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爱要怎么说出口

您上一次,当面对父母说,“爸妈我爱你们”,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很久不说了?通过微信说的?从来没说过?

——为什么不说呢?嗯,就像父母也很少当着面,对孩子说“孩子我们爱你”似的。大家不是不存这个心,总有些不好意思。

这是情境,是礼节了。

中国人传统,很重视这个。委婉,曲折,自觉,给对方台阶下,避免尴尬。再往细了说,人情。

《围城》里,范小姐要勾引赵辛楣,拿剧本说事。

辛楣出于礼貌,只好显殷勤,说要借看。

范小姐便撒娇:

“他们那些剧作家无聊得很,在送给我的书上胡写了些东西,不能给你看——当然,给你看也没有关系。”

于是这么一来,辛楣有责任说非看不可了。

所谓有责任,就是男士的礼节了。

如果这时候,硬邦邦来一句,“那我不看了”,大家都下不来台。

《倾城之恋》里,范柳原当着众人,忽然拉了白流苏,要带白流苏走人。“流苏没提防他有这一着,一时想不起怎样对付,又不愿意得罪了他。因为交情还不够深,没有到吵嘴的程度”。

——得交情深了,才能吵嘴呢。以前的上流人情,便是得如此委婉。

当然也不止上流人情。

譬如评书《隋唐》,单雄信跟秦琼讲交情,摔出一本绿林册子,表示把家底都交给你了。秦琼跟单雄信讲交情,哪怕单家兄弟尤俊达犯了案,还打保票说自己会都兜着,最后烧了龙批。

这也是礼。古礼是给对方台阶下,严内而宽外。

《红楼梦》里,有个剧情。

鸳鸯的嫂子金氏奉邢夫人之命,给她说亲,被鸳鸯、袭人和平儿顶回来了,傻乎乎回来,看见邢夫人和王熙凤,说自己被骂了。开始不敢说平儿在,只说袭人。后来承认平儿也在。

王熙凤忙说:

“你不该拿嘴巴子打他回来?我一出了门,他就逛去了;回家来连一个影儿也摸不着他!他必定也帮着说什么呢!”

金家的赶紧给找补:“平姑娘没在跟前,远远的看着倒象是他,可也不真切,不过是我白忖度。”

这两段就妙得很。

金氏不敢提平儿,知道是凤姐的人;凤姐一听是平儿,立刻要喊打喊杀的,嘴里说让打平儿嘴巴拉她回家,可是金氏怎么敢?

还得绕着弯,反过来给平儿开脱。

仿佛过年去做客,家里的熊孩子弄坏亲戚家东西了,不讲礼的人家会梗着脖子,护着孩子,觉得自己理不亏,“这才多少钱,小孩子嘛!”

有规矩的人家会走另一个极端,朝孩子发火,

“你这孩子怎么恁不懂事啊?”

反要亲戚劝,“他也不是故意的!这东西也不值几个钱!”

还是《红楼梦》。

《红楼梦》里,论贾宝玉的父亲贾政,摆着卫道士姿态,与叛逆者贾宝玉水火不相容,所以总是训斥贾宝玉,逼他去读书,理会些仕途经济。

然而《红楼梦》的人情,也是要委婉来读的。比如,贾宝玉在薛姨妈处吃酒,李嬷嬷催他快回家;林黛玉给贾宝玉打圆场,反问李嬷嬷是否看薛姨妈是客人,见外不该在这里吃酒,一句话便将住了李嬷嬷——这都是绕着弯子的人情。

只要借内外之别说事,无往而不利。

贾政亦然。

贾府的公式是:政老爷见了宝玉,有事没事,一定要训,这样显得他是严父。

妙在他得当着人训,其他在场清客们,就负责劝说。

宝玉再一卖萌,这事就过去了。

——要不然,养清客干嘛?就是看眼色识趣,给你下台解围用的。

贾政其实爱极了宝玉,只是,政老爷对贾宝玉的爱,都是绕着弯子来的。

比如著名的游园题联,贾政每每等清客们说完了,再征求宝玉的意见。

宝玉说了“曲径通幽”,清客们一通夸,政老爷就说了:

“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知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潜台词是:不错不错,也算说得出道道了。

只是,爱要怎么说出口

宝玉说出“沁芳”,政老爷拈髯点头不语,这其实是表示:政老爷很高兴。

比如,政老爷对宝玉说:

“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

——潜台词是:你就放心说吧,只是要先点评了再说,别让大家觉得你理论依据差。

贾宝玉说了一个,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再题一联来。”

——潜台词其实是:小东西说得不错,有见识,还不接着再来一联?

比如,贾宝玉大肆议论一番后,贾政一定得装生气:“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

——“刚出去,又喝命”,这气啊,都是生给清客们看的。

等贾政要征求贾宝玉意见?自然也不会好声好气,一定要喝:“怎么你应说话时又不说了?还要等人请教你不成!”

——如果说成“宝玉,你来说一个?”之前绷起来的脸面就没了。只是这末一句,实在是傲娇。

然而,这父子俩,也有终于真情流露的时刻。

《红楼梦》前八十回将终时,宝玉做长诗。贾政让贾宝玉口占诗,自己亲自誊写。这段原句温馨得很:

——向宝玉笑道:“如此,你念我写。不好了,我捶你那肉。谁许你先大言不惭了!”

——温馨得都发甜了。

等宝玉吟了几句,贾政道:

“这一句不好。已写过‘口舌香’‘娇难举’,何必又如此。这是力量不加,故又用这些堆砌货来搪塞。”

宝玉笑道:“长歌也须得要些词藻点缀点缀,不然便觉萧索。

——这两句已经是理论探讨了,旁若无人。

等宝玉吟完了诗,贾政的反应是笑:“虽然说了几句,到底不大恳切——去罢。”

——其实算是连笑带夸了。

这几段对话,在公开场合当着众人,已经算是旁若无人了。一对父子,心有灵犀,认真论诗呢。

贾政从来不乐意流露出当年自己吟风弄月的调子来,连点评都是一两句话的事。这时候却评断好不好、力量不够、堆砌,那是用了心在点了。

宝玉也知道,所以说话越发放肆:说长歌要点缀这句,口气甚大,平时是不敢的。

只是,政老爷每一句赞美,定然是绕着弯说的。

就像你过年回家,当着亲戚,说今年收入如何如何,严父大人不会对亲戚夸口“你们看我家这孩子多有出息”,倒会故作矜持地说“比去年倒是有点进步了!但不能骄傲!”

——其实心里乐开花了。

《红楼梦》里过年时,老太君老祖宗自称“我们这样中等人家”,也是如此。

如果谁读书读死性了,以为贾府真如老太太自称的中等人家,就误会了。

这句实在太妙,梁左先生在《我爱我家》里面有一集,《姑妈从大洋彼岸来》,让以前贵胄后裔胡太太也这么说了遍:

“就是我们这样中等人家,传膳的时候,一道接一道,半个北京城都听得见。”

也是这个自夸劲儿。

于是老傅还特意抢白了一句,算是平民思维对这种姿态的嘲讽:

“您这话大点,半个北京城都听得见你们吃饭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