7万人的口粮,加之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粮草不济的单位,是根本无法供养这7万军队的。 养不起,又招收不了,只有一条路可选——杀!

三是解决了曹操的一个后顾之忧。 7万军队对于曹操而言相当于自己的总兵力,如果收降纳叛这7万军队,这无疑是曹操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处置这7万人?这些人当中有多少人是真心实意的投降?这些人当中有多少人是间谍呢?如果将这些人员编制在自己的部队当中,自己的部队会不会被这些人策反?

如果这些人单独编制一个军队,曹操自己派出所有的将领,必会造成一个“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混乱局面,如果这个军队出现叛乱怎么办?



军中哗变——叛乱的军队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曹操在完全攻陷袁绍大营,收青州兵40万,也没有完全收留40万青州兵,而是采取了“择优录取”的方式,收留了一部分人而已。在曹操官渡之战首胜之后的7万兵,他是没有胆量全盘接受的,因为风险过大!

还有一个例子证明曹操是不敢轻易收留这7万军队,袁绍所占领的河北地区是一个出“忠义之士”的地方,袁氏家族在这个地方经营数年,河北的忠义之士都把袁氏家族当做自己的领主,在东汉末年“忠君”思潮是主流思想的时代,曹操没有信心全部收服这7万军队,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曹操把袁绍的人头挂在城门上之后,河北有一个忠义之士叫王忠的人,在明知曹操禁令“严禁拜祭,违者斩”的情况下,王忠依旧是冒死替袁绍收尸,曹操在此时发出了:“如此忠勇之士,若袁绍能用之,哪有我曹操什么事儿?”的感慨,也是曹操后怕的表现。



杀降兵

就充分证明了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对袁绍的军队是有所了解的,基本上做到了知己知彼,同时也将这个地区人民思想也做了深入的了解,曹操是知道自己可以打败有勇无谋的袁绍,但绝对不会打败河北地区的人民,尤其是有着血性和骨气的忠义之士。 这也是曹操为什么在在河北地区,采用的政策都是“安抚和怀柔,奖励耕种”的原因。

综上所述,曹操面对7万降兵,一是没有能力接受,二是没有胆量接受,为了防止他们变成袁绍的有生力量,变成自己将来的对手,不得已将这7万人坑杀!


小人物F


公元199年,袁绍与曹操为了争夺北方爆发官渡之战。此战袁绍出动十多万大军企图一举消灭曹操,而曹军只有两万。经过一年的对峙,双方互有胜负,最后曹操听取许攸的建议亲自带人袭击了袁军囤驻粮草的重地乌巢,将其粮草全部焚毁,导致袁绍军军心溃散,大军崩溃,降者七万余人,袁绍仅带着几百人逃脱。

这些投降的袁军最后全部被曹操下令坑杀。七万军队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光这些军队就能够割据一方了,要知道曹操能够快速壮大就是因为曾经在兖州收编了30万青州军,现在面对战斗力远比青州军强大的袁军曹操不眼红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将其收编曹操的实力将会壮大许多,但是曹操为何要将其全部杀死而不收为己用呢?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绍虽然在官渡败给曹操,但是却依然拥有相当强的实力,只要给其一段时间发展又是一条好汉。而袁绍的士兵构成是以他所割据范围内的人口为主,这些人的家庭亲人都在袁绍的势力范围内,对曹操的忠诚度肯定是要打个问号的,这万一以后在与袁绍交战时这些人临阵倒戈那就太危险了,收编这些人等于是在曹操身边安放一颗定时炸弹。

第二点是曹操养不起这么多人,其实曹操在与袁绍军对峙时就已经粮草不济了。曹操自己的士兵都快没吃的了,突然多了这七万多人粮食肯定是不够的,没饭吃的情况下这些降卒迟早会哗变,与其等他们哗变不如先下手为强将他们全部干掉以绝后患。

综上所述,曹操坑杀降卒实属无奈之举,作为一个统治者来说是没有错的!


