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中原之星动车组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中原之星

中原之星(DJF1)电力动车组是中国铁路的动力分散式电力动车组车型之一,由株机、株所、四方厂以及郑州铁路局于2001年联合研制,采用交流传动技术,最高运营速度为160km/h。

研制背景

1990年代末,在中国铁路大提速的背景之下,为了满足铁路客运的需求,主机厂先后应南昌铁路局、哈尔滨铁路局、上海铁路局、昆明铁路局、广州铁路集团等单位要求,研制开发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内燃动车组和电力动车组。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中原之星

2000年7月3日,郑州铁路局与株机、株所、四方厂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联合开发一列最高运营速度为160km/h交流传动的动力分散电力动车组。

动车组6辆编组,4动2拖,包括2辆软座车、4辆硬座车。

技术特点

中原之星动车组为动力分散式列车组,2动1拖,3节车厢作为一个基本动力单元,编组灵活、控制简单,可根据实际需要扩编。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中原之星

中原之星早期由两个基本单元组成,因运量不足扩编以后采用8动6拖的14节编组。

动车组主电路采用交—直—交流电传动,25kV工频单相交流供电,采用高压连接及单弓受流技术,通过车顶高压电缆连接多个动力单元,列车运行时只升一个弓。

车厢车体采用鼓型断面、薄壁筒形整体承载的全钢焊接结构,并大量采用了铝合金型材、ABS树脂、聚碳酸酯合金板等轻量化材料。

车厢之间采用密接式车钩连接,车头采用流线型设计的整体玻璃钢结构,车体下部两侧并设有裙板。

全列车仅2辆动力头车为软座车,其余中间车均为硬座车,软座车采用2+2倾式座椅,硬座车采用3+2座椅,所有车厢均设有小型行李间、乘务员室、电茶炉、厕所,并采用国产电控气动外摆式塞拉门。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司机操纵台

中原之星采用国产交流传动系统,包括大功率主变流器、异步交流牵引电动机、微机网络控制系统。

TGA1型牵引变流器由四象限整流器、中间直流回路、PMW逆变器三个部分组成,变流器设计容量为1300kVA,功率控制器件为IGBT元件(3300V/1200A),冷却方式为铝散热器强迫风冷。

JD112型牵引电动机为鼠笼式三相异步牵引电动机,额定功率为200kW,恒功速度范围较宽,采用直接转矩控制(DTC)。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中原之星

辅助电路分为前后两个各包含7节车厢的独立单元,采用集中整流、分散逆变的方式,每个单元内由拖车上的供电整流器,分两路为7节车厢提供600VDC电源,经由每节车厢设置的逆变器,将600VDC电逆变为两路380VAC电源,可为空调、电热、电茶炉以及照明等电器设备提供电源,并由110VDC变压器提供控制电源。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中原之星

中原之星采用了模仿Adtranz公司“MICAS-S2”系统的国产微机控制系统,应用了列车通信网络(TCN)标准。

控制网络由三级构成,分别为列车总线、车辆总线、控制器总线;

每个动力单元仅设置一个列车总线节点,列车总线通信采用频率偏移调制方式(FSK)屏蔽双绞线,通过网关与车辆总线交换信息。

车辆总线用于连接动力单元内各种智能控制单元,通信介质为光纤。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logo设计

中原之星转向架可分为动力车转向架(DDB-1)和拖车转向架(DTB-2)两种,两者除了驱动装置和制动装置的差别之外,其余部分均采用了相同结构。

两种转向架是由四方厂在U型系列客车转向架(206KP、SW-160、SW-200等)基础上,借鉴了法国、德国高速列车转向架而研制而成。

车体重量直接坐落于空气弹簧上,通过低位Z型双拉杆牵引装置传递牵引力和制动力。

转向架采用H形焊接结构构架、钢板组焊侧梁、德国SKF轴箱轴承。

一系悬挂采用无磨耗转臂式弹性定位及轴箱弹簧;

