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優品捲入違規放貸風波“助貸”行業或進入規範發展階段

中國網財經4月13日訊(記者 常識 楊暢) 近日,有媒體曝出一封來自雲南銀保監局的信訪事項處理意見書,其中提及雲南信託與北京源石雲科技有限公司(下以旗下運營平臺“小象優品”代稱)的分公司無錫源石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項目涉及違規放貸。

針對相關違規情況,中國網財經記者向小象優品核實求證,截止發稿前,該公司未作回應。

據相關報道,雲南信託曾回應媒體稱“年利率超過36%的表述不屬實,還需要時間核實更多細節,暫不便回應。”

監管點涉事方三大違規

該意見書提到,雲南信託與源石雲公司存在業務合作違規的情況,源石雲公司作為一般委託人投資於雲南信託設立的“雲象2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該信託計劃又投資於“普惠2022號單一資金信託計劃”,後者用於投資發放信託貸款。

關於信訪人反饋的“非法發放貸款”等問題,雲南銀保監局給出的信訪問題核查結論及處理意見,點出涉事方三大違規:

第一,雲南信託違規將部分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委託外包給第三方機構,違反了《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中“銀行業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展開貸款業務時,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的監管規定。

第二,雲南信託作為金融機構違規發放“一浮到頂”年利率達36%的過高利率的信託貸款,違反了《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中“各類機構以利率和費用形式對借款人收取的綜合資金成本應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間借貸的規定,禁止發放或撮合違反有關法律規定的貸款”的規定,以及銀監發(2012)3號文中“不得一浮到頂,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定價應充分反映資金成本、風險成本和管理成本,不得籠統將貸款利率上浮至最高限額”的規定。

第三,根據“穿透監管”的原則,雲南信託存在通過與第三方機構的不正當合作,作為信託通道變相為其發放貸款的問題。違背了《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中“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為無放貸業務資質的機構提供資金髮放貸款,不得與無放貸業務資質的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的有關規定。

針對上述問題,雲南銀保監局將依法對雲南信託採取相應監管措施,責令其認真整改,進一步加強對雲南信託的監管,督促其不斷提高依法合規經營水平。

中國網財經記者向小象優品核實“該公司是否如以上信訪意見書所言,通過雲南信託作為通道進行放貸,是否承包了來自金融機構的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經營模式是否存在重大問題,是否是否為年化利率36%產品導流,與雲南信託合作項目佔總助貸額比例為多少,本次整改對小象優品運營將造成多大影響”。截至發稿前,該公司“沉默”。

小象優品有無金融業務經營資質?

以上來自雲南銀保監局的意見書中提到“源石雲科技有限公司並無金融業務經營資質”。

而北京源石雲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及運營平臺小象優品客服對外宣稱自身是持牌機構。小象優品的客服在回應投訴時表示“小象優品作為合法合規的持牌平臺,借款利率完全符合國家規定標準。”

小象优品卷入违规放贷风波“助贷”行业或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圖注:截自投訴詳情)

小象優品相關工作人員在以往採訪中曾對中國網財經記者回應稱“ 2018年小象優品通過收購方式獲得重慶市黔江區灃和小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營業牌照,成了持牌機構。”

據天眼查,北京源石雲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重慶宏廣廣告有限公司,持有重慶市黔江區灃和小貸款股份有限公司85%的股份。重慶市黔江區灃和小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範圍在2019年5月9日發生過如下變更。

小象优品卷入违规放贷风波“助贷”行业或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圖注:截自天眼查)

針對小象優品經營資質問題,尹振濤表示:“原則上來講,小象優品所屬的北京源石雲科技有限公司間接控股一家有小貸牌照的公司,但如雲南銀保監局的回函所言,源石雲公司本身無金融業務經營資質。”

助貸行業監管亟待補充

據小象優品相關負責人以往對中國網記者的回覆“小象優品一直是助貸模式,對接合規持牌資金方,由第三方機構進行放款,小象為場景、流量、風控等服務提供輔助支持。”

關於助貸行業違規重點,以及助貸行業發展現狀,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金融風險與金融監管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表示:“助貸過程中,金融機構會跟小貸公司及負責助貸的第三方公司等簽約。他們之間的責權利需要以用戶簽訂的借款合同來分析,依據細分法律而定。當前的助貸和聯合放貸行業,除了銀行以外,信託及小貸公司的業務並無明確清晰的法律法規,但監管對於助貸有一定的監管原則。如金融機構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給助貸方,助貸方不得承擔資金風險,不得以保證金等形式兜底等等。”

此外,尹振濤還表示:“除以上提到的監管重點外,數據安全問題、超範圍放貸等,也是助貸行業典型亂象。加強助貸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表示:“該處罰對助貸行業影響較大。可能會導致信託等資金方與助貸公司的合作變得更加謹慎。政策收緊,貸款利率可能會進一步下降,金融機構可能因被迫收緊放貸,繼而繼續專注於優質客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