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國產之光的瑞幸,是騙局嗎?

瑞幸曾刷新品牌上市的最短時間,成立兩年不到便在美國上市。在紐約時代廣場上,瑞幸還曾發佈了一張略有挑釁感的廣告,文案是:“中國咖啡與美國咖啡差距在哪?差在自信!”


被稱為國產之光的瑞幸,是騙局嗎?

瑞幸作為中國消費品的獨角獸,一度成為不少人眼中的國貨之光。然而,前不久知名做空機構渾水曾發佈過一篇廣泛流傳的做空報告,報告發出後被瑞幸極力否認。

但沒想到最終竟主動爆出22億的假賬,中概股也因此集體被蒙上一層陰影。

瑞幸咖啡的問題究竟在哪?它到底是不是一個成立的商業模型?我們來幫你仔細分析。


需要明確一點:對於零售連鎖行業而言,單店盈利永遠是目標。

瑞幸咖啡前期通過大量的補貼和廣告投放進行用戶認知,通過融資實現快速開店,在筆者公司的辦公樓附近,周邊100米內就有超過4家瑞幸咖啡門店。

在快速開店的策略下,瑞幸的單店顯然是虧損的,在瑞幸的計算模型中,最終門店會通過供應鏈的規模效應、數字化管理、SKU的豐富來最終實現盈利。

但至少在瑞幸成立以來,一直採用新用戶贈飲、裂變贈飲、充值贈飲的方式進行優惠促銷,再加上一定門檻的免運費政策,瑞幸的成本巨大,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買一杯賠一杯”賠錢賺吆喝。

事實上也很容易對比,瑞幸咖啡的咖啡售價雖然在23元左右,但折扣後也僅在13元左右,與便利店咖啡價位一致。可以說瑞幸對標的並不是星巴克,而是便利店咖啡。但在便利店的盈利模型中,必須通過大量SKU實現,這對於瑞幸咖啡顯然是壓力巨大的。

因此我們也會看到,瑞幸咖啡不斷在擴充SKU,並推出小鹿茶品牌,以及自助咖啡機等產品。

被稱為國產之光的瑞幸,是騙局嗎?

瑞幸咖啡的營銷始終較為兇悍,來自於“流量池”理論,但流量池中的流量如何轉化,卻是更加重要的難題。而從瑞幸的戰略打法來看,秉承“閃電式擴張”理論,在極短時間內實現規模覆蓋,搶佔市場高地。

但更加重要的問題在於兩個:1、產品力如何;2、市場規模如何。

瑞幸咖啡通常被詬病為有一股奶味,甚至被認為是奶茶類產品。但產品力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過於主觀。但市場規模問題確實無法迴避的現實。

中國並非咖啡大國,也沒有悠久的咖啡文化,相比於日本和歐美,每年中國人均咖啡消耗量不足5杯,而在這5杯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速溶咖啡,現磨咖啡整體來說依舊小眾,並沒有培育起用戶習慣。但相比於茶飲的喜茶、奈雪的茶,茶飲市場反而被不斷驗證。

瑞幸咖啡還能走多遠?還有很大不確定性。你怎麼看瑞幸咖啡?在評論區聊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