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辛苦苦考上本科,为什么工资还不如厂里打工的?


辛辛苦苦考上本科,为什么工资还不如厂里打工的?

我们在街头巷尾和一些大爷大妈唠家常的时候,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某某某上学时成绩年年第一,考上一个好大学,现在半年换一个工作,毕业这么多年,一个月挣的钱,还不够养活自己。

某某某上学时年年倒数,什么学校也没有考上,现在人家一年赚几百万,成了大老板。

普通人的思维,往往只会从一个起点A,到达一个终点B,简单地把A作为造成B结果的原因。

但A是如何走向B的,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这个过程。

简单分析一下这个问题,老司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思维方式来分析。

一是以个体,代替普遍,不能把握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这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以一个并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例,推导出一个“普遍性的规律”。

比如说,不读书的张二狗成了百万富翁,年年第一的王大牛大学毕业找工作四处碰壁。

然后得出结论,读书真的没用。

从最严格的数学统计学来说,我们必须要随机统计整个群体中的足够的数量,整体来分析,才能得出基本准确的结论。

那么,如果我们在中国选择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中随机选取几十万人,然后把他们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和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做一个回归分析,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

读过书的人,很大概率上,比没读过书的人,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大成就。

这一点,如果我们见识足够宽广和深厚,与我们的见闻是匹配的。

这个国家最成功的群体,掌握最丰富的社会资源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在知识上有充沛积累的人群。

如果眼睛里只看到自己身边有限的几个例子,忽视整个世界的真相,就和晋惠帝一样,会得出“何不食肉糜”的结论。

这除了启示我们要把握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更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一个很小很小的圈子里,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加真实。

二是缺少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

虽然没读过书的人是个例,但我们很容易发现,在近几十年来,在一些前二三十年迅速发展的城市里,这种没读过书的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多了。

如果我们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我们就知道,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都是与这种现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简而言之,这些人的成功,除了个人的能力之外,可以说,更多的是一个特殊时代的赋予。

从90年代到前几年前,我们会发现,这个国家到处充满着暴富的机会。

90年代敢于下海经商的人,很多人已经打下一片江山。

2007年前后,做煤炭、矿产相关的,以前可能只是一个半死不活,吃饭都困难的小煤窑老板,转眼间,莫名其妙地资源价格大涨,赚得盆满钵满。

还有20006年左右之后,敢于官商勾结,搞房地产的,基本上都暴富了。

2015年前后,敢于做创投,善于忽悠的,很多都忽悠了一大笔钱。

这样的事例,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在前面的二十年里,比比皆是。

说一个非常通俗而且很容易理解的例子。

我老家有一位做豆腐的亲戚,做了十几年了,豆腐做得不是很好吃,也不难吃,赚不了几个钱,但也饿不死。

后来老家附近2007年后开了一家煤矿,工人数量暴增,村子里就这位亲戚会做豆腐,所以承包了矿上所有的豆腐。

那段时间,他赚得很多,每个月的收入,远远超过一名公务员的。

我还跟他调侃过,说我在中央机关一个月工资,还没有他卖豆腐挣得多。

那他赚得多,是因为他精心研究豆腐的做法吗?还是他的豆腐在市场上打出了品牌和声誉呢?都不是,是一个独特时代的赋予。

后来,煤炭企业垮了,工人走了,他再次回到了饿不死,但也赚不多的状态。

所以,那些不读书的人,之所以能够暴富,能够迅速掌握财富,除了他们自身的能力之外,很重要的是,我们处于一个遍地是金,快速发展的时代。

但从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看,甚至从整个人类历史上看,近40年经济的增长,是一种奇迹,而不是一种常态。

去年去深圳见了一个做金融的朋友,他说,和几年前相比,赚快钱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其实,在这个奇迹般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挣到了钱,那些读了书的人,会发现就业机会很多,每个月挣的钱也不少,只是这种按部就班的工资增长,远远比不上那些投机者获得的收入之高而已。

2015年股市大涨,老司机在股市里赚了一点钱,买什么什么涨,当时就觉得自己能力好牛逼了,还干什么公务员,直接辞职做股票就行了。

当然,后来证明这是一个笑话。

所以,我们不要把时代给与的机遇,当成自己的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还要求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就是要看长远。在我们的职业规划上,也要看长远。

绝大多数是不具备这种长远的眼光的。

在工厂打工的蓝领工人,确实很多一个月挣得比白领多得多,但是我们很容易就发现,这些蓝领工人一开始一个月能挣一万,十年之后,他可能还是一万。但一个大学生,一开始可能只能挣三千,但十年后,他可能一个月能挣十万。

依然还是举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例子。

我原来上高中有一家米线馆,做的米线非常好吃,在一个小店面里,只有七八张桌子,每天几乎都爆满。

若干年之后,我再次去了他家吃米线,老板还认识我。我发现他家的米线馆,依然还是以前那个样子,除了老板两口子老了不少,店面有了一些装修之外,依然还是七八张桌子,和爆满的客人。

这是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如果是我们读过一些书的人,会考虑,扩大店面,甚至开分店;把米线生产流程标准化,省时省力;甚至还可以搞流程化生产,在淘宝天猫上卖成品;还可以打造品牌,注册商标。等等。

那为什么我们能够具有这种能力呢?

这往往是读书带给我们的能力。

读书能够全面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我们能够对同样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从而得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当然,这里的读书,并不一定是指在学校里读书,混个文凭。

很多蓝领工人,从事一个行业,一个技术,最后做成一个企业,一个产业,在其中,他也在不断地学习、读书,提升自己。

但很多人,在大学里学了一箩筐的书,但却从不会动脑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人,读到博士,也是个废物。

读书这件事情,和在不在学校有一些关系,但不是必然的联系。

所以,如果我们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知道,一个本科生,虽然他毕业后一个月只能拿三千块钱,比掏马桶一个月一万多的蓝领少得多。

但是这位本科生,我们认为,他读了这么多的书,应该具有总结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能够在一个行业和领域内,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技巧,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成为一个行业或领域内行家里手,或者不断积累和掌握社会资源,在未来,一定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然了,是应该具有这些能力。

于是,很多人就有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读了这么多的书,似乎没有以上说的那些能力。

其实,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没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