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每種文化的形成都必須與其社會背景密不可分,就像戰國時代偉大的思想解放一樣,論述觀點中便興縱橫家。而在唐朝,詩歌之所以興盛,主要因為以下幾點。首先是經濟繁榮為文學繁榮提供了物質條件。人民吃飽穿暖了,自然就想尋求精神的滿足,這些詩本身又具有音樂感,自然而然成為娛樂的文化首選。其次是思想的解放,特別是宗教和文化思想,倡導儒教,佛教和道教,允許外國宗教在大唐土地上傳播,這都為詩歌提供了廣泛的思想來源。還有從政治上啟蒙,唐朝的統治者不喜歡“文字獄”,所以文人墨客寫詩詞時不需忌諱。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唐代詩歌之所以能發展到空前的高度,和前朝的沉澱積累也是密不可分的,為其提供了巨大的營養寶庫。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唐朝科舉中有一門科目是專門為“詩”而設的。此外,許多官員甚至皇帝都崇尚詩詞和詩歌,社會氛圍非常濃郁,著名詩人大量湧出,開創了詩歌的黃金時代。

唐朝最“慘”詩人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唐朝最“慘”的詩人,科考竟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能讓人津津樂道,流傳至今,長久不衰,他就是羅隱。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唐朝名士輩出,很多對自己的學識有信心的都希望能夠考取個功名,以光耀門楣。羅隱自小就因才學而遠近聞名,唐朝末年,羅隱踏入科考的大門,自信能在宣紙上一展宏圖,不過老天似乎給他開了個玩笑,就連當朝宰相都認為羅隱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羅隱卻一直在科考上栽跟頭。要說才高八斗的羅隱究竟為何屢考不中,其實是因為羅隱為人太直,文章鞭辟入裡,再加上年少成名,自然狂得沒邊兒,在一群謙遜學子中,羅隱似乎是個另類。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當羅隱第七次行走在科考的路途上時,正好趕上天降大旱,皇帝開設祭壇,祈求上天施雨。這件事傳到了羅隱的耳朵裡,羅隱認為天災並非人力所能改變,有這閒工夫倒不如先解決當下最緊要的問題,比如開糧倉賑濟災民等等。羅隱把自己的想法通過上書的方式傳遞給了當朝皇帝,語言辛辣,極具諷刺意味。羅隱十分囂張,每次參加科考,所寫的內容全都是大唐虛假繁榮的背後的種種不堪,與其他學子寫的那些歌頌大唐盛世的文章完全不同,朝廷文武百官無不對羅隱恨入骨髓。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但是羅隱卻滿不在乎,仍然延續他一貫的風格,要說羅隱也就是生在唐朝,換其他朝代,讓朝廷抓住一點把柄就夠定他的罪了。羅隱後來又參加了幾次科考,仍然是屢試不中,其實朝廷不收錄羅隱已經是對他仁至義盡了,他卻還想要什麼手錶自行車,換其他朝代,寫文章敢這麼肆無忌憚,搞不好小命都保不住了。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曾被宰相的女兒看中:非他不嫁

儘管羅隱很有才華,但他看上去醜陋,他這一輩子過得都不是很輕鬆的。至少,他在通往達官顯貴的道路上是不成功的。他連續參加了十次科舉考試,但未通過考試。真令人沮喪。當然,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皇帝也想邀請他成為自己的親信,但由於他的詩句,使得他最終未能成為官。唐朝是一個詩歌王朝,有許多傑出的詩人。在唐代中後期,羅隱這個詩人就是最有名的。前後有幾位皇帝聽過他的名字,他的詩也吸引了許多女人。其中有一個宰相的女兒,甚至發誓非他不嫁。不得不說羅隱真的很有才華。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因為宰相有一個女兒。在接觸了羅隱的詩之後,她甚至發誓除了嫁給羅隱,否則就不會結婚。這次宰相著急了,不得不想辦法讓羅隱來家中做客,讓女兒躲在屏風後面偷看,看到羅隱的模樣後,那個女孩也嚇了一跳,馬上就打消了非羅隱不嫁的念頭。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雖然羅隱的相貌不可恭維,不過敢於諷刺社會現狀,的確是羅隱最值得讚譽的一面。千百年之後,當年那些與羅隱同期參加科考中舉的人不見得比羅隱高明多少,反而羅隱曾經寫下的一首詩流傳至今,也讓我們知道唐朝有這號人物,下面讓我們來欣賞這首《自遣》。

