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都愛蘇東坡,全才與天才,刻苦勝常人

蘇東坡,一個世間不可無一,卻難能有二的人物。

他詩詞文章、書畫皆為大家,也是世人皆知的大吃貨,創作了好些名菜;他談笑有鴻儒,往來也有白丁,“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蘇東坡是真正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的,為民眾做了很多實在的事情。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裡說,“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是的,我們都愛蘇東坡!


為什麼我們都愛蘇東坡,全才與天才,刻苦勝常人


首先,在文學藝術上,蘇東坡是一個全才與天才。我想,這構成了我們對蘇東坡喜愛的基礎。世界這麼大,總有人在某些方面特別的才華出眾,比如詩歌的李白,書法的王羲之;但始終難有人在各個領域都有大的造詣。蘇東坡就是難得的唯一的一位,詩詞文章、書畫,蘇東坡皆為大家,而且經常都是第一位的。常說唐詩宋詞,其實即使在詩歌方面,蘇東坡也有很多佳作,他與門下弟子“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並稱“蘇黃”,代表著宋代詩歌的最高成就。唐詩的激情,比如李白,描寫廬山,“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宋詩理性,引人思考,蘇東坡同樣寫廬山,《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就不僅僅是寫廬山了,人生不也如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首《飲湖上初晴後雨》,把西湖的美麗在筆下定格,也成了杭州西湖最美好的詮釋。


為什麼我們都愛蘇東坡,全才與天才,刻苦勝常人


在詞方面,蘇東坡一改宋詞的婉約派作風,應是以《江城子·密州出獵》為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開創了豪放詞派,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在黃州,蘇東坡創作的三詠赤壁(《前赤壁賦》、《後赤壁賦》,以及《念奴嬌·赤壁懷古》),借古抒懷,大氣磅礴,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在中國文壇上震古爍今。在文章方面,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自己的老師歐陽修並稱“歐蘇”,“歐文如潮,蘇文如海”,20歲的蘇東坡初入京城應試,就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讓主考官歐陽修大為讚賞,“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是必獨步天下。吾老矣,當放此子一頭地”(這就是成語“出人頭地”的緣由了),又說,“更三十年,無人道著我也”。

“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蘇東坡是第一位的,他的《寒食詩貼》是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第三行書。繪畫方面,他與好友文與可都善於畫竹,是“湖州竹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國繪畫上,蘇東坡還獨創了文人畫這一新門派,給中國藝術增加了獨特的優點。


為什麼我們都愛蘇東坡,全才與天才,刻苦勝常人

蘇東坡 《寒食詩帖》


一個人能在如此多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天才是免不了的,但即使是天才,蘇東坡的刻苦也是遠勝於人。換用現在的說法,比你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一部《漢書》,120多卷,近75萬字,老實說,現代估計很多人都還沒有看過幾卷。當年,蘇東坡父子三人進京趕考前,他父親蘇洵去拜訪張方平,張方平問他兒子在看什麼書?蘇洵答說:東坡正重讀《漢書》。張方平此人也是天資聰穎,過目不忘,不以為然地說:“看書就是要過目不忘,任何書看一遍就可以了,哪用得著看兩遍?”蘇洵自然因此心情沮喪,回到家把原話說了。不過年輕的蘇東坡極為自信:“這位老先生大概不知道世人還有看三遍《漢書》的吧!”當時,蘇東坡已將《漢書》手抄兩遍、讀三遍了。可以說,青少年時期的蘇東坡,在家鄉眉州是天天勤於抄寫。從時人記載,我們得知在他貶謫黃州時候,他在抄第三遍《漢書》了。

蘇東坡認為,一本書的內容就像大海一樣,什麼都有,不可能一下子把各方面內容都理解吸收,所以要逐次去讀,分別加以吸收。每讀一遍,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他首創的“八面受敵”讀書法,每次讀書一遍,帶著一個主題去探求研究,這樣一本書真正讀完,可以像讀了幾本書一樣。真正的溫故而知新!即使60歲高齡,蘇東坡被貶到遠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在桄榔庵裡,他依然是與書為伴,勤於抄寫,並勉勵兒子蘇過大抄特抄,尤其是抄寫難得借到手的經典。

“兒子到此,抄得《唐書》一部。又借得《前漢》欲抄。若了此二書,便是窮兒暴富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東坡,除了天賦異稟,還有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以及終其一生的不斷學習和不斷重複的溫故知新。蘇東坡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時也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他一生創作了大量詩詞歌賦,詩現存2700首,詞300餘闕,書信1700封,各類文章數千篇,合計萬篇,這裡面為後世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果不是筆耕不輟,我們現在哪能讀到這些妙筆生花的詩文呢。

我想,為什麼我們都愛蘇東坡呢?一方面,他的全才與天才,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多美妙的詩詞文章、書法與繪畫;另一方面,他的刻苦努力,同樣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