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的記憶:從奢侈品到“三轉一響”,最後成為低碳環保的代言

作為曾經的“自行車王國”,我們有著獨特的自行車記憶。隨著時代的不同,自行車也在不斷地經歷著變化!兒時的我也經歷了自行車時代,那時候汽車還沒有普及的這麼廣,自行車和摩托車還是主要交通工具。

18世紀末,法國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十九世紀中後期,自行車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然而,傳入中國的自行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並未受到中國人的青睞。一方面造價高昂,且受限於困難的騎行技術;另一方面當時中國的道路顛簸不平,難以操控。作為西方舶來品的自行車飽受冷落。

直到20世紀初,自行車成為宮廷貴族娛樂的工具,才算苦盡甘來。史料記載,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了感受自行車呼嘯而過的酸爽,不僅讓妃子、侍從跟著一起騎,還下令鋸掉宮門的門檻。“為了騎自行車方便,我們祖先在幾百年間沒有感到不便的宮門門檻,叫人統統鋸掉。”——溥儀《我的前半生》

自行車的記憶:從奢侈品到“三轉一響”,最後成為低碳環保的代言

清朝時期,北京的自行車

民國初期,自行車在京城街頭已時有出現,但只有家境殷實的大戶人家以及少數留洋歸來的人家才有。自行車被視為一種奢侈品,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徵。當時的自行車車型已有男車和坤車之分。男車有橫樑,坤車是彎梁,為的是女士穿旗袍、裙子方便上下車。

1911年,上海市郵政局從英國購入了100輛自行車,用於投遞郵件。這是自行車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第一次投入到上海。自行車從此有了私用和公用之分,也標誌著自行車普及到大眾化的層面,上海街頭的自行車漸行漸多起來。

在民國期間,北京城的自行車數量不斷增加。“到1948年,全市有自行車176970輛,成為北京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道路交通管理志》

戰爭時期,物資匱乏、交通癱瘓,自行車又借輕便靈巧體積小的特點,肩負起了運輸物資、傳遞情報、護送傷員的重任,成為基層戰士的好幫手!

自行車的記憶:從奢侈品到“三轉一響”,最後成為低碳環保的代言

民國自行車

“三轉一響”,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庭生活中的“奢侈品”,即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和收音機,而自行車居首位。由於當時實行計劃經濟,購買自行車必須憑票,特別是那些要結婚的年輕人,自行車成了結婚時必需的“三大件”之一,但要想買上一輛,可謂“一票難求”。如“飛鴿”、“永久”、“鳳凰”等牌子自行車。

上世紀80年代,自行車逐漸成為中國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那時每日上下班時壯觀的自行車洪流,更是讓中國成為外國人眼中的“自行車王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樣式、型號的自行車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

自行車的記憶:從奢侈品到“三轉一響”,最後成為低碳環保的代言

“三轉一響”

1974年到1975年期間,時任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的喬治·布什和夫人巴巴拉,經常騎著自行車穿行於北京的大街小巷,兩人騎車在天安門前的留影被傳於報紙雜誌上當作佳話。多年後,老布什夫婦訪華時,還收到兩輛“飛鴿”自行車的國禮。

上世紀9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摩托車、小汽車出現在馬路上,普通人擁有私家車開始逐漸增加,人力逐漸被髮動機取代,“二輪”逐漸被“四輪”替代。

自行車的記憶:從奢侈品到“三轉一響”,最後成為低碳環保的代言

兒時學自行車

隨著社會發展以及經濟水平的提高,依靠人力來提供動力的自行車,已經不能滿足人們日常的出行需求,自行車也不再是“財富”的象徵,騎車出行比例逐年下降。中國開始由自行車大國向汽車大國轉型。

進入21世紀以後,自行車也不再是單純的實用型代步工具,而漸漸有了時尚、運動、休閒、健身等新定位。休閒型、公路型、山地越野型等各種類型各種功能的單車出現,反映著我國人民生活的巨大變遷。

自行車的記憶:從奢侈品到“三轉一響”,最後成為低碳環保的代言

山地越野型

近些年,隨著出行方式的豐富,汽車、公交車、地鐵應有盡有。然而,城市出行的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擺在了眼前。共享模式重返街道。

自行車,歷經歲月洗禮,雖然沉浮多年,但依然精神抖擻。作為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的出行利器。聯合國設立了每年的今天(6月3日)為“世界自行車日”,希望可以促進環境管理和身體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