距离的轨迹


古语云:杀降不祥

道德经云: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你们有没有想过,袁绍一方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呢。

袁绍带兵十万,与曹操进行官渡之战。结果曹操使用许攸的计策,奇袭乌巢粮仓,焚毁了全部粮草。

这一釜底抽薪的计策,彻底动摇了袁绍军心,军心一乱,人数越多,军阵越乱,溃逃之下,七万多袁军沦为俘虏。

但这个时候曹操手里却只有三万人马,两万人如何看管七万多人呢?十个人一队的话,三个是自己人,七个是降兵,这队伍根本没法带。

收拢人心,可以慢慢同化,但要保证同化出来是自己的颜色,自己占七成,还可以同化别人的三成,反过来就会尾大不掉了。

这里也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大家创业,扩大总资产是很重要的,但要慢慢来,猛然间扩大融资,把自己从大股东变成小股东的话,别说分成,连你的本金都可能给你吞掉。

对于袁绍而言,如果曹操留着这七万人,从实力对比来说,两者依然势均力敌。而且这么多青壮,他们的父母妻儿都在袁绍的地盘里,总会有大量无法归心的。

在战争中,只要有一个人大喊“曹操败了”,就可能造成混乱,这种混乱除非袁邵被灭,根本无法避免。

而且也别再说官渡之战曹操三万能打败袁绍十万,他有十万兵马就能打败三十万了,战争不是这么算得。

官渡之战的胜利是不可复制的,以后打起来还是新的局面,如果曹操收下了这七万人,首先曹操粮草压力会很大 ,为什么之前只有三万,不光是没有人的原因,更大原因是没有钱,没有粮。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不光说的是先运粮草,更多的是,没有粮草,连军都没有。过度扩军,就会拖垮经济,然后造成恶性循环。说白了曹老板的鱼塘太小,养不下这么多鱼。

但如果这七万青壮全死了呢,一方面袁绍承受了如此大的一个失败,他的指挥导致数万青壮死于战场,这会让他的威望降到很低,而且与民众的关系也会变得很差。

而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一结果,对于军阀混战时期的人们还是有威慑力的,一战之后,曹操与人对战就会占有极强的战场压迫力。

还有一点就是,这一战后袁邵,袁术,以及袁家的第二代,似乎都有些怂了,再也没有掀起过大的战争。没有雄心开拓,只有心思内斗,结果越混越差,最后彻底覆灭,也可以说是官渡之战打折了他们的脊梁。

当然,如果可以,杀降自然是不祥的,但成大事者,脸厚心黑,若杀比生更有利,那他就应该愿意去承担这个“不祥”的命运。

《道德经》有言:“受天不祥,是为天下王。”

天下的王,注定是一个不祥之人,这就是历史赋予他们的命运。


凤归梧桐



公元199年,袁绍与曹操为了争夺北方爆发官渡之战。此战袁绍出动十多万大军企图一举消灭曹操,而曹军只有两万。经过一年的对峙,双方互有胜负,最后曹操听取许攸的建议亲自带人袭击了袁军囤驻粮草的重地乌巢,将其粮草全部焚毁,导致袁绍军军心溃散,大军崩溃,降者七万余人,袁绍仅带着几百人逃脱。

这些投降的袁军最后全部被曹操下令坑杀。七万军队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光这些军队就能够割据一方了,要知道曹操能够快速壮大就是因为曾经在兖州收编了30万青州军,现在面对战斗力远比青州军强大的袁军曹操不眼红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将其收编曹操的实力将会壮大许多,但是曹操为何要将其全部杀死而不收为己用呢?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袁绍虽然在官渡败给曹操,但是却依然拥有相当强的实力,只要给其一段时间发展又是一条好汉。而袁绍的士兵构成是以他所割据范围内的人口为主,这些人的家庭亲人都在袁绍的势力范围内,对曹操的忠诚度肯定是要打个问号的,这万一以后在与袁绍交战时这些人临阵倒戈那就太危险了,收编这些人等于是在曹操身边安放一颗定时炸弹。