自遣

唐——羅隱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這首詩成功地描繪了抒情詩的生動形象。儘管這種形象具有政治上的挫敗和頹廢的一面,但其憤世嫉俗的性格卻令人欽佩。除了反映了舊時代知識分子的反常心理外,他還通過人物形象描繪了唐末社會的黑暗現實。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這首詩最初是在追求詩歌意象時表達的。乍一看,這首詩是抒情詩,沒有任何其他言語元素。但是,這首詩中所有的愛詞都不是抽象的歌詞,而是可以給人具體而完整的印象。 如果第一句話說沒有必要遭受得失,那麼如果你直截了當地講,那麼請進行抽象和概念化。然而,“得即高歌失即休”的半自白和半勸說,特別是面對“高歌”的態度,特別是“高歌”本身的態度,給人以生動的感覺。當情緒中有一種“態”時,自然就很清楚了。第二句話不是說““多愁多恨””太無聊,而是說“亦悠悠”。我們的視覺感官也收到了具體而生動的效果,而不僅僅是使用節奏。 不說得過且過而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更將“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語具體化,一個肆意高歌、縱情飲酒的世外高人的形象躍然於紙上。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今朝有酒今朝醉”,這句話是眾所周知的一句話,這裡詩人告訴我們:當沮喪而無法解決時,可以用酒來減輕憂慮。 實際上,自古以來就有用酒消除悲傷的方法,曹操一詞是“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但是這樣說出的話沒有詩人的感覺。如果你確實有用酒來減輕你的煩惱,那麼終生喝醉都是可以的。但是詩人是一位貧窮的文學學者。他不能每天喝酒。兩個“今朝”的重複,揭示了他所說的”解憂“,喝酒只是暫時的解決方案。 面對世界上無數的憂慮和沮喪,這位詩人似乎無法解決。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明日愁來明日愁”,這句話清楚地表明瞭貧窮和低迷的詩人的無奈和悲傷,僅僅是因為“醉酒”的時間有限,醒來後會發生什麼,舊的憂慮還沒有得到解決,還有明天的憂鬱。新的擔憂,那就更令人擔憂了。 由此可見,說服其他人看開一切的詩人實際上也並沒有解決自己“失即休”的問題。儘管他對明天的憂慮不屑一顧,但這僅反映出酒傾瀉出的悲痛,流逝,無助的悲傷和沮喪。古代文人生活在為名利而爭的社會中,很少有人能達到這樣的水平。這是這首詩創造的整體形象。指出這一點是不夠的,而且要看到這種形象具有獨特的個性。只要將此詩與杜秋娘的《金縷衣》進行比較,就不難發現。談論的是鮮花和少年,因此“莫待無花空折枝”,這意味著你要活出青春的姿態,並且抖擻精神,這是從詩詞和酒中取下來的,也是在暮色的低迷中,“今朝有酒今朝醉”,它總是讓人感到內心的沮喪和淒涼。 這兩首詩互不相似。但這首詩的情感是普遍的,其形象是個性化的,因此具有典型的意義。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在科考遇到挫折的過程中,羅音還寫了一首題目為《蜂》的詩,這首詩雖不及《自遣》,但通俗易懂,而且其中蘊含豐富哲理。

唐——羅隱

不論平地與山尖

無限風光盡被佔

採得百花成蜜後

為誰辛苦為誰甜?

譯為:無論是在平坦的地面上還是在山峰上,蜜蜂都佔據著極其美麗的風景。 蜜蜂,您製作了各種花朵來製作甜蜜的蜂蜜。 您為誰而努力,又想嚐嚐甜頭?

乍一看,這首詩的語言通俗易懂,就像一首很普通的詩一樣,但經過仔細考慮,可以發現它蘊含著深刻的真理,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內容。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這首詩的前兩句話描述了蜜蜂的生命狀態,它們在廣闊的山間和花叢中不斷工作,並在廣闊的世界中發揮著他們的才能。 簡單的文字看似簡單明瞭,但實際上卻是巧妙的,它先是興起然後是束縛,為接下來的討論打下基礎。後兩個句子擴展並擴展了“蜜蜂”的形象,象徵著大量樸實無華的勞動者,嘆了口氣,並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艱苦的工作最終會取得可喜的成果,但是這艱辛的目的是誰呢?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唐末,社會動盪不安,政治混亂。人民遭受了很多苦難,擔任了高級職務、掌權的人,整天就知道飲食和飲酒,沒有聚在一起商量國家大事。 因此,羅隱在這首詩中用蜂諷刺當時的社會。表達了廣大勞動者的不滿和願望、對自己的職業失敗和難以實現自己理想的反省,以及唐末太監的權力和頻繁出現的不健康的社會現象。戰爭、國仇家恨躍然於紙上。

唐朝最“慘”詩人,科考十次落榜,寫出一首詩卻流傳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