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对外交往回顾——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永远是中国心

中国百年对外交往回顾——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永远是中国心

今天是宜律陪伴你的第873天

近来,新冠肺炎疫情在美、意等国大有赶超武汉之势。很多海外国人宁花十几万元,自费接受十四天强制集中隔离,几经辗转也要回到疫情初得控制的祖国。中国大陆外交部、移民局、民航局依《出境入境管理法》等规定,颁布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但实际效果仍待观察——境外输入病例九成以上是中国公民,国家虽没有准许外国人入境的义务,但也无禁止本国公民入境的权力。如此一来,输入型病例只是算到哪天、哪个省的数据里的问题。


尤为引人担心者是留学生,正所谓“国内打上半场,国外打下半场,留学生打全场”,他们在中国疫情严重时受歧视,在外国成震中时又要面临生命安全与事业、学业的抉择,很多人的规划被骤然打断。还有不少读中小学的“小留学生”,有人提议包机将他们接回,也有人反对,政府最终决定派包机接回但由家长自费。“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的言论虽有失偏颇,但确实反映了国人对境外输入病例葬送疫情防控成果的担忧。加之一些中国公民入境后以“海归”身份耍大牌,要求高人一等的待遇或违反防疫措施,引起国人愤慨。更深层次的讨论在于,这样一大群价值观尚未成型、国家观念和祖国意识尚不牢固的人自幼在外留学,将来能否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或者至少认同祖国、客观看待祖国、不危害祖国?此次如果包机将他们接回,会否造成国内新一轮疫情传播风险,他们又是否懂得感恩祖国和人民,还是把这也视作理所当然,将来仍然翻脸攻击祖国?

“封疆之界”从来封不住人,世界那么大,一代代中国人都想去看看。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都不乏走出国门艰难求取知识的人。今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留学生”。


PART 01

“留学生”一词始于隋唐时期的中日交流。当时,日本派出遣隋(唐)使,来华学习中国文化,其中一部分人留在长安、洛阳继续学习,故被称作“留学生”。以隋唐为代表,朝鲜、俄罗斯、日本等国都有留学生在古代中国求学的记录,他们一样受到中国朝廷的严格管理。

不过,我们还是主要回顾从中国走出去的“留学生”。在唐朝,有不少高僧出国传播佛法和中国文化,鉴真东渡就发生在那时。他到日本传播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先进文化,为后来日本的发展贡献不小。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早已为国人所熟悉,86版西游记陪伴数不清的中国人走过了儿童时光。在小说里,唐僧每到一国,头等大事就是倒换通关文牒——这是中国古代通过关戍的证件,历史上有牙璋、符节、封传、度牒、堪合、关照等称谓,唐朝时应称“过所”,明朝才称“通关文牒”,清末起称护照。“过所”一词与西文“passport”可谓不谋而合,作用也基本一样,“至关津以示之也”。在真实的历史中,玄奘法师其实并没有得到唐太宗李世民颁发的证件,身边也无三徒弟保驾护航,而是“私度”,历经数年艰辛才到了佛教的发源地——天竺。他在当时天竺国内最大的佛学院那烂陀寺修行学习五年之久,佛学造诣超过了所有当地僧人,还受到天竺戒日王的欣赏。接下来,他带着大量经书回到唐朝,这才得到唐太宗的认可。唐太宗下令修建了大雁塔,以存放经书。这可算得上是最有名、最早的真正意义的“中国留学生”。