第二点是曹操养不起这么多人,其实曹操在与袁绍军对峙时就已经粮草不济了。曹操自己的士兵都快没吃的了,突然多了这七万多人粮食肯定是不够的,没饭吃的情况下这些降卒迟早会哗变,与其等他们哗变不如先下手为强将他们全部干掉以绝后患。

综上所述,曹操坑杀降卒实属无奈之举,作为一个统治者来说是没有错的!


睿读西游


这不是与“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是一样的道理嘛!

首先咱们说说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的战略决战!

双方投入的兵力,袁绍军约11万人,曹操军约2万人!

此战共计打了一年零五个月!

虽然没有秦国与赵国长平之战打了2年那么久,但也差不多!

大家要知道,长平之战中,秦国投入60万人,赵国投入45万人,两国还是属于实力相当的!

就是这样白起都不敢接受这40万降卒啊!

最后属于秦国惨胜,赵国直接被干灭火了!

更何况曹操呢!

当时袁绍可是坐拥冀青幽并四州的天下第一的割据势力!

而曹操呢?只有老根据地兖州,豫州和刚刚从吕布手里夺来的徐州!

论兵力,论粮食储备都不如袁绍!

曹操又是个多疑之人,根本不可能把这些不信任的降卒编入自己的部队!本来自己的兵力也不多,万一这些降卒复反的话,哪有闲工夫处理他们!反正也养不起降卒,索性就杀了,不给自己留隐患!

这种做法才是咱们所了解的曹操能做出来的事!




小胖说史一页书千行泪


官渡之战和乌巢之战是曹操战胜袁绍的关键之战,也是决定曹操和袁绍两人的命运之战,谁赢得这两场战争,谁就是中国北方当之无愧的霸主。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家族,先天优势比阉宦之后的曹操大得多。可是在能力还是性格方面,曹操却远比袁绍强,因此曹操才会在战争之前向属下灌输此战必胜的思想。事实上,这场战争,曹操的确是大胜了,袁绍和其背后的士族再也无力阻挡曹操的霸业了。

但大胜之后,曹操自己的实力也大损,无法立马解决袁绍的全部势力。这时候有人就提出了用袁绍手下的降卒来进行剿灭袁绍残余势力的战争,但是这遭到了曹操和谋臣们的激烈反对,因为这些士兵大多是袁绍手下士族的私兵。

如果用那些降卒来打仗的话,那么他们很可能在战场上当逃兵,甚至会危害自身的安全。所以曹操决定坑杀这些降卒,这样就可以杜绝他们反叛的隐患,但曹操也因此丧失了快速统一河北的机会。


说史散人


更不可能,降兵都比太祖的人多。如果出现内乱,根本压不住。何况官渡之战能赢主要是靠计谋,论强攻早输了。计谋是什么?烧粮仓!七万人为了粮仓投的降。那么太祖要接纳7万人得提供多少粮食?没有食物降兵肯定叛乱的。烧乌巢时,太祖的供粮只够半年,再多7万降兵,顶天就只有2个月粮,还怎么往北统一。何况袁本初对北方统治有度只是一时回不过气,粮草只是官渡的一时问题。一段时间就能恢复了,如果太祖放了降兵,下次照样会被袁本初所用。那时可不会出现第二个乌巢了。


Ph55226753


大规模杀降卒的大都是因为缺粮食!没吃的就要哗变!最可怕的还是有机会,突然临阵倒戈!因为官渡之战的胜利不是力战而胜,而是投机取巧,敌方人叛变出卖所致。肯定有些人内心不服气。另外,曹操谋士将领如云,基本没有站出来反对的!就说明对其后果有所了解!特别是郭嘉!刘备都没有主张杀,几万人啊,就不怕其他的人因此而死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