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牛补习班:宰相云集,诗鬼奴囚同班


古代最牛补习班:宰相云集,诗鬼奴囚同班
/
/
/

作者:李艳艳

1

前些日子,微信群传着一张照片,张小龙,马化腾,雷军,刘强东等十几位牛人大咖,围坐在一起,弹幕显示着每个人的本科就读学校,个个都是985院校……

看着这张照片透过屏幕散发出来的牛气,不由人感叹,师出名门,身出名校,人脉和发展的圈子,的确不一样啊!

感慨之余,不由想起了古代历史上,也有两位老师,他们曾经办学带过的班中,也有一个名相频出,牛人云集的班和一个诗鬼诗奴诗囚同学的班,我们姑且称他们为,史上最牛补习班吧。

2

公元589年的春天,来得稍微有点儿迟,“东风不予陈郎便”,南朝陈主人陈叔宝,被杨坚取而代之了,后者成了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

既然号称“文帝”,就要广招人才,大兴文化。于是,一纸诏书,天下遍传,朝廷招贤纳士,重用人才。

山西龙门,老王家,得知消息后,全家人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当官又博学的老爹王隆,最是兴奋不已,自己多年注重家庭教育,现在吾家有儿初长成,也该让他们小试牛刀的时候了。就让十九岁的长子王通先出去试试锋芒吧。

于是,怀揣治国济世理想的王通,拿着自己呕心沥血的作品《太平十二策》来到洛阳,拜见隋文帝。他此行的目的是想“致君尧舜上”,行仁政,明王道,解万民于战乱未平的水深火热之中。

策论是真好,但这人,做帝王师,也太嫩了点儿吧,还没有太子大呢!打量了一番王通,隋文帝开口说话了:“这样吧,你先到基层锻炼几年。”他被安排到了四川任一个小官。

什么?大张旗鼓地求贤若渴,“贤”来了,却这般怠慢敷衍!算了,若为谋生,家门口办班就能过日子,何苦费心费力跑去四川?此处不留爷,爷回老家去。

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收拾好自己的作品和行李,回了龙门老家,在一个叫白牛溪的地方办起了一座私塾。他家学渊源,又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儒学,学问精深,教学有方,早就是远近闻名的优秀教师了。

果然,招生广告一打出去,众多慕名求学的才子蜂拥而来。经过笔试和面试,王老师在招收普通班的基础上,又特招了一个尖子班,所有的课都由他和年少仍然就学在家的弟弟两人上。

某天上课时,王老师随口问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你们的理想是什么?

一个比王老师还大几岁的年轻人,“腾”地站起来,铿锵有力:“老师,我的理想是要辅佐明君当宰相。”

“哦,有志气,魏徵,你要好好努力。请坐。”王老师心头掠过一种喜忧参半的情感,喜的是这小子和半年前的自己一样,满怀着丰满的理想,忧的是眼下当局混乱,辅佐明君,明君在哪儿呢?

“下一个同学,你来说说你的理想。”

“老师,我要当御史,让天下没有被冤屈的人。”

“法度是行仁政的基础,你很有抱负,但要一直记得你的理想。”也许担心他名字中的一个字会淹没了他的理想,王老师不由谆谆告诫这个名叫杜淹的学生。

同时在心里不由嘀咕:你老爹也真是的,家国飘摇,风雨如晦,还给你和你侄子起的那名字。

杜淹的侄儿名叫杜如晦。他们的名字是有点不同,但叔侄二人的才华和未来成就,却是王老师早就料到了的。

“房玄龄,你来说说你的理想?”

“老师,我要学习您的《太平十二策》,好治国安邦。”

王老师心一热,眼窝一湿,“唉,如今这乱世,我的太平之策无用处啊!”

“老师,那有军事才能,行不?”一个声调不高却很自信的声音,从教室后面传来。王老师循声望去,是英气逼人的李靖。

“现在这世道,不是才能的事,而是朝廷,它根本就不用你的才能!”王老师痛心疾首,欲说还休。

“军事才能,安邦定国,智慧计谋,治国济世,我要另寻明主,当国之重臣。”一个形容憔悴,面带悲戚神情的少年,站起来掷地有声。

众人转头望去,原来是不久前父亲被逼死,转来插班的薛收。很显然,他还没有从丧父之痛中缓过劲来,显得有些少年老成,满目沧桑。

王老师心情复杂,目光怜爱地看着薛收,鼓励安慰了一番,让他坐下了。课堂气氛一时有点沉闷,陷入了秒尬,但王老师很快就反应过来,不能再继续谈论理想这个话题了,现实伤人啊!