PART 02

和古代“留学生”既学习也输出不同,到了近代中国,留学生出洋是学习先进知识、挽救国运的重要途径。中国留美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他们迅速克服了语言障碍,成绩超过美国人。他们中的很多人,进入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学习,在美国社会引起轰动。但留美幼童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阻力主要来自国内的保守势力,他们故步自封而且蔑视贫寒子弟。当然,这也与留学生渐渐排斥中式服装和四书五经、剪掉发辫有关。当时《申报》有报道言“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国内也有大臣上疏曰“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局裁撤”。最终,幼童们大多未完成学业,被召回国内。后来,还有以庚子赔款支付学费的“庚款留学生”以及一大批赴法德等国勤工俭学的青年。黄兴、邓世昌、刘步蟾、萨镇冰、严复、唐绍仪、胡适、蔡元培、鲁迅、竺可桢、侯德榜、詹天佑、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都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出国留学,后来回国作出贡献的佼佼者。当然,这个群体里总也少不了樱花树下成群结队、辫子油光可鉴“标致极了”了的“富士山”。


中国百年对外交往回顾——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永远是中国心

中国百年对外交往回顾——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永远是中国心

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詹天佑


尤其不可忽视者,抗战时期,伪满、汪伪政权曾为推行奴化教育而组织学生留日。彼时中国留日人数创近代之最,但他们并没有尽数沦为汉奸,而是有相当一部分坚持民族大义,以所学报效祖国。很多伪政权派遣的留日学生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看敌人的巢穴去!”的心态尝试此行,也免不了“不能到后方去,对于做国民的职责,实在是一种大的过错,大的污辱……假如到日本去,那么别人的责难,一定更难想象”的顾虑。他们在日本也并未获得侵略者渲染的“日满华亲善”待遇,而是被日本军警肆意监视、拘捕。


PART 03

从1951年起,中国大陆基于当时与苏联的关系以及获得苏联先进知识的强烈愿望,除接受苏联援华项目外,还成立了由聂荣臻、李富春、陆定一主持的留学生派遣工作领导小组,开始大规模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留学生。当时,一大批经过思想政治、外语、专业课程层层淘汰选拔,在“留苏预备部”补习数月俄语,立志学成回国作栋梁的“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分布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等不同城市。至1963年,共派遣近万人。

和近代留美幼童一样,那时的中国留学生多贫苦出身,知识底子薄、文化偏低,俄语不行,又肩负光荣学成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面貌、使祖国早日跻身强国之列的重托。他们是公费派遣出国(本科生每人每月五百卢布,研究生每人每月七百卢布,中苏各负担一半,苏方先发放,中方再结算),公费置办行李,由驻苏大使馆发零用钱。平均每个小时(包括睡觉在内)要花掉国家一块钱,一天的费用就是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就连他们读的国内报纸,也是从国内空运到苏。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是在这时候第一次吃西餐、穿“布拉吉”、付小费、听唱片。

对祖国而言最幸运的是,那时他们中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享受的待遇对祖国而言意味着什么。“一步登天”的负债感伴随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鞭策,促使他们以“门门功课五分”为目标。他们每天学习十几个小时,甚至以片刻闲暇为罪恶,都没有时间和心思到苏联各地走一走。第一批留学生没有经过补习俄语就直接被派出,后面派出的学生也只有数月补习,很多学生甫到苏联时听课存在极大困难。在苏联大学里,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坐在第一排听课。生活中,也曾有学生因不懂俄语,把黄油错当肥皂买回来洗衣服,把“早上好”说成“厕所好”。他们靠狠掐大腿克服因睡眠不足和听不懂共同导致的“犯困”,课后还要花数倍时间传抄笔记、准备讨论,第二天又饿着肚子开始新的课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节省日常开支近乎苛刻,以求日后把剩余的外汇捐献给国家。戏剧、表演等有关专业的学生,更是为了学习,硬从嘴里抠出音乐会、歌剧的门票。长此以往,他们中的一些人健康出了问题。大使馆不得不专门派工作人员劝导留学生“四分也可以”,高等教育部不得不专门把锻炼身体、休息好、吃好饭作为政治任务下达给中国留学生。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学期中国留学生日日向苏联学生借笔记传抄,到了第二学期就变成苏联学生向中国留学生借笔记考前突击。还有学生白天上课晚上夜校继续“充电”,最后学通了英语、拿了“双学位”。很多学生硬是一年考过了两年功课,以尽快回国参加建设。他们的专业也是根据国内建设需要和苏方高校设置重新统一安排,很多人从文改理,从机械物理改学核物理,组织让学什么学什么,让改行就改行,没有人讲价钱。归国之际,“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他们的共同愿望。他们返抵国门后,都成了各自行业的中坚力量甚至大师级人物。

为了帮助中国学生克服难关,也因为知道中国留学生肩负的特殊使命,苏联共青团组织号召中苏学生一对一互相帮助,苏联导师、实习单位也积极帮助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关心甚至超过对本国学生的关心,对其他国家保密的设备、资料,特批中国留学生参观、阅读,这被称作“中国式的待遇”。

当时,中苏双方党团组织都有规定不许学生间恋爱,苏联法律还禁止和外国人通婚。因此,虽然当时中苏同学(包括异性)之间常有约会,但一切友谊止步于苏方同学将中方同学送上归国列车。这个戒律,还是1956年一名苏联女生向苏联外交部和中国大陆使馆声称“不批准结婚就卧轨”,惊动了周恩来而打破的。自此,一大批苏联女生对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架,守纪律、得高分,性格外冷内热、生活三点一线的中国男生的倾慕之情才告公开(据大使馆公布,没有中国女生和苏联男生恋爱结婚)。中方尽管公开规定中苏婚姻自由,但仍然持对此不提倡、严管理,尽量做“劝说工作”的口径,但这阻挡不了两国青年人的热恋。后来,中苏关系交恶造成了很多在这个时期组成的家庭长期分离,互通书信被斥作“里通外国”,在华一方直到80年代末才能赴(回)苏探亲;还有很多苏联姑娘来了中国才知生活之艰辛、政治压力之无孔不入,很多对夫妻为彼此安全和前途选择离婚,从此天各一方。


PART 04


1978年,中国国门经过三十余年封闭再次打开。那时,人民币出境才刚刚解禁,中国公民出境更是障碍重重,嫁给外国人是很多中国女性的追求,涉外婚姻大多属于这种情况。去不了英美去墨西哥、阿根廷,到外面做苦力也比内地挣得多,这是个比“农转非”还难得的绝佳机会。邓小平说:“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大……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由此,中国大陆公安部于1978年开始受理自费出国申请,允许和支持出国留学。经历了十年蹉跎岁月的人们,格外想出去看一看。

国家留学工作方针是“广开渠道,力争多派”,但由于国家和个人财力都有限,公派留学机会少,自费留学更不容易,但出去一趟就意味着人生命运从此转折,很多人挤破头也要取得留学机会,学英语用的收音机、录音机都成了紧俏商品。还有的人人到中年开始补习第二外语。1981年12月11日,中国内地首次举办托福考试——当时,报名费还要用外汇兑换券支付。不过,那时候护照的办理非常严格,需要工作单位批准、辞去公职,再拿单位介绍信去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申请。如果申请人被审查发现有历史、家庭、海外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一申请就会被无限期拖延,能马上拒绝你都是你三生修来的福气。如果办理自费留学又走不成,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一夜之间丢掉铁饭碗而成为社会闲散人员。

如果幸运地拿到了出国许可,就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过甘于清贫的生活,努力学习、打零工贴补生活学习费用——当然,清贫是相对于当地而言的,在国内这已属于大富大贵,留学生在外打零工的钱帮很多中国家庭用上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留学生们打不起国际长途,一般会在出国前和家人约好何时打电话,响三声不接挂断意味着一切都好,如果三声不断,就意味着出事了,必须要接。

自然,没有了50年代留苏学生自始至终由国家包办的优厚待遇,也没有了为国而学、学成归国的巨大政治压力,很多人自此留在了国外,那一批留学生的回国率低,很多人甚至抛弃了在国内已经成立的家庭。也不能说人家就是背叛祖国、抛妻弃子的汉奸、渣男——谁不想过小康,至少是温饱的日子,而这在国内是不可能的。然而,也有很多留学生,抱着不把“留学”变成“学留”的坚定信念,回到最需要他们的祖国。陈竺、白春礼都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


PART 05


现在,仅从这次境外输入病例的数量就能看出,海外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实非四十年前、七十年前所能比。近代和五十年代的时候,留学生主要面临的首先还不是经济上的问题,而是维护国家形象、尽快利用所学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巨大压力;到了八十年代,留学生面临经济上的困境,同时负有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使命。留学的目的不同,面临的难题自然不同。现在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不能说容易,但不论如何,跟那时比条件已经极大改善,而且背负的家庭、国家使命也不及当年沉重。

今天来看,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留学生的很多想法、做法未必全然可取。以留苏学生为例,国家如果在乎你带回来的几百个卢布,又何必勒紧裤腰带也要派你出去呢?是你满身伤病带回几百个卢布,还是你带着资料、带着知识回国精神饱满地参加工作,对国家贡献更大?国家栽培的确应当感恩,没有国家也就没有你的机会;但全国青年千千万,为什么你有这种机会?不管什么时代的什么样的机会,归根到底都是自己的辛苦努力换来的,没有人一步登天,没有人靠学校、组织、国家的恩赐挣得锦绣前程,也没有人应该为此负罪、负债。祖国对他们,有优待和投入,也有亏欠。现在,留学生更能保持平常心,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个人前途和家庭计划,这何尝不是件幸福的事。

尽管如此,那些年的留学生前辈们留给今天最宝贵的遗产,是对祖国、对家庭强烈的使命感和不服输的劲头,以及由此而来的节约每一分钱、做好每一门功课、一言一行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并不是说每个留学生都必须具备这些品质,但至少不要与之背道而驰,弄成你可以不为祖国作任何贡献甚至伤害祖国,祖国却是你无条件的坚强后盾兼保姆,救了你还要对你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妨害国境卫生检验检疫、妨害传染病防治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本号已有不少文章推送,与此同时外国的防疫措施也日趋严格。在国内违法将面临国内法惩处,在外国违法也将面临外国法惩处,祖国的外交、领事保护只能为你防止外国的不法侵害而不能为你谋求特权和免除法律责任——一国行使外交、领事保护,须尊重外国的主权和属地管辖权,要符合有关公约、条约。日前,还有留学生公然谩骂医护人员和国家。不知此人有没有想想,且不说病毒的源头尚未明确,而且即便是起源于中国、起源于武汉又如何?如果有人瞒报、防控不力、封锁消息自应依法问责,但要求国家道歉一说从何谈起?世界何曾要求美国为各种流感病毒道歉?中国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已二月有余,在此期间,美国病例却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还不知何时才能拧紧水龙头。这些已知和未知的病例总不是中国瞒报造成的,谁又该背这个锅?

另一方面,人们常说“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但不回来也是人生选择,只要不危害国家、不触犯双方法律,定居外国无可非议;如果实在对祖国没有感情,也没有为国效命的动力,加入外国国籍也是他的权利。海外疫情日趋严峻,只要还是中国公民一天,在外的留学生等人就有回国的权利,其患病者也有在国内享受治疗的权利,祖国就有义务接纳、保护他们(当然,自费还是公费,应依法区分不同情形对待,有义务不等于无偿),没有人有权力要他们在入境时写下切结书曰“我誓与帝国主义为敌,决不留在国外工作、决不加入外籍”。加入外国国籍者,只要他们遵守中国法律,也有入境回家、探亲的权利。留学生不面临五十、八十年代的问题,不等于他们过得容易。谩骂留学生者也当想想,他们学成后不论是扎根当地还是回国报效,难道对你有害?将心比心,如果是你的小孩在外留学、你的父母在外务工做生意,听到这样的谩骂你又作何感想?

希望所有中国留学生,不论留驻于外还是返抵国门,都做好个人防护并遵守规定,都能健康平安!

来稿请发送至:[email protected] 录用即有稿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