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獅象大戰,一舉封神江漢平原最高山

《三獅趕一象》

作者:楊林山人

書法:牛戈

圖片:牛戈

上古時代,獅象大戰,一舉封神江漢平原最高山

楊林山

位於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

古名“楊林磯”、“隱磯”、“楊岐山”、“楊林浦”等

位於縣城東南六十餘公里

毗鄰長江

海拔七十七點七七米

是江南丘陵的餘脈

也是江漢平原海拔最高的山

由於地殼運動

發生了斷裂和錯動

在長江南移過程中

河床沿斷裂層發育成長

遺留在江北

與湖南臨湘馬鞍山隔江對望

上古時代,獅象大戰,一舉封神江漢平原最高山

監利縣楊林山流傳著一首童