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元世祖忽必烈

中國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我們廣袤的疆域中生活著多種多樣的民族。在中國古代的時候,雖然民族之間的關係不像現在這樣和諧,但是在中國境內的許多地方依然存在著多民族聚居的情況。雖然古代時期漢族人口占據了絕大多數,但是中原王朝對於少數民族依舊保持了友好的態度。

在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和中原地區屢屢發生軍事衝突,在東晉等時期也出現過一些激進的民族政策,但是那大多都是出現在戰亂時期,而且大多是由地方割據政權頒佈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出臺了帶有鮮明民族色彩政策的統一王朝就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元朝時期蒙古人有著極高的地位

而在元朝建立的初期,其出臺的政策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民族傾向,有不少漢族人還在忽必烈組織的政府中身居高位。不過隨著元朝初期李璮發動了叛亂,才讓忽必烈對漢族官員產生了疑心。而在這個時候色目人趁機佔據了朝中的重要職位。元朝政權對於不同民族百姓的區別對待政策才得以成型。雖然在元朝政府的政策中沒有出現明確的文本來闡述所謂的民族差異,但是不平等的對待確實存在的。而元朝推行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王朝的穩定統治。

元朝建立初期漢族官員的失勢

元朝的建立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從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草原上的部落之後,他們就迅速成為了北方最強大的民族之一。當時中國北方還處在金國的統治之下,但是由於金國政府後期政治腐敗,他們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都已經遠遠低於自己的鼎盛時期了。而他們也終於被蒙古政權所擊敗,蒙古正式成為了中國北方的霸主。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起了強大的蒙古帝國

在他們吞滅金國之後,就把兵鋒轉向了南宋,但是當時蒙古的大汗蒙哥卻在釣魚城兵敗身死,這讓蒙古陷入了混亂的局面中。後來蒙古內部分裂為多個汗國,雖然在名義上他們以忽必烈為共主,但實際上各個汗國之間不再有緊密的聯繫。這樣的情況讓忽必烈開始專心處理向南進攻的事宜,他也將中國地區視為了自己必須要奪得的戰略資源。

在忽必烈南進的過程中,他愈發覺得必須要依靠漢族臣子的幫助才能擊敗南宋,因為他面臨著諸多問題。首先是他要贏得中原地區漢人的支持,以穩定自己的後方,其次就是蒙古士兵和將領們對於中國南方的地勢以及氣候十分不適應,如果沒有漢人幫忙謀劃的話,想要擊敗南宋無異於天方夜譚。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忽必烈征服南宋

而忽必烈在年輕的時候對於中國文化就十分著迷,因此在其稱帝之前就有不少漢人得到了他的信任,成為了他的幕僚。像王文統,劉秉忠等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幕僚。在擊敗南宋的過程中,這些人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勞。與此同時,當時忽必烈和窩闊臺一系的關係並不太好,而且當時蒙古族內部的舊貴族對於熱心於漢族文化的忽必烈也不是特別看好。因此忽必烈能夠得到大汗的位置,靠的都是漢人的幫助,尤其是之前在金朝國境內生活的漢人。

因此在元朝建立初期,漢人在元朝政府中的地位還是相當顯赫的,既有掌握兵權的大將軍,也有朝中掌握實權的高官。再加上忽必烈在稱帝之後採取了漢制與蒙古傳統體系相雜糅的統治體系,熟悉漢制的漢人自然是官員的首選,因此在剛剛建國的時候,元朝政府的政策並沒有明顯的民族傾向。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元朝叛臣李璮

不過之後發生的一件事卻徹底改變了這個格局,當時在元朝政府中有不少漢族軍閥,他們中大多數在金國時期就已經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了。在元朝擊敗金國之後,他們紛紛歸附元朝政府,並獲得了政府的承認,身居高位。

但是其中有些人卻開始不滿足於久居人下,他們積極與南宋政府聯繫,希望能夠聯合起來推翻蒙古人的統治,之前金國的益都行省長官李璮就是其中之一。其當時盤踞在現在山東濰坊附近,從開慶元年開始就和元朝政府正式決裂,三年之後在進攻濟南的時候兵敗被俘,這次叛亂也以失敗告終。

