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群書治要》背後曲折的故事,魏徵教你如何孝悌、交友與做學問

千百年來,人們對魏徵的瞭解緣於唐太宗李世民對他的那句崇高評價: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後世也常引用這句話來告誡人們,成敗得失都是可以引以為鑑的,以免重蹈覆轍。


觀《群書治要》背後曲折的故事,魏徵教你如何孝悌、交友與做學問


魏徵,歷史上有名的諫臣,以直言敢諫著稱。據《貞觀政要》記載統計,魏徵一生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的奏疏十一件,諫諍更是多達“數十餘萬言”。其諫言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毅,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望其項背的。難怪魏徵死後,太宗哭泣道:“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觀《群書治要》背後曲折的故事,魏徵教你如何孝悌、交友與做學問


其實,魏徵的一生除了諫言君主、輔佐君主外,還參與修撰了不少著作,如《群書治要》《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因生前被冊封鄭國公,也稱魏鄭公,留給後世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他的《諫太宗十思疏》一文,更是成為千古名篇,奏疏中所講到的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善始克終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深遠的意思。


觀《群書治要》背後曲折的故事,魏徵教你如何孝悌、交友與做學問


而我們今天要講的《群書治要》一書,可以說是一部曠世奇書,且聽慢慢道來。由於受歷史條件的侷限性,主要是活字印刷術尚未發明,在當時並沒有被廣泛流傳。該書是由魏徵及虞世南等朝臣在貞觀初年受命於唐太宗,以輯錄前人著述作諫書,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國安邦”,開創“貞觀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鉅著。《群書治要》取材涉獵廣泛,可以說是集百家之箴言,歷史跨越之大,精挑細選,嘔心瀝血數年,於貞觀五年編輯成書,全書計六十五部約五十餘萬言,不得不說是一部宏偉鉅著。這更使得《群書治要》成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鑑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經典之作。評價之高,讓人不得不一睹為快!

然而,唐末連年的戰亂,此書竟然不知所蹤了,在後來的《宋史》中也不見記載。幸得唐時日本遣唐使曾抄錄帶去日本,並且被日本歷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為圭臬,用來學習中華文化。後來日本金澤文庫藏有鎌倉時代(1192~1330年)日本僧人手寫的《群書治要》全帙,並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送回中國本土,此書才又在我國翻印、傳播,實乃不幸中之萬幸!


觀《群書治要》背後曲折的故事,魏徵教你如何孝悌、交友與做學問


《群書治要》一書內容豐富,涵蓋了“君道”“臣術”“貴德”“為政”“敬慎”“明辨”等內容。其中關於孝悌、交友與做學問的經典言論,值得我們深思!下面擇幾條以共勉。

1.關於孝悌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衰,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卷九 孝經)


觀《群書治要》背後曲折的故事,魏徵教你如何孝悌、交友與做學問


[譯文] 孔子說:“孝子侍奉父母親,日常家居的時候,應盡恭敬的心去侍候;生活奉養的時候,應盡和悅的心去服侍;父母生病的時候,應盡憂慮的心去照料;父母去世,應盡哀痛的心去料理後事;祭祀先人時,應盡嚴肅的心去祭祀。把以上五方面完全做到了,才算是盡到侍奉雙親的責任。”

關於孝悌,歷來是古人特別重視的,所謂孝悌,即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裡,更有“百善孝為先”“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等之說。孔子指出的這五條盡孝父母的標準或者說是要求,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參考的典範。

2.關於交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宜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卷九 論語)


觀《群書治要》背後曲折的故事,魏徵教你如何孝悌、交友與做學問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分三種,有害的朋友也分三種。跟正直無私的人交友,跟寬容的人交友,跟見聞廣博的人交交這三種朋友對我們自身的德行都是有益的。如果跟諂媚逢迎的人交友,跟偽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言善辯的人交友,交這三種朋友都是有害德行的。”

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用在交友方面,就是告訴人們擇友要慎。有的人平時朋友很多,看似呼風喚雨的,好不氣派,可關鍵時刻、危難之中,卻是門庭冷落、富在鬧市無人問。正是“酒肉朋友千個有,落難之時無一人。”所以,交友時定要擦亮眼睛,友貴在精而真!

3.關於做學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卷四十四 潛夫論)


觀《群書治要》背後曲折的故事,魏徵教你如何孝悌、交友與做學問


[譯文] 工匠想要做好工作,必須先使工具精良鋒利;讀書人想要弘揚仁義道德,一定要先深入聖賢典籍。《易經》說:“君子應多多記取且用心領悟前人的嘉言善行,來積累、培養自己的德行。”

關於做學問,歷來有不少的描述,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磨刀不誤砍柴工”,“欲速則不達”等。這段話也告訴我們,只有磨礪好了自身,才能更好地去做事、去影響他人,虛心接受前人的經驗,培養自己的德行才是正確之舉!

《群書治要》展示的豐富內涵和蘊含的深刻道理,在今天仍然具有深遠的意義,值得人們去拜讀和鑽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