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每种文化的形成都必须与其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就像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解放一样,论述观点中便兴纵横家。而在唐朝,诗歌之所以兴盛,主要因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经济繁荣为文学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人民吃饱穿暖了,自然就想寻求精神的满足,这些诗本身又具有音乐感,自然而然成为娱乐的文化首选。其次是思想的解放,特别是宗教和文化思想,倡导儒教,佛教和道教,允许外国宗教在大唐土地上传播,这都为诗歌提供了广泛的思想来源。还有从政治上启蒙,唐朝的统治者不喜欢“文字狱”,所以文人墨客写诗词时不需忌讳。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唐代诗歌之所以能发展到空前的高度,和前朝的沉淀积累也是密不可分的,为其提供了巨大的营养宝库。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唐朝科举中有一门科目是专门为“诗”而设的。此外,许多官员甚至皇帝都崇尚诗词和诗歌,社会氛围非常浓郁,著名诗人大量涌出,开创了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朝最“惨”诗人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唐朝最“惨”的诗人,科考竟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能让人津津乐道,流传至今,长久不衰,他就是罗隐。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唐朝名士辈出,很多对自己的学识有信心的都希望能够考取个功名,以光耀门楣。罗隐自小就因才学而远近闻名,唐朝末年,罗隐踏入科考的大门,自信能在宣纸上一展宏图,不过老天似乎给他开了个玩笑,就连当朝宰相都认为罗隐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罗隐却一直在科考上栽跟头。要说才高八斗的罗隐究竟为何屡考不中,其实是因为罗隐为人太直,文章鞭辟入里,再加上年少成名,自然狂得没边儿,在一群谦逊学子中,罗隐似乎是个另类。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当罗隐第七次行走在科考的路途上时,正好赶上天降大旱,皇帝开设祭坛,祈求上天施雨。这件事传到了罗隐的耳朵里,罗隐认为天灾并非人力所能改变,有这闲工夫倒不如先解决当下最紧要的问题,比如开粮仓赈济灾民等等。罗隐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上书的方式传递给了当朝皇帝,语言辛辣,极具讽刺意味。罗隐十分嚣张,每次参加科考,所写的内容全都是大唐虚假繁荣的背后的种种不堪,与其他学子写的那些歌颂大唐盛世的文章完全不同,朝廷文武百官无不对罗隐恨入骨髓。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但是罗隐却满不在乎,仍然延续他一贯的风格,要说罗隐也就是生在唐朝,换其他朝代,让朝廷抓住一点把柄就够定他的罪了。罗隐后来又参加了几次科考,仍然是屡试不中,其实朝廷不收录罗隐已经是对他仁至义尽了,他却还想要什么手表自行车,换其他朝代,写文章敢这么肆无忌惮,搞不好小命都保不住了。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曾被宰相的女儿看中:非他不嫁

尽管罗隐很有才华,但他看上去丑陋,他这一辈子过得都不是很轻松的。至少,他在通往达官显贵的道路上是不成功的。他连续参加了十次科举考试,但未通过考试。真令人沮丧。当然,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皇帝也想邀请他成为自己的亲信,但由于他的诗句,使得他最终未能成为官。唐朝是一个诗歌王朝,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在唐代中后期,罗隐这个诗人就是最有名的。前后有几位皇帝听过他的名字,他的诗也吸引了许多女人。其中有一个宰相的女儿,甚至发誓非他不嫁。不得不说罗隐真的很有才华。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宰相有一个女儿。在接触了罗隐的诗之后,她甚至发誓除了嫁给罗隐,否则就不会结婚。这次宰相着急了,不得不想办法让罗隐来家中做客,让女儿躲在屏风后面偷看,看到罗隐的模样后,那个女孩也吓了一跳,马上就打消了非罗隐不嫁的念头。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虽然罗隐的相貌不可恭维,不过敢于讽刺社会现状,的确是罗隐最值得赞誉的一面。千百年之后,当年那些与罗隐同期参加科考中举的人不见得比罗隐高明多少,反而罗隐曾经写下的一首诗流传至今,也让我们知道唐朝有这号人物,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这首《自遣》。