二系悬挂采用大柔度空气弹簧配垂向、横向、抗蛇行油压减振器的组合。

动力车转向架(DDB-1)设有驱动装置,牵引电机采用架悬式全悬挂、通过鼓形齿轮联轴节驱动车辆。

基础制动装置采用盘式制动(动力车为轮盘制动,拖车为轴盘制动)和停车储能制动。

技术参数

列车编组 4M2T/8M6T

营运最高速度 160 km/h

试验最高速度 178 km/h

编组定员 548/1398

车辆长度 头车27000 mm/拖车25500 mm

车辆宽度 3204 mm

车辆高度 3950 mm

车辆重量 ≤56t

轴重 ≤16.5 t

轴距 2560 mm

轨距 1435 mm

轮径 915 mm

转向架 DDB-1、DTB-2

供电制式 单相交流 25kV 50Hz

传动方式 交—直—交流电

牵引电动机 JD112×16/32

电动机功率 200 kW

牵引功率 3200 kW(4M2T)/6400 kW(8M6T)

持续速度 85km/h

牵引力 215/430kN

控制装置 IGBT-VVVF

制动方式 再生制动、空气制动

制动功率 3600kW

2001年6月,时任铁道部、南车在北京召开了动力分散型交流传动电力动车组技术设计审查会,通过了动车组的技术设计方案。

经时铁道部确定,这种新型电力动车组被正式定型为DJF1型,“D”、“J”、“F”三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电力动车组、交流传动、动力分散。

试验验证

2001年9月21日,被命名为“中原之星”的DJF1型电力动车组与DJ2型“奥星”电力机车同时在株机举行了下线仪式 。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试验

中原之星出厂后,赴铁科环线进行编组调试,完成了各种型式试验和安全评估试验。同年10月,中原之星离开北京前往郑州。

2001年10月23日,在时铁道部、株机厂、郑州铁路局等单位的组织下,中原之星开始在京广铁路连续进行了为期4天的试运行。

载客运营

2001年11月18日,中原之星正式投入运营,担当郑州与武昌之间的T491/492次城际特快列车,中途经停孝感、信阳、驻马店、漯河、许昌等站,单程运行时间比原来缩短3小时。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武昌-郑州

同年12月28日,郑州铁路局调整列车运行图,使用中原之星列车增开郑州至汉口的T501/502次特快列车,并执行新的运行时间,全程只需5小时20分,比过去缩短45分钟,中途只停信阳一站。

中原之星投入运营初期采用6辆编组,列车定员为548人,由于乘客需求大而车厢数量不足,即使列车每天的上座率都达到100%,T501/502次列车运营中依然亏损严重。

2002年初,为了增强运输能力、提高成本效益,郑州铁路局与株机、株洲所、四方厂签订了列车扩编改造合同,将原来6辆编组扩大为14辆编组,载客定员增加到1398人。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首开纪念版站台票

2002年5月,中原之星开始停运,并送返青岛进行改造。

同年7月8日,车辆在四方厂下线后,送往株机厂进行电气设备安装、列车编组和编组调试 ,同时根据郑州铁路局要求,所有车厢均同时加装真空集便装置、空调应急供电、液晶电视等设备。

2002年9月,扩编改造后的中原之星返回郑州,并进行了列车动力学和列车制动系统的补充试验,完成试验后再度投入运营。

现状

中原之星动车组上线运行以来,运行情况一直不太稳定,经常发生各种故障,其中牵引变压器、辅助变流器、辅助充电机、列车供电柜、列车网络微机控制系统等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多,列车多次在运行途中“抛锚”,影响了列车正点运行。

截止2005年11月,中原之星电力动车组共计运行180余万公里,运送旅客190余万名。

2006年6月,中原之星停运,被封存于郑州客技站,后来又曾经一度转移至黄河迎宾馆铁路专用线封存。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封存

2007年6月,中原之星被送返四方厂封存。

中原之星-驰骋华中平原的城际动车组明星

风采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