“下面我们请小王老师来给大家分享一首他的诗文新作吧。”王老师对学生们说,然后转身走到教室后边角落,默念:三分钟,调节呼吸、重新建设心理。

古代最牛补习班:宰相云集,诗鬼奴囚同班
/
/
/

3

掌声雷动中,小王老师轻快地走上讲台,提笔刷刷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诗,课堂上的气氛,在学生们的念诗声中,顿时又热烈了起来。

诵读环节过后,小王老师激情飞扬地讲了起来。学生们沉浸其中,感觉老师的语言像豆子一样,从高处落下,在地上唰唰生长。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种子落地生根的感觉。

刚才谈理想而在大家心头产生的阴霾,一扫而光。同学们的眼前似乎展现出了一片原野般辽远壮阔的未来,春和景明,海晏河清……

都是这首诗带来的效果!这首诗,就是开拓隋唐诗坛新气象的No.1《野望》,作者就是讲课的这个年仅十五岁的小王老师,王绩。他是王老师的亲弟弟。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唉,人比人,活不成,这老王家,不知哪年烧得高香,坟上冒青烟,老虎不生狼儿子,从爹到儿,一个比一个厉害,后来的孙子更牛气。

年纪轻轻,随便出手,一篇《滕王阁序》天下皆知,名扬千古。让当时死气寂静的文坛,扬波起涛,汹涌不已,余韵历经几千年,还涟漪不止!

王隆,王通,王绩,王勃,王质……从人才辈出的这一家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家学渊源,什么是家教传承,什么是文脉昌盛,什么是祖宗功业!

哪里有什么早烧高香,坟冒青烟,不过都是代代辈辈,勤学不辍,相伴相学,互相砥砺而已。这样刻苦好学的一家人,办学办班,岂有招生之忧?不挤破门槛才怪呢!

这样的老师,心中岂能没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兴奋和喜乐,岂能没有“为国育材”的责任和自豪。难怪《三字经》中有一句:

“文中子,及老庄。”这个文中子,就是王通,说他比得上庄子,可见,其品行和学养,厉害得不一般。

最后,来看看这一届毕业生吧,杜淹、房玄龄、李靖,哪个不是在李渊李世民父子组合开创的基业中,功勋卓著,供像凌烟阁,出将入相的呢?

薛收更是李世民麾下“十八学士”之一,只是他未及拜相入将便英年早逝(33岁)。事后多年,李世民对他怀念不已,多次对房玄龄说:“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

古代最牛补习班:宰相云集,诗鬼奴囚同班
/
/
/

4

白驹过隙,转眼二百多年过去了,时间进入到了中唐时期。此时的大唐,如人过中年日过午一样,出现了各种“疾病”,盛唐炽热的光芒已不再,政令废弛,百业凋敝,乱象丛生,黑暗一片。

文坛上,曾经光芒万丈的唐诗,衰落凋零,苟延残喘。诗人也不再如大唐盛世时一样层出不穷,牛人云集,而是稀拉零落,困顿不继。有几个才华出众的诗人,穷得都快吃不上饭了。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一个官至五品的朝廷命官,堂堂教授兼作家韩愈,都不能让妻儿丰衣足食,“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老子兼职,办作文培训班去了。

小广告一发,呼啦啦,前来拜师,投其门下者多不胜数。为了不砸自己的招牌,每招一个学生,韩老师都要亲自测试和面试,让他们先交一篇以前的文章,再当场做一篇,体裁不限。

别说,这条件下招来的学生,还真没有假冒伪劣的,不是俊才就是英才,大大保证了韩老师作文培训班的质量。一时间,培训班英才辈出,名扬四方。

只是,本想办班赚钱的韩老师,没料到,许多有才的学生,比自己还穷,有的简直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还要他倒贴接济呢!不帮咋办?不忍啊!谁让这些家伙都那么有才呢!

也不知是哪个乌鸦嘴说的“韩门子弟多寒门”,真想揍他一顿,诬我财运。好在,这个作文培训班,终于坚持下来了。

今天,培训班学员要毕业了,他要求每个人都必须上交一份自己的汇报作业。此时,坐在“名师大讲堂”里的他,正等着收学生们的作业。

第一个交作业的是皇甫湜(shi),他擅长散文,为文奇崛,能深刻领悟韩老师的作文风格,颇得老师赏识。因此,平时多少有点儿小骄傲。

韩老师认真看了他的文章,颇为满意,但还是提醒他,奇崛可以,但要让多数人能看懂,这点,你要向白居易和李翱学习。

“向谁学,也不向白居易学。那小子写得像大白话一样,有什么好呢?”皇甫湜在心里不服气。因为,他忘不了一件事。

东都留守裴度,要请白居易为“福先寺”写碑文,皇甫湜知道后,生气地对裴度说,我就在跟前,你不请我写,却去请外地的白居易,以后,你不要再让我写任何东西了!

