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俊不禁“趣歷史”:康熙帝強廢朱元璋聖旨,結果慘遭“打臉”

山東煙臺雄踞渤海,自古便是京津門戶,海防要塞,城內很多地名都與此有關。今天要說的主角,是一個叫"海防營"地方。

為了一所兵營,康熙"叫板"朱元璋

說起海防營的由來,頗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600多年前,倭寇頻頻侵擾我國沿海,肆行殺掠,民不聊生。為除倭患,明洪武31年春(1398年),朱元璋准奏修建建寧海衛(今牟平區),轄區內設建"奇山守禦千戶所",這也成為煙臺城市的發祥地。

據《登州府志》記載:當年所城"磚城,週二裡,高二丈二尺,闊二丈,門四樓,鋪十六,池闊三丈五尺,深一丈"。城內建有兵營區、操場區、糧倉區和指揮區,還在煙臺山上設立狼煙墩臺,一遇敵情便點菸火示警,故俗稱"煙臺"。

誰知,這道明朝皇帝的聖旨,人家清朝皇帝卻不認賬,認為奇山所城建成後,也沒有碰上啥重大倭寇侵襲事件,就是個"擺設兒"。於是清康熙3年,下一道新聖旨將奇山守禦千戶所廢除,軍變民地,改稱奇山社,行政上歸福山縣管轄。

忍俊不禁“趣歷史”:康熙帝強廢朱元璋聖旨,結果慘遭“打臉”

從此,煙臺開始了一段"奇怪的歷史"——身為京津門戶,卻沒有軍隊,不設城防,堪稱"和平典範"。史料記載,廢衛所制後,原千戶、副千戶貶為庶人,官兵解甲,多從事漁農工商,逐漸把軍事建設結構改建成為民眾居住房,所城從軍事上的城堡變成了一個居民生活區,遂又有奇山所、所城裡、所城之稱。

剛過了幾年"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夢幻生活,清朝皇帝就被"打臉"了。正是這次"打臉",誕生了海防營。

忍俊不禁“趣歷史”:康熙帝強廢朱元璋聖旨,結果慘遭“打臉”

老照片:海防營營門

比打臉還丟臉的,是勾結英法聯軍

這次"打臉"的主角是捻軍!

奇山所廢除後,煙臺一度"沒有城防"。這麼大的漏洞,很快就被捻軍發現了。

捻軍是太平天國時期北方的農民起義軍,源於捻子(一稱捻黨),成員主要為農民和手工業者,早期活動於皖北淝水和渦河流域。1853年(咸豐三年),捻軍在太平天國影響下發動大規模起義。而海防營的建成,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和同治六年(1867年)捻軍兩次奔襲煙臺有著直接的關係。

1861年,依據《中英天津條約》,煙臺成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為抵抗外國列強入侵,10月7日捻軍兵臨煙臺通伸崗,刀鋒指處,所向披靡。10月8日,停泊在煙臺海面的英法軍艦開始反撲,瘋狂地向捻軍陣地開炮。由於實力相差懸殊,捻軍被迫撤離煙臺。

捻軍第二次攻煙是1867年6月12日,10萬捻軍由河南進入山東,一路勢如破竹,高歌東進膠東。當時,登萊青道已由萊州遷駐煙臺,道臺潘尉害怕捻軍再次奔襲煙臺,便集中500名清兵扼守,並在煙臺東西口(今海港路一帶)築建防禦圩子。其中,東圩子用土堆成,西圩子用石砌成,南起毓璜頂北坡,北至海邊。

清兵一方面勾結英法海軍聯合防守,一方面調參將鄧元啟率洋槍營從天津乘船趕來煙臺增援。結果,捻軍第二次奔襲煙臺同樣以失敗告終。

捻軍兩次奔襲煙臺,直接"打臉"清朝皇帝。清同治7年(1868年)調撥登州、文登馬步兵523名到煙臺設水師營,裝備洋槍洋炮。清光緒29年(1903年)改為海防營。據史料記載,海防營是一個建制齊整的守備營,擁有營房、庫房400餘間,舊址在現煙臺市區海港路和西大街交匯處。

忍俊不禁“趣歷史”:康熙帝強廢朱元璋聖旨,結果慘遭“打臉”

老照片:海防營舊址

來自清廷的困惑:18個人如何俘虜整座兵營,武器還是蘋果和笤帚疙瘩

大廈將傾,這是清末路人皆知的事。在煙臺,有18個好漢,摩拳擦掌,準備加速這一進程,他們把目標鎖定了海防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山東革命黨人積極響應。11月12日晚,號稱"十八豪傑"的欒鍾堯、李鳳梧、王耀東、宮仁山、宮錫德、宮錫恩、楊新亭、張雨臣、丁訓初、李士元、李旭堂、由芝貴、肖仕生、王錫之、孫錫純、劉德亭、曹維新、倪顯廷聚集在《渤海日報》社內,商定立即舉行武裝起義,分兵三路,攻佔海防營、道署衙門和大清銀行。

