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起于山東梁山縣,覆滅於江蘇連雲港

《水滸傳》中的宋江起義,梁山108好漢兩敗童貫,三破高俅,著實轟轟烈烈令人嚮往, 然而我們須知,施耐庵寫的《水滸傳》不是正史而是小說,為了故事情節需要,施公增加了很多虛構的人物和故事。

真實的宋江起義在歷史上確實存在,真實的宋江起義頭領36人,在山東起義了2年多時間,攻下十幾個縣城,在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的時候,被張叔夜設下埋伏將頭領宋江包圍,宋江走投無路只能接受招安,宋江起義失敗。

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起于山東梁山縣,覆滅於江蘇連雲港

宋江起義

根據《宋史》記載,宋江起義遠沒有小說那麼轟轟烈烈,氣貫長虹,雖然在起義之初打得地方官員四處逃竄不敢正面交戰,可是當朝廷重視起來,派出張叔夜討伐後,宋江很快便敗下陣來,只能乖乖接受朝廷招安。

宋江起義的原因:

北宋末期,朝廷官員腐敗日益嚴重,因為國力空虛,對外只能供奉錢財祈求和平共處,對內便進行殘酷的剝削,壓榨民脂民膏,宋江起義的導火索便是朝廷對梁山水泊的漁民們徵收重稅,導致靠打魚為生的漁民們沒了生計,於是便爆發了以宋江為首的起義,史稱“宋江起義”

宋江的身世史書上沒有記載,據我推斷宋江應該是漁民出身,不然宋江不會出現在這貧苦的梁山水泊中,還召集當地漁民們發動起義。

《宋史》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

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起于山東梁山縣,覆滅於江蘇連雲港

農民起義(漁民也屬於農民)都有一個特點,那便是:官府壓迫,民不聊生

百姓沒有生計了,怎麼辦?

只能造反啊,不造反會餓死,造反反而有活下去的希望,人皆有求生的本能,一兩個人活不下去不要緊,要是大家都覺得活不下去,農民起義便要爆發啦。

張叔夜奉命剿匪:

“宋江起義”爆發後,起初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一是當時的山東一帶並不富裕,二是宋江起義的規模不大,影響有限。

等宋江攻佔了十餘個縣城後,朝廷這時候才發現宋江的威脅,一是便召集群臣商討對策,有人主張直接派兵討伐,也有人主張派特使招安。

最終宋徽宗決定採納亳州知州侯蒙的建議,先是派下特使進行招安,宋江是個硬漢子不接受招安,於是宋徽宗便派歙州知州曾孝蘊海州知州張叔夜率軍征討。

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

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起于山東梁山縣,覆滅於江蘇連雲港

張叔夜

宋江也知道他這邊是農民加布甲,可能會打不過朝廷正規軍,於是便避而不戰,取道青州,向南行軍前往沂州(今山東臨沂),隨後轉戰淮陽,於淮陽擊敗宋朝守軍,將戰利品通過水路運往海州,想要攻打海州,但是宋江卻不知道海州有個厲害的張叔夜。

宋江起義軍在海州登岸後被海州知府張叔夜伏擊燒燬了船隻,並設計抓住了副將,率軍圍住宋江,宋江只能接受招安,後來張叔夜奉命討伐方臘,宋江隨張叔夜討伐方臘。

《宋史》記載: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起于山東梁山縣,覆滅於江蘇連雲港

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的意義:

在北宋時期大大小小的起義中,“宋江起義”無論是規模和影響,其實都排不上號,“宋江起義”之所以能夠從眾多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南宋時期無名氏(作者不詳)編寫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二是元末明初的時候,施耐庵有編寫了《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

“宋江起義”的影響,主要在於梁山好漢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為後世研究宋朝時期的歷史和人文文化提供參考依據,《水滸傳》中的“武松打虎”、“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還登上了語文教材,讓我們在上學時便體驗了一把梁山好漢的英姿。

“宋江起義”的故事從南宋開始開始流傳,直到當代還出現在語文教材中,可見其影響深遠。

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起于山東梁山縣,覆滅於江蘇連雲港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狂生君有話說:

“宋江起義”雖然聲勢不大並且很快被鎮壓,但是卻彷彿導火索一般,“宋江起義”爆發後大大小小的起義。張叔夜破了宋江後,山東的起義並未停止,大的匪患(如方臘起義)沒有,小的匪患確是屢屢發生:

山東群盜猝至,叔夜度力不敵,謂僚吏曰:“若束手以俟援兵,民無□類,當以計緩之。使延三日,吾事濟矣。”乃取舊赦賊文,俾郵卒傳至郡,盜聞,果小懈。叔夜會飲譙門,示以閒暇,遣吏諭以恩旨。盜狐疑相持,至暮未決。叔夜發卒五千人,乘其惰擊之,盜奔潰,追斬數千級。

歷史上真正的“宋江起義”:起于山東梁山縣,覆滅於江蘇連雲港

北宋末年,因朝廷實行“對外求和,對內剝削”的政策,不僅沒能消除外部憂患,反而加劇了內部的矛盾,導致農民起義四處爆發,朝廷疲於應付,最終北宋滅亡。

北宋的滅亡引人深思,當國家“內憂外患”的時候如何應對,這是從古至今的無數學者們一直都在思考,卻至今都未曾解決的難題。

參考文獻:

《水滸傳》

《宋史》

《宣和遺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