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文誦讀”工程到“文化自信”
作者:陳益林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成功實施希望工程的基礎上,從1998年6月26日起,推出了一項跨世紀的青少年文化工程——“古文誦讀”工程(全稱“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工程)。該工程旨在通過學校、社區、家庭組織青少年兒童誦讀、熟背中國文化的經典作品,讓全國青少年平均每天花20分鐘誦讀中國文化經典作品,讓孩子們在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中華文化的基本薰陶和修養。中國青基會組織專家學者編輯了《中華古詩文讀本》,選編了從先秦到近代的301篇古詩文經典之作,分子、醜、寅、卯等十二集,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著名學者季羨林、楊振寧、張岱年、王元化、湯一介擔任顧問;國學大師南懷瑾擔任指導委員會名譽主任。該工程將為期10年,據2008年10月7日《中國青年報》載:“古文工程”啟動至今,全國已有29個省、市、自治區80多萬名少年兒童參加,受其影響的成年人超過500萬人。
然而,筆者詢諸身邊的許多同事和學生,知道有“古文誦讀”這一工程的微乎其微。想當初,“希望工程”轟轟烈烈,婦孺皆知,宣傳可謂深入人心。相形之下,“古文誦讀”工程的宣傳力度亟待加強。
“古文誦讀”工程,其功德絕不亞於“希望工程”,或者可以說它是新時期“希望工程”的一種延伸和深化。正如“古文誦讀”工程首批實施縣全體團縣(市)委書記在《關於在全國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古文誦讀’工程的倡議》中所說的:“今天的青少年缺的並不是知識,也不乏勤奮者,他們希望自己能站在巨人的肩上獲得成功,但卻不懂得如果沒有巨人那種崇高的情感和心靈,即使站上去了,也不可能因此而偉大。”“崇高的情感和心靈”哪裡來?傳統優秀文化的薰陶是其重要途徑。許多對民族、對國家、對世界作出傑出貢獻的中國(或華裔)專家學者都具有豐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楊振寧、李政道作為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在談到成功的秘訣時,他們卻都不約而同地歸因於青少年時期在中國所接受的傳統優秀文化給他們帶來的“浩然之氣”、“百折不回”、“兼善天下”等精神滋養。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華羅庚都善詩能文,其良好的國學底子給他們培養深刻的數學理解力帶來不少裨益。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鍾書,其傳統文化功底的宏博精深,更是令國人有口皆碑。趙忠祥之所以能夠成為電視節目名牌主持人,跟他年輕時酷愛中國古典文學大有關聯。在《歲月隨想》一書中,他回憶道:“大約在初中時,我受老師的影響喜歡上了古典文學,直到參加工作以來,床頭的一本《唐詩三百首》已被我翻爛了,像背外文單詞,我逐篇背誦,反覆咀嚼,靜心玩味。”
許多有識之士都非常強調對傳統經典作品的記誦之功的培養。北大教授錢理群在《沉潛十年》一文中談到:“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矇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就自然領悟了經文中某些無法(無須)言說的神韻,然後再一遍一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的觀念,像釘子一樣地鍥入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裡,實際上就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後老師再稍作解釋,要言不煩地點撥,就自然‘懂’了。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的閱歷,是會不解自通的。”可見錢先生對傳統語文教學重視對經典作品的涵詠潛誦等根基之學的做法是充分肯定的。許多學者都認為,不通古文,便已在很大程度上失了漢語之根。當代青年作家伍立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更是達到了極致,他正是看到古典精神的消弭給當今文藝發展帶來的深重災難,他堅持認為,古典的醇酒氣息至今醉人,具有永久的生命活力,“美的燈影,決不是雲煙過眼,在敏感偉岸的人心中,它又展開了無邊的風月。”“現代人的文章中,若能保留一些古文的神味,或能自古文的風調脫胎而來,於文化建設是一樁大幸事。”他說他的“文字的靈幻和魔力絕大部分來自文言。”正因為他對中華古典詩文的極度鍾情迷戀,廣泛汲取了古典的滋養,所以他的詩文(尤其是他的隨筆)在當代文壇脫穎而出,並以其古色古香、優美雅健、學贍意豐的鮮明風格在眾多文藝大家中獨樹一幟。有人甚至說,讀伍立楊的隨筆,儘可以不去理會他寫的什麼,單就文字本身,就讓人留連低迴,栩然而醉了。這是多麼高的評價!
而今,“文化自信”的旗幟獵獵作響,中學語文新課標中增加了不少必讀必背中華傳統經典古詩文篇目,願“古文誦讀”工程的精神氣脈在新時期不斷得到傳承併發揚光大之。
閱讀更多 清晨依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