按理說這樣一起小小的叛亂應該不足以讓忽必烈對漢人徹底失去信心,可是李璮的起兵卻牽扯到了一位朝廷重臣,那就是當時在中書省擔任平章政事的王文統。王文統年輕的時候是李璮麾下的幕僚,在他人的舉薦下其才被忽必烈啟用。由於其有著突出的政治能力,因此忽必烈對其十分信任。在剛剛建立中書省的時候,就任命其為第一位平章政事,並且將諸多軍國大事都交給他打理。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元初名臣王文統

王文統也沒有辜負忽必烈的期望,其在任期間建立起了元朝的紙幣體系,並且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作戰的時候,也是由王文統坐鎮後方,負責物資的轉運工作。可以說王文統是元朝政治體系的實際構建者,也是忽必烈的心腹。

但就是這樣一位重臣,也參與到了李璮的叛亂之中。其雖然沒有為李璮出謀劃策,但是在得知李璮將要起兵的消息之後,他也沒有立即上報元世祖,也沒阻止李璮的行為。王文統的相關做法,在忽必烈看來已經是大逆不道的了,因此在王文統與李璮的往來書信被找到之後,忽必烈也沒有給他什麼解釋的機會,就直接殺死了他。忽必烈處死王文統的事情在《元史·叛臣傳》

中有如下記載:

"世祖曰:'無多言。朕拔汝布衣,授之政柄,遇汝不薄,何負而為此?'文統猶枝辭傍說,終不自言'臣罪當死',乃命左右斥去,始出就縛。"

而因為王文統涉案,曾經舉薦過王文統的劉秉忠,商梃等人也都受到了忽必烈的懷疑,雖然在檢查之後得知這些人與李璮叛亂確實沒有聯繫,但是他們卻很難再得到忽必烈的完全信任了。也是在此事之後,漢人在元朝便很難身居要職了。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受到牽連的名臣劉秉忠

通過上述的資料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忽必烈執政早起,其對於漢族官員是沒有任何偏見的,而且為了建立起完善的統治體系,他在王朝初期還會重用漢族大臣。但是李璮的反叛徹底摧毀了忽必烈對於漢人的信任。首先是他對於原先金國境內的漢人士族不再相信,其次是他不再將重要的政府官職授予漢臣,這對於元朝政治的體系造成了極大危害。雖然忽必烈在進行了一系列清查行動後,又重新給予漢人士族一定的優待,但這只是為了穩定局勢,在元朝統一了中國並穩定下來之後,這些士族的優待也被逐漸收回。可以說李璮的反叛是元朝民族政策出臺的導火索,自此之後漢人在元朝政府中的地位再也沒有達到元朝初年的高度了。

色目人身份的上升及其轉移矛盾的作用

在李璮叛亂髮生之後,漢族官員在政府中的地位迅速低落下去,這導致政府中的官職出現了一定的空缺。而這些空缺大多都由色目人所填補。色目人是元朝時期才有的特殊稱謂,在當時這一稱謂專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唐兀,汪古,回回,畏兀爾等不同民族的人民。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元朝時期的畏兀爾將領

之所以在漢人失勢之後,色目人能夠迅速躋身朝中高位,與其之前的生活方式有一定關係。由於蒙古是依靠軍事實力取得政權的,因此在元朝政府中的軍事將領大多都是由蒙古人擔任,而且蒙古政權對於農業生產並不是十分重視,他們更希望通過經濟政策來掠奪人民的財富。在這樣的政治訴求下,有著豐富商業經驗的西域人也就成為了蒙古政權十分欣賞的人才。而且之前漢族的重臣們也大多都在朝中從事經濟工作,這正好是色目人的長項,因此色目人取代漢人在朝中的位置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情。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元朝疆域圖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色目人雖然取代了漢人在政府中的部分位置,但是蒙古統治者對於他們依然是不放心的,因此在元朝的官制中有著明確的要求,那就是色目人和漢人為官的職位中必須要有蒙古人進行監督。而且他們還會採取漢人與色目人共同執政的方式來讓他們之間形成彼此牽制的關係。元朝的官制在《元史·世祖紀》中有一定涉及:

"以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回人充同知,永為定製。"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元朝時的蒙古貴族

從元朝政府的這些制度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對於蒙古族之外的民族還是不能完全信任,而他們之所以選擇讓色目人處於漢人之上主要有兩種考慮。