自遣

唐——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这首诗成功地描绘了抒情诗的生动形象。尽管这种形象具有政治上的挫败和颓废的一面,但其愤世嫉俗的性格却令人钦佩。除了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反常心理外,他还通过人物形象描绘了唐末社会的黑暗现实。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这首诗最初是在追求诗歌意象时表达的。乍一看,这首诗是抒情诗,没有任何其他言语元素。但是,这首诗中所有的爱词都不是抽象的歌词,而是可以给人具体而完整的印象。 如果第一句话说没有必要遭受得失,那么如果你直截了当地讲,那么请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然而,“得即高歌失即休”的半自白和半劝说,特别是面对“高歌”的态度,特别是“高歌”本身的态度,给人以生动的感觉。当情绪中有一种“态”时,自然就很清楚了。第二句话不是说““多愁多恨””太无聊,而是说“亦悠悠”。我们的视觉感官也收到了具体而生动的效果,而不仅仅是使用节奏。 不说得过且过而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将“得即高歌失即休”一语具体化,一个肆意高歌、纵情饮酒的世外高人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句话是众所周知的一句话,这里诗人告诉我们:当沮丧而无法解决时,可以用酒来减轻忧虑。 实际上,自古以来就有用酒消除悲伤的方法,曹操一词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是这样说出的话没有诗人的感觉。如果你确实有用酒来减轻你的烦恼,那么终生喝醉都是可以的。但是诗人是一位贫穷的文学学者。他不能每天喝酒。两个“今朝”的重复,揭示了他所说的”解忧“,喝酒只是暂时的解决方案。 面对世界上无数的忧虑和沮丧,这位诗人似乎无法解决。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明日愁来明日愁”,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贫穷和低迷的诗人的无奈和悲伤,仅仅是因为“醉酒”的时间有限,醒来后会发生什么,旧的忧虑还没有得到解决,还有明天的忧郁。新的担忧,那就更令人担忧了。 由此可见,说服其他人看开一切的诗人实际上也并没有解决自己“失即休”的问题。尽管他对明天的忧虑不屑一顾,但这仅反映出酒倾泻出的悲痛,流逝,无助的悲伤和沮丧。古代文人生活在为名利而争的社会中,很少有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这是这首诗创造的整体形象。指出这一点是不够的,而且要看到这种形象具有独特的个性。只要将此诗与杜秋娘的《金缕衣》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谈论的是鲜花和少年,因此“莫待无花空折枝”,这意味着你要活出青春的姿态,并且抖擞精神,这是从诗词和酒中取下来的,也是在暮色的低迷中,“今朝有酒今朝醉”,它总是让人感到内心的沮丧和凄凉。 这两首诗互不相似。但这首诗的情感是普遍的,其形象是个性化的,因此具有典型的意义。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在科考遇到挫折的过程中,罗音还写了一首题目为《蜂》的诗,这首诗虽不及《自遣》,但通俗易懂,而且其中蕴含丰富哲理。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译为:无论是在平坦的地面上还是在山峰上,蜜蜂都占据着极其美丽的风景。 蜜蜂,您制作了各种花朵来制作甜蜜的蜂蜜。 您为谁而努力,又想尝尝甜头?

乍一看,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就像一首很普通的诗一样,但经过仔细考虑,可以发现它蕴含着深刻的真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容。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这首诗的前两句话描述了蜜蜂的生命状态,它们在广阔的山间和花丛中不断工作,并在广阔的世界中发挥着他们的才能。 简单的文字看似简单明了,但实际上却是巧妙的,它先是兴起然后是束缚,为接下来的讨论打下基础。后两个句子扩展并扩展了“蜜蜂”的形象,象征着大量朴实无华的劳动者,叹了口气,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艰苦的工作最终会取得可喜的成果,但是这艰辛的目的是谁呢?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唐末,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混乱。人民遭受了很多苦难,担任了高级职务、掌权的人,整天就知道饮食和饮酒,没有聚在一起商量国家大事。 因此,罗隐在这首诗中用蜂讽刺当时的社会。表达了广大劳动者的不满和愿望、对自己的职业失败和难以实现自己理想的反省,以及唐末太监的权力和频繁出现的不健康的社会现象。战争、国仇家恨跃然于纸上。

唐朝最“惨”诗人,科考十次落榜,写出一首诗却流传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