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宋鴻兵等人經常提及的“地理決定論”到底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通過高曉松、宋鴻兵等大咖的視頻節目瞭解到“地理決定論”,但到底什麼是“地理決定論”,地理決定論適用於什麼情況,很多人並不瞭解,甚至還有不少誤解。冷歷史觀是“地理決定論”的忠實擁躉,但它也不是萬能的,本文帶您一起深入瞭解分析一下。

高曉松、宋鴻兵等人經常提及的“地理決定論”到底是怎麼回事?

▲宋鴻兵、高曉松都在各自節目裡講到過“地理決定論”

“地理決定論”並非今人創造,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哲學家希波克拉底提出這種理論的萌芽;戰國時期的荀子認為秦人“狹厄”勇猛的性格跟相對惡劣的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拿地理環境因素來分析各國的民風和習俗;16世紀的法國思想家 J.博丹、18世紀法國的孟德斯鳩等也均對此理論進行了進一步闡述;到了19世紀,該理論甚至成為一個社會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的F·拉採爾;19世紀末20世紀初“地理決定論”還成為法西斯主義在鼓吹“優等民族”理論和對外擴張侵略的理論工具。“地理”從最初與個人智力、體力、性格等的聯繫,發展到與社會制度、國家法律、民族精神等的聯繫,“地理”因素被認為決定著各個國家的社會組織、經濟發展和歷史命運。

什麼是“地理決定論”

地理決定論,是用地理因素分析各種問題的一種角度和方法。

地理因素包含且不限於:

空間位置(熱帶還是寒帶、東半球還是西半球)、

地表地貌形態(內陸還是沿海、平原還是山地)、

地質結構(土壤層厚薄肥力、是否多火山地震)、

生態環境(動植物種類是否豐富、生態結構是否穩定)、

氣候天氣(乾旱還是多雨、寒冷還是溫暖)、

地緣關係(靠近哪些地方、接近哪些資源)、

地理變遷(地貌氣候變化、人口是否遷徙)等等。

人們常用“地理決定論”分析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的進程和結果,比如:民族性格、飲食結構、風俗習慣、建築樣式、藝術形式、戰爭因果、科技成就等等。

需要說明的是,“地理決定論”並非置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它更像是一個工具、一套方法論,從地理的角度分析問題、判斷對錯、預測結果。這個理論可以與其他分析方法一起結合使用,而非唯一標準。

高曉松、宋鴻兵等人經常提及的“地理決定論”到底是怎麼回事?

▲世界地形圖

怎麼用“地理決定論”

但“地理決定論”絕非萬能的,地理決定論在分析事物的時候,時間尺度越長越準確,分析面越廣越準確。反之,時間尺度越短、分析面越窄則越不準確。

以印度尼西亞為例,為什麼這個國家民族多達100多個?顯然是由其國內分散、眾多的島嶼決定的(印尼共有約17508個大小島嶼),由於古時航海技術不發達,散落在各個島嶼的人千萬年間交流較少、互相影響融合的程度很小,形成風俗習慣完全不同的眾多民族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這個分析的時間尺度有千年、萬年之長。

再如:為什麼印度尼西亞這麼多的島嶼是怎麼統一成一個國家的?這個問題用狹義的“地理決定論”就不太好回答了,因為只從印尼的地理因素分析,如此分散而眾多的島嶼是不可能“自發”合併成為一個國家的。分析這個問題就要把視角放大了——促使印尼成為一個“萬島之國”的因素一定是外力的影響,即英國、荷蘭先後對此地的殖民統治。英國、荷蘭都曾經是海上第一強國,都擁有過世界上最強海軍,殖民足跡遍佈全世界,印尼這種到處都是島嶼的地方,自然成為海軍殖民統治的最好去處。而殖民時代結束之後,原來被殖民的這一大片島嶼則具備了統一成一個國家的條件。而為什麼英國、荷蘭會發展出那麼強大的海軍,則和其地理位置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可以用“地理決定論”來分析的。

高曉松、宋鴻兵等人經常提及的“地理決定論”到底是怎麼回事?

