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譚家橋之戰為何讓粟裕一輩子刻骨銘心?

作者:霄羽

1978年5月,粟裕來到安徽黃山腳下的譚家橋考察調研。臨別時,他留下了心願——死後要埋在這裡。

這個風景秀麗的地方之所以讓粟裕動了感情,是因為他27歲時曾在此地參加了一場異常慘烈的戰鬥,讓他一輩子刻骨銘心。

讓正規紅軍到國統區做「宣傳隊」

1933年10月,26歲的粟裕被任命為紅軍第7軍團參謀長,軍團長是比他小5歲的尋淮洲,政委則是時年30歲,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留蘇派人物樂少華。

紅軍譚家橋之戰為何讓粟裕一輩子刻骨銘心?

樂少華

紅7軍團的前身是原贛東北地區南下的紅11軍,兵員大部分來自「擴紅」的農民,戰鬥骨幹很少,裝備也相當的低劣。和1、3軍團這樣的絕對主力相比,7軍團實在談不上有多少戰鬥力。

不過紅7軍團的領導班子是比較強的。剛滿21歲的尋淮洲是參加過秋收起義的老兵,身經百戰,長於指揮。此時的粟裕雖說沒有後來那麼威名遠揚,但也在歷次反圍剿作戰中嶄露頭角,表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在強將率領下,紅7軍團在戰鬥中不斷成長,逐漸成為中央紅軍的二等主力,可以獨立擔負重要任務了。

紅軍譚家橋之戰為何讓粟裕一輩子刻骨銘心?

青年時代的粟裕

1934年7月初,紅7軍團接到中革軍委命令,打出「北上抗日先遣隊」的旗號,跳出蘇區向閩浙贛皖等省出動,宣傳中共的抗日主張。

在中央蘇區岌岌可危的關鍵時刻,讓一支正規紅軍到國統區做「宣傳隊」?紅7軍團領導班子有理由質疑這一荒唐的命令。為此,軍委領導人聲稱,皖南有幾個縣發生群眾暴動,急需主力紅軍支援。

這好歹也算一條理由。經過一番倉促的準備後,紅七軍團帶著趕印的200萬份宣傳單出發了。6000人的隊伍中,有一半是毫無作戰技能和經驗的新兵,還有幾百個僱來的挑夫。全軍團只有一千條槍,主要裝備是大刀梭鏢

紅軍譚家橋之戰為何讓粟裕一輩子刻骨銘心?

紅軍隊伍

事實上,中革軍委派出這支部隊的根本目的,是「丟車保帥」,把國民黨軍主力吸引開,讓中央紅軍實施即將開始的長征,而那個所謂的皖南暴動根本就沒有發生。

這裡存在「左傾宗派主義」

當紅7軍團抵達贛東北蘇區後,遵照軍委命令,和方誌敏領導的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原7軍團編為19師,10軍編為20師。方誌敏、劉疇西、樂少華、聶洪鈞、劉英五人組成軍政委員會,隨後又決定粟裕為軍團參謀長,劉英為政治部主任。

按照組織分工,劉疇西任軍團長兼20師師長,樂少華任軍團政委兼20師政委。至於最能打仗的尋淮洲,則被降為19師師長,被排除在軍政委員會之外。

紅軍譚家橋之戰為何讓粟裕一輩子刻骨銘心?

劉疇西

據粟裕回憶,紅10軍團的領導之間存在嚴重分歧,矛盾重重,「從未開過一次圓滿的會議,不是你爭我吵,便是你走我溜,甚至鬧成打架」。粟裕將這一現象解釋為「左傾宗派主義」。

12月10日,紅10軍團所轄的幾個師在黃山南大門湯口會師。蔣介石緊急委任俞濟時為總指揮,統轄王耀武補充第一旅等部約11個團兵力,企圖將紅軍圍殲於黃山腳下。

紅10軍團指揮部緊急開會研究。尋準洲和粟裕力主與尾追的補充1旅打一仗,樂少華認為不能硬拼,劉疇西態度不明確。最後方誌敏拍板,下決定打一仗,戰場選在黃山東側的譚家橋至烏泥關一段山間峽谷的小平原。

烏泥關是個山隘口,一條公路(現為205國道)經烏泥關至譚家橋由南向北通過。路東是連綿不斷的高丘陵地,整個設伏地段的西側緊貼高聳入雲的黃山,雙方均無法利用。那麼,這個長不過10公里、寬不過1公里的狹窄谷地就成為非常適合打伏擊戰的戰場。

紅軍譚家橋之戰為何讓粟裕一輩子刻骨銘心?

烏泥關

劉疇西的計劃是用20師當主力,放在西側小高地的主攻位置上,而19師則以一個連控制烏泥關隘口兩側高地。尋淮洲主張19師打主力,理由是20師是新部隊,遊擊習氣太重、軍事素養太差,打不了正規戰。劉疇西拒絕了尋淮洲的建議,仍然按原計劃下達作戰命令。在他看來,兵力、地形均極為有利,打一個殲滅戰很有把握。

游擊隊打不了正規戰

12月14日凌晨,紅軍各部乘著夜色進入伏擊陣地。上午9時許,王耀武部的補充第1旅前衛2團及旅直屬隊走進了設伏區。看起來,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紅軍譚家橋之戰為何讓粟裕一輩子刻骨銘心?

