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新行圩:留住“鄉愁”解開“城愁”

宿遷網訊(記者 高雲龍 鄭緒軍 通訊員 周榮)在泗洪縣朱湖鎮,與前幾年的冷清截然不同,如今的新行圩居委會熱鬧非凡——新農居建設熱火朝天,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居民返鄉置業。

“今天到崗150多人,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全力以赴加快建設,確保今年底446套農房全部建成交付。”5月3日,新行圩居委會黨支部書記侯慶東告訴記者,在廣大居民的強烈要求和全力支持下,新行圩農房改善項目早在2月18日已全面復工。

泗洪新行圩:留住“乡愁”解开“城愁”

2月初,受疫情影響,新行圩農房改善項目復工困難重重,當地居民心急如焚,在配合鎮居黨員幹部科學防控疫情的同時,他們主動幫助對接採購原材料,踴躍報名加入施工隊伍,擼起袖子加油幹,千方百計把耽誤的工期搶回來。

“原址重建的新房,由專業公司設計,獨門獨院,兩層小樓,樓上臥室全部朝陽,還全部帶陽臺,住起來肯定很舒服。”居民張士彩說,“大家都盼著早日住進新房子,過上更好的日子,所以都想方設法‘添磚加瓦’。”

原先,當地居民住的大都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自建的磚瓦房,加之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村莊“空心化”嚴重。朱湖鎮回應群眾訴求,及時啟動新行圩農房改善項目建設,撬動鄉村振興。

這個項目吸引老百姓的除了好房子,還有整體規劃佈局。“最大限度保留了水系形狀和道路結構,塑造‘綠成蔭、水繞房、田圍水,水圍村’風貌,既融入現代元素,又保留圩區韻味,保持了這個村子關於生活、歷史、文化的延續性。”侯慶東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留住“鄉愁”的同時,新行圩農房改善項目還配套建設佔地15畝的全民健身公園、75畝全民創業園、10畝小菜園和黨群綜合服務中心、鄰里購物中心、兒童活動中心,著力解開“城愁”,讓農民享受到與城裡一樣便捷的公共服務。

“得知這個項目消息後,我們夫妻倆立馬決定返鄉,在鎮居黨員幹部支持下,流轉50畝土地搞稻蝦共作,第一年就賺了二三十萬元。”居民張元紅早年外出打拼,賺了些錢,但在外生活開支也大,還照顧不到家裡老和小,“還是回來好,等住進新房子還會更好!”

據介紹,新行圩農房改善項目首期226套新房已全部建成,即將交付。“我家已經選好房,就等著交付入住了。”居民吳福軍說,“在各類拆遷補償款基礎上,我們才掏五六萬元就買下了這套小別墅,心裡甭提多美啦!”

“是廉價房,更是咱老百姓的暖心房。”居民張新孝告訴記者,為確保農戶“搬得出”,新行圩農房改善項目房源全部以最低價出售給拆遷農戶,“不光如此,政府還建設每套60平方米的暖心房,專門保障特困戶。”

“項目房源優先保障新行圩居委會農戶安置,剩餘房源將用於其他村居拆遷安置。”朱湖鎮黨委書記顧明春說,與高質量推進項目建設同步,朱湖鎮將堅持黨建引導,探索創新創優管理,做好集中居住“後半篇文章”,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真正讓大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欄目結束語

奔走全市各地採寫這組系列報道,很辛苦;但每到一處,看到一張又一張笑臉,又感覺再辛苦也高興。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好不好,首先看住房。改善宿遷農民住房條件,關係全市農民生活質量,關係全市全面小康建設大局。各地黨員幹部認識到位,勇挑重擔,即便面對疫情防控的疊加壓力,也咬緊牙關,想方設法,攻堅克難,高質量推進農房改善工作。

如何高質量推進農房改善工作?各地做法不一而足,最重要的是,堅持規劃先行,尊重農民意願是前提,尊重鄉村實際是基礎。規劃不能“一刀切”,也不能“關上門”,從設計方案到建築風貌、戶型結構、建房方式,都應徵求農民意見,充分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真正建設“農民想住的房”。不僅如此,還要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因地制宜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合理佈局設計,塑造鄉村特色風貌,既要“住有所居”,又要“住有宜居”,這些在宿豫區大興鎮周馬新型社區、沭陽縣隴集鎮墩前新型社區等地得到集中體現。

採訪中,記者也深深感受到,農房改善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不能把思維和視野侷限於農村、農民、農房,而要放在城鄉一體化大局中謀劃落子。為此,宿豫區來龍鎮白鹿湖新型社區、泗洪縣朱湖鎮新行圩居委會在推進農房改善過程中,都注重產業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和產業配套雙輪驅動,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民群眾就近就地就業,為農民拓展增收渠道,在農房改善中體現富民導向,使農房改善和農民增收同步推進,讓鄉村成為農民詩意棲息的幸福家園。

當然,隨著農房改善工作的深入推進,相應的治理創新工作也要跟上。宿豫區仰化鎮正以澗河新型社區為試點,圍繞黨建引領、服務共享、資源整合、多方參與,深度推進新型農村社區融合發展,推動農業增效、農村增美、農民增收,全面提升全面小康“三農”成色,做法很值得借鑑。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我們希望這組系列報道發揮推廣經驗,引發深思作用,促進各地黨員幹部深思熟慮後,改進方法,創新機制,更高質量推進農房改善工作,激活鄉村振興新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