▲印度尼西亞地圖

科技發展讓“地理決定論”不靈了嗎

有人認為著科學技術和基礎設施的發展,地理因素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小。比如通過發達的交通運輸系統,冬季北方的人們也可以吃上南方的新鮮蔬果了,沒必要一車一車地囤大白菜過冬了,地理因素對人們飲食方面的限制得到了改變。

但科技並不能抹平所有的地理因素帶來的差異,畢竟同樣買熱帶蔬果,北方總比南方貴吧!飲食習慣也不可能變得和南方完全一樣吧。就算南方也還有七大菜系,不同地區還分辣、不辣、麻辣、甜等多種風格呢。

再比如:漢族可以餐餐以米飯青菜為主,而蒙古族卻是頓頓吃肉,這種差異肯定很難消除;日本人喜歡刺身(生吃)的生活習慣,到了中國也肯定會水土不服。

地理環境造就人們生活方面的巨大差異不可能短期消除,一方面是因為生活習慣有著巨大的慣性,一方面是因為改變成本較高——這兩點恰恰都是由地理因素決定。

高曉松、宋鴻兵等人經常提及的“地理決定論”到底是怎麼回事?

▲地理因素與飲食習慣關係密切

對“地理決定論”的誤解

很多人對“地理決定論”的誤解很多,冷歷史觀總結主要是三個方面:

●首先是對“地理”的概念定義太狹窄,認為就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僅用中學時學到的那些基礎地理知識來分析問題。但正如前文提到的,“地理決定論”還包括地緣、氣候、變遷等人、時間方面的因素,概念非常豐富。

●其次是用靜態的眼光看待地理,認為地理、地緣好像千萬年不變。其實地理環境是一直在變化的,比如:歷史上有各種大冰期、小冰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今天相對乾旱缺水的梁山地區宋代曾經是“八百里水泊”;而更早時中國北方氣候溼潤溫暖,曾經還生活過大象,河南的簡稱“豫”字裡的“象”正來源於此。

●再次就是過於執著於單線思維,不能用多線思維分析一個問題。比如很多人會問,美洲大陸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印第安人沒有發展出強大國家,而歐洲白人到了這片大陸卻可以,這難道不是人種決定的嗎?實際上,印第安文明落後封閉是由地理因素決定的,因為從遠古時代美洲大陸就長期與其他大陸沒有交流,不能學習其他地方先進的科技文明;而歐洲雖然與東亞文明相隔萬里,但總歸有“絲綢之路”等陸路交流,西方通過這種斷斷續續的交流,學到了馬鐙、火藥、造紙、印刷術、指南針等先進技術,因此才能在發現美洲大陸後“吊打”當地落後的土著文明。而歐洲人能夠首先發現美洲也是由地理、地緣因素決定的,首先因為15、16世紀歐洲被奧斯曼帝國擋在與東方的交易路線上,歐洲人迫切需要從別的途徑開闢與東方的航線,向西航行時誤打誤撞發現了美洲大陸。而歐洲人為什麼那麼需要對外貿易而中國不需要?則同樣是由地理因素決定的。——環環相扣、多線並行地使用“地理決定論”,可以很好解釋很多問題。

高曉松、宋鴻兵等人經常提及的“地理決定論”到底是怎麼回事?

▲由於地理環境因素,美洲土著文明長期處於原始社會階段

學習和使用“地理決定論”,不僅可以解釋歷史性問題,還可以通過分析原因,找到一種規律和方法,再結合其他方法論和理論工具,多線程並行結合性思考,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未來(比如冷歷史觀認為越南地理位置非常好,未來可能成為經濟發達國家)。

冷歷史觀非常喜歡用“地理決定論”分析問題,部分相關文章如下:

《 》

《 》

《 》

《 》

《 》

《 》

……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冷歷史觀,歡迎轉發、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