裴度连忙致歉并隆重地请他写碑文,他喝了许多酒,酒至酣处,提笔立就,惊倒众人。但从此,他就和白居易较上了劲。

第二个交作业的是卢仝(tong),他的汇报作品是《有所思》。韩老师一目十行,当看到“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一句时,不由瞪大眼睛,反复吟诵,笑了,不愧是“初唐四杰”卢照邻的孙子啊,毕业通过!

第三个交作业的是比韩老师还年长十几岁的孟郊,他家境贫寒,生活困难,韩老师就让他帮着做些收发作业和通知之类的助教工作,以此给他发点生活补助。

孟助教学习和工作态度极为端正,治学严谨,写诗作文,苦思力锤,为此,爱开玩笑的同学们给他起了个绰号“诗囚”。他的作业《游子吟》和《登科后》都是众口相传的范文。其中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尽显成功人士的嘚瑟劲。

一看孟郊交上了作业,贾岛急忙把自己的作业也交了上去。这个穿着一身僧袍,越发显得瘦小单薄的和尚,此时还没有还俗。

他学习刻苦,“一日不做诗,心源如废井”,做作业更认真,“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此,同学们送他绰号“诗奴”。他得优的诗文很多,比如妇孺皆知的《寻隐者不遇》……

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他和老师相遇的幸运句,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剑客》)是许多满怀抱负,宏图未展之人共同的心声。

他和孟郊,在写诗、爱好、交友、为人和经济状况各方面都很相似,因此被人合称为“郊寒岛瘦”。

第五个上来交作业的,是一个豪气冲天如江湖汉子的人。他曾因酒后杀人而逃亡,遇赦后发奋读书,韩老师因为喜欢他“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一句而收其为徒。

此人名叫刘叉,看名字就不像平常人。此时的韩老师,不会想到,就是这个“绿林好汉”般的学生,几日后告别师生回家时,偷走了他为人写墓志铭赚来的润笔费,还大言不惭地留言:“你阿谀死人得来的钱,还不如给我活人做生活费呢!”

……

最后上前交作业的是一个小伙子,他体型瘦弱,脸色苍白,忧郁的眼神中有一股凛冽之气,交给韩老师作业后,他就站在一边等待老师评判。

韩老师清了清嗓子,读出了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好!好!”韩老师不由地喊出了声,继而又高声诵读起来: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

老师一向持成稳重,今天这是怎么了?学生们虽然也感觉到这首诗的妙不可言,但还没弄懂妙在何处时,就听老师连声叫好,便都一齐望向老师,再转向作者,继而面面相觑,才来几天的这小子,谁呀?

这家伙简直不是在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文字画画啊,画出了边塞战场,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豪迈悲壮。看他那鬼斧神工的面容,加上他诗词里的鬼怪意象,经常互取外号的同学们,突然,就明白了他是谁。

这是大名鼎鼎的“诗鬼”李贺——那个因父亲名字中有“晋”字而不能考进士的倒霉蛋!他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顶别人千百首诗啊。

古代最牛补习班:宰相云集,诗鬼奴囚同班
/
/
/

5

最后离别的时候到了,长亭外,古道边,韩老师在一一地送别他的学生们。

“老师,此去久别,不知哪年才能相见,临行,学生们还想再问最后一个问题,不知可否?”

“问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总是那么耐心,循循善诱。

“老师,大唐帝国,百年前有‘诗仙’‘诗圣’‘诗佛’,现在有‘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您门下有‘诗囚’‘诗奴’‘诗鬼’,是不是这些名称,意味着大唐诗歌的末路?”

“不要胡说,诗歌弱了,我们不是还有散文吗?大家振作起来,一起努力古文运动,未尝不可”。韩老师强打精神,鼓舞众生。

“好,我们一起努力!”众生击掌欢呼,再次拜别老师,踏上各自的路途。韩老师背过身,擦擦眼角的泪,诸生,任重而道远,加油啊……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远方的远处,一个声音依稀传来,那是两百年后的苏轼致敬韩老师的赞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