  • 一種是蒙古統治者明確知道他們如果想要長期統治中國的話,就必要要得到漢族人民的承認或者壓制住漢族人民的反抗情緒,一旦只有蒙古族處於漢人之上,那麼民族對立情緒就會十分嚴重,此時如果將色目人放在兩者之間,就會緩解兩者的摩擦,達到轉移矛盾的作用。
  • 另一種就是色目人雖然身居要職,但是他們民族構成複雜,而且人口數量遠遠小於漢族,這讓他們很難形成有規模的反叛勢力,這也是元朝統治者安心授予他們一定權力的原因。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蒙古統治者提高色目人地位的原因就是希望穩定自己的統治,與此同時他們還希望通過色目人的商業經驗來幫助自己掠奪財富。

元朝政府分化中國南北方漢族人民的原因淺析

在中國史學界一般將元朝的民族制度看做四級,地位處於蒙古人和色目人之下的漢族百姓也被分為兩種,其一是之前生活在金國統治區域以及較早被蒙古平定的巴蜀地區的"漢人",還有生活在江南地區的"南人"。這樣的劃分明顯不是出於民族主義的,那麼元朝為什麼會出臺這樣的政策呢?讓我們一一說明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南宋末年疆域圖

首先是漢人和南人對於蒙古政府的統治很有可能抱有不同的態度,生活在北方地區的漢人已經在金國和蒙古的治下生活了很長時間,他們對於被少數民族統治的這件事情並不會有太嚴重的牴觸情緒。他們中的不少人甚至還為元朝的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北方的不少士族在蒙古滅金以及消滅南宋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可以被視作元朝的功臣,因此將他們的身份置於南人之上也可以被視作對於這些功臣的獎勵。

其次元朝政府這麼做的目的也是出於維持王朝穩定的目的,我們知道在元朝剛剛建立的時候,中國南北方的人口差距是十分明顯的,當時中國南方的人口數量是遠遠超過北方漢人的。如果將兩者視為一個階級,那麼他們的力量將會十分強大。而將北方漢族置於南方漢族之上的話,就可以在漢族百姓內部可以製造矛盾,這樣可以分化漢族內部的實力,這無疑可以讓蒙古族的統治地位更加穩定。

雖然元朝政府的政策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卻對中國的發展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這種以地域劃分身份貴賤的行為讓漢族的民族性受到了損害,民族內部第一次出現了裂痕。在餘闕的《青陽集》

中對這種情況有著生動的描述:

"南北之士,亦自町畦以相訾甚,若晉之與秦,不可與同中國。"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元朝末年的紅巾軍起義

最終這樣的情況也讓中國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出現了停滯,我們的民族活力也受到了一定的打擊。而且這讓中國南方的民族融合受到阻礙,導致整個元朝時期在中國南方一直在爆發農民起義,對於元朝的統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而且隨著不同民族對於蒙古人統治怨恨的加深,這種民族政策的緩衝作用也逐漸失效,元朝政府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末日。

元朝採取的民族政策,對於穩定其統治有著怎樣的作用?

南宋文人圖

結語

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大一統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十分特殊的地位。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也有著十分強烈的民族色彩。在這些政策中,尤其以民族差異政策受到的非議最大。

從民族差異政策出臺的背景來看,我們就能很明顯地看出來元朝統治者之所以會制定這樣的政策,就是為了分化其治下的人民的實力,以此來保障自己統治的穩定。他們首先用色目人充當蒙古人和漢族人之間的緩衝,以此來轉移漢族人民對於蒙古統治者的不滿情緒。之後其又將漢族百姓分為南人和漢人,用這種手段來造成漢族之間的對立,這樣可以從內部分化漢族百姓,來削弱他們反抗的能力。與此同時這樣可以將三級結構轉變為四級,增加更多的內部矛盾,以此來穩定最頂層的蒙古人的地位。

然而這樣的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元朝的局勢,但是也造成了中國南北交流的停滯,對於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造成了負面的影響。而且這種轉移矛盾的手段終究不能解決矛盾。隨著各族百姓對於元朝統治者的積怨加深,這樣的制度也無力挽救殘暴的元朝政府了,終於讓其走向了自己的滅亡。


參考文獻

1《元史·叛臣傳》

2《元史·世祖紀》

3《青陽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