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出來的“雙線”思考:四線城市的“疫後”廣宣

禁足已有一月,全面放開尚未可知,假期結束遙遙無果,閒來無事,宅性思考湧上心頭......


復工日期一推再推,一延再延,暫定的3月1日眼看也要泡湯,為防止讓自己太過於懶惰,不得不強行制定一套作息流程表,穩定心神。

“宅”出來的“雙線”思考:四線城市的“疫後”廣宣



一場疫情直接影響形成的“宅經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迅速成型,宅在家中,有吃有喝有網絡,憑藉一部手機能做一切,“懶”出新高度新境界早已不是口頭上的自嘲和玩笑,徹底成為現實。

看電影不用再去電影院,《囧媽》和西瓜視頻的創新模式讓你不需要出門,不需要買票,下載一個西瓜視頻註冊賬號,就能享受平日裡的觀影。當然,宅在床上和沙發上,吃著平日裡電影院不能吃的食物,去能夠免費看一場首發電影。我不清楚別人感受如何,我是美得冒泡。

禁足時間長了,物資緊缺,不怕,手機網購滿足你所有的需要,當然,像口罩消毒液酒精之類的前線物資就算了。

想吃平日裡最愛的小吃,最愛的奶茶,沒關係,網購回來後打開抖音,學習上面的方法,不僅一嘗所願,還多了一份生活技能。

“好久沒有酣暢淋漓的進行一場嗨蹦迪了......”,別惆悵,快手邀請你線上“雲蹦迪”,滿足你寂寞已久的躁動之心。

吃夠了,玩夠了,看夠了,手裡的錢包也憋了,該上班掙錢了,釘釘和飛書讓你足不出戶線上搞定。結果,出現一幕幕上半身西裝革領,下半身短褲拖鞋的搞笑辦公畫面。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或歡笑,或安靜,或讀書,或學習,而我,總會想想後疫時代如何面對疲軟期和恢復期的工作,實體廣告行業的服務屬性決定我不能再繼續沉默。



我是策劃出身,擅長會展,隨著多元化發展程度越來越高,會展、互聯網、數字經濟、廣告、傳媒、影視等行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直接引發了行業變化,讓策展人成為面對眾多行業知識海洋的先行者,是望洋興嘆還是分離划槳,選擇權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會展圈裡有什麼風吹草動,都會在第一時間傳遍,畢竟一個傳媒是新時代,信息量的速度比你打噴嚏還快。這不,剛剛還在研究線上+線下的“雙線會展”的時候,米奧蘭特就加速了“數字展覽”的平臺研發推廣,讓我也是眼前一亮,更加有信心完善屬於我自己的“雙線”發展思路。

線下會展有自己最獨特的個性,但是也有缺憾,線上會展正好與之互補,填補了線下“回放”、“重現”、“傳播”、“流動”,它可以以任何一種方式再次呈現,或是一條資訊,一張BANNER圖,一條微信,以短視頻,一個VR場景,可以鏈接到任何新媒體中,成為一場永不落幕,永不閉館的“廣告秀”。

我研究了抖音火山等短視頻的一些資料,包括髮展及其過程的每一步策略走向,也研究了頭條號百家號等自媒體矩陣中的內容推廣號,還對西瓜視頻這樣推廣的新模式有了興趣。

結果,“宅”經濟,“宅”文化,“宅”思想被自己發現其中的廣闊。

文章伊始部分說過,會展與眾多行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我可以想象,在未來的互聯網和數字化的推動發展覆蓋下,會展將會徹底融合在一個大領域的範圍內,展會,廣告,電商,媒體會形成一種混合新物種,成就全新的集推廣、展示、交流、交易、營銷、傳播、直播等等混合的廣宣方法,未來的廣宣將更考驗策劃人的創新發散思維,還有對多種廣宣手段的運用和數據分析。

很多人都在說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其實針對於四線城市,我更加看好線上的混合式發展,數字化、傳媒化、電商化的高度融合,會出現“媒體+廣告+場景+營銷+展示+數字+數據”七位一體的新形勢。媒體就是場景,場景就是展示,展示就是入口,入口就是數據,數據就是數字,數字就是營銷,營銷就是廣告,他們之間甚至可以自有轉化自有組合,讓客戶有最直觀的體驗,喜歡就參與,參與就傳播,傳播就營銷,營救就廣告,一切都是大數據的暗中積累,逐漸形成一個將如今各個細分行業全部容納的新場景,為最終的目的服務的全覆蓋式閉環服務。



“宅”文化的悄然形成,或許就是幾句話,幾個動作,幾個表情,幾個思考,都會對推動“宅”經濟有促進作用。

每日讀讀書,玩玩遊戲,看看新聞,瀏覽行業知識,掌握最新方法,靜下來思考日後的發展,這樣的日子可真的不多。畢竟,人都是忙起來的,靜下來的時候,怕是需要喘一喘氣。

所以,“宅”並不是真的宅,而是存在現實生活的一種生活方式,它有它的軌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