王耀武

然而,原本寂靜的山谷中居然響起了一聲清脆的槍聲——一個紅軍戰士不知是求戰心切還是過於緊張,開槍走火了。行進中的國民黨軍吃了一驚,發現附近有伏擊,立即沿公路兩側展開,搶佔有利地形。

一場以逸待勞的伏擊戰打成了硬碰硬的遭遇戰。尋淮洲所擔心的「游擊隊打不了正規戰」被他說準了。

擔任主攻的20師只顧自己打得痛快,沒有及時發起衝鋒截斷敵軍。而烏泥關的南側的19師窩在狹窄的地域中,兵力根本展不開,也耽誤了攻擊時機。

紅軍譚家橋之戰為何讓粟裕一輩子刻骨銘心?

尋淮洲

王耀武急令第3團搶佔西南端高地,另派1個營爬上山脊包抄過來,一舉奪去紅19師僅有1個連把守的制高點。聚集在公路兩側的前衛部隊集中兵力火力向紅20師發起猛攻。20師打不了陣地戰,19師又沒法增援,紅軍越打越被動。

烏泥關能否封閉住,事關關閉伏擊圈口、防敵退出伏擊圈和阻敵增援的關鍵。因此爭奪烏泥關口的戰鬥打得十分慘烈。經過激戰,關口兩側高地終於被國民黨軍攻佔。

戰鬥已經到了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尋淮洲身先士卒,率領第19師向高地發起決死反攻,激戰之後奪回了關口高地。但他在衝鋒時腹部中彈,在抬救治途中從擔架上摔了下來,失血過多而犧牲。

戰鬥進行到下午,國民黨軍突破了20師正面阻擊陣地,勢單力薄的紅軍已無力迴天,只好撤出戰鬥。王耀武用兵謹慎,見好就收,沒有下令追擊。至15日拂曉前,紅10軍團全部撤出譚家橋地區。

一仗打下來,紅10軍團傷亡過千人,19師師長尋淮洲、87團團長黃英特陣亡,軍團政委樂少華重傷,粟裕、劉英各傷了一隻手

。一個月後,彈盡糧絕、人困馬乏的紅10軍團在贛東北懷玉山陷入重重包圍,除粟裕、劉英率800多人僥倖突圍外全軍覆沒。方誌敏、劉疇西被俘後在南昌被槍殺。

紅軍譚家橋之戰為何讓粟裕一輩子刻骨銘心?

方誌敏(中)劉疇西(左)

十拿九穩的仗為何打輸?

按理說,譚家橋是一個打伏擊的絕佳戰場,紅10軍團總的排兵佈陣也沒有大的問題,可為什麼看似十拿九穩的仗卻打輸了呢?

關於戰鬥失利的原因,當事人各有各的說法。方誌敏認為主要是戰術問題,例如地形沒選好、部隊配合不力等等;劉英認為輕敵是首要原因,沒把補充第一旅放在眼裡;粟裕則認為用兵指揮存在重大失誤,把戰鬥力差的20師當主力用,而戰鬥力強19師則有勁使不上。

紅軍譚家橋之戰為何讓粟裕一輩子刻骨銘心?

譚家橋戰鬥態勢圖

實際上,紅10軍團所執行的任務帶有極大的盲目性,他們自己也不清楚轉戰幾個省究竟要幹什麼。左傾路線領導下的中革軍委不僅向他們隱瞞了真實目的,而且習慣於朝令夕改的瞎指揮。

軍團領導人樂少華等左傾路線執行者只知道機械執行軍委指示,不相信自己的獨立決策能力,還動不動就用「反對政治委員制度」的大帽子來打壓不用意見者,用粟裕的話說,「幾乎造成指揮上的癱瘓」。

紅10軍團的主要領導人中,方誌敏擅長地方黨政工作,軍事指揮基本外行;劉疇西畢業於黃埔軍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看上去是難得的軍事人才,但實際上指揮作戰能力很一般,時常優柔寡斷,曾被部下質疑為「紙上談兵」。

紅軍譚家橋之戰為何讓粟裕一輩子刻骨銘心?

晚年的粟裕

尋淮洲是難得的將才,他的對手王耀武認為他「作戰指揮能力為最強」,但這樣一個優秀指揮員卻被排擠在核心決策之外,英雄無用武之地,最終只能以自殺式衝鋒來了結一生,實在可惜。

這也難怪,紅10軍團本來就是紅7軍團和紅10軍兩支不同山頭的部隊合編的,不可避免會出現山頭主義。正如朱德後來所說的,「不編不垮,一編就垮」。

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他身前戰鬥過的許多地方,其中就有譚家橋。如今的譚家橋已然是黃山大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旅遊資源豐富,大批遊客紛至沓來。只是不知道,現如今還有多少人曉得,這裡曾經發生過一場令粟裕銘記一生的戰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