"十八豪傑"僅有步槍一支,手槍5支,他們便用布包著笤帚疙瘩假裝手槍,用布包著蘋果冒充手榴彈。攻佔海防營是起義勝利的關鍵,因力量懸殊,不能強攻,只可智取:在"革命黨大軍來啦"的吶喊聲和在鐵桶裡放爆竹的炸響聲配合下,宮錫德等豪傑直闖清朝官員董寶泰的臥室,用槍頂著董的胸膛,強令他交出兵權。

就這樣"十八豪傑"完全控制了海防營,之後由董寶泰點齊所部,鳴槍二排,列隊奔向道署衙門。欒鍾堯先到一步,守署清兵剛想反抗,只見欒鍾堯高擎手榴彈大喊:"快繳槍,否則我要扔手榴彈啦。"清兵嚇得丟魂失魄,連忙繳槍求饒,其實欒鍾堯的手榴彈就是一個布包蘋果。道臺徐世光聞變攜家眷逃到海關稅務司英國人梅爾公館尋求保護。

一夜之間,三路人馬便在道署衙門會師,煙臺起義成功,"十八豪傑"立即致電上海都督陳其美,宣佈煙臺獨立,成立山東軍政府。此役,清政府的信心深受打擊,驚魂未定之餘,就是那個長長的問號——500多人的兵營,裝備精良,為什麼會被18個草民全部繳械俘虜呢?

兩年後,北洋軍閥政府設立"煙臺鎮守史公署,鎮守史元蕃統兵一個旅,進駐海防營。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劉珍年率部進駐煙臺,接管海防營。

忍俊不禁“趣歷史”:康熙帝強廢朱元璋聖旨,結果慘遭“打臉”

老照片:海防營舊址

化干戈為玉帛,一道柵欄讓"兵營變商場"

煙臺人說"海防營"的時候,不會像北京人說"大柵欄"那樣,翹著舌頭髮兒化音。

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煙臺的"海防營"與北京前門的"大柵欄"都是當地的商業旺角。

那麼,海防營是如何從兵營重地演變成商業街區呢?

煙臺從農業起家,但畢竟沿海,隨著造船業的不斷髮展,與異域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天津條約》之後,煙臺於1861年闢為商埠,商業日趨興旺。海防營本來是海防重地,也慢慢有了商業緣,延續百年,一發不可收拾。

清末民初,一些中小工商業者就陸續向海防營西域(俗稱西圩子外)、羅鍋橋周圍、建廠設店,為商業或居民服務的手工作坊也逐漸增多。雖為兵家必爭之地,但海防營"棄武從商"的歷史宿命,似乎從一開始就安排好了。

1936年,海防營終於脫去"戎裝",街口增設柵欄,設立市場,改為煙臺特區公共商場。就是這個柵欄,讓海防營正式與商業結緣,並逐漸成為煙臺城區西部的商貿中心。

歷史記載:"三區海防營,原為駐屯軍隊之所,內有平房數百間,極為寬敞……關上當局,擬將斯地闢為商場。"據老人們介紹,從1938年起,海防營部分營房改為商鋪,商家誠心經營,生意紅火。

忍俊不禁“趣歷史”:康熙帝強廢朱元璋聖旨,結果慘遭“打臉”

煙臺街景

歲月如歌,海防營折射新中國"商業衍進史"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海防營也迎來了新生。

1955年,第三文化館及附近的關帝廟被拆除,改成交通賓館。1956年,海防營大街東部全部拆除,規劃給機床附件廠,並把交通賓館遷到路西,同時開通了南起南大街,北至西碼頭入口的南北海防營大街,沿街各種商店不斷增加,並沿西大街向西發展。同年,海防營大街改為海港路,路長795米,紅線寬22米,南起消防隊北到港站廣場。

從此,海防營大街沒了,實際的海防營也改為煙臺機床附件廠,但海防營市場卻因向西部擴展而留下來,海港路及西面的西大街周圍,全成了商賈之地。一公里的街面上有40多家商業設施、幾百攤櫃,海防營商場、交通賓館、松竹林飯店……成就了老一代商業人的許多夢想。

1984年,煙臺對外開放。

同年,從東起海港路沿西大街直到羅鍋橋,沿街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海防營市場。之後幾年,近千攤位、數千淘金者浩浩蕩蕩地經營著幾乎所有的日用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商業中心"。

盛極而衰,這似乎是一個規律。隨著時代的發展,海防營市場的弊端也日益顯現:檔次低,形象差,品種少,規模小。尤其隨著外地經營者的大批湧入,海防營市場顯得越來越小,只能無序擴張,馬路邊、街道上甚至居民樓下,就像農村的大集一樣雜亂。

1996年,海防營市場退路進廳,遷到市郵電大樓後面一處全封閉的院內。1997年,交易額大幅下降。偌大的一個市場裡,到最後只有零零星星的幾十個攤位在做最後的留守……

忍俊不禁“趣歷史”:康熙帝強廢朱元璋聖旨,結果慘遭“打臉”

煙臺街景

一個海防營市場的沒落,卻揭開了商業史上嶄新篇章。進入二十一世紀,在海防營的廢墟中間,一個更具有時代特色、擁有嶄新運營模式的新商圈拔地而起。

海防營的變遷,不正是新中國商業衍進史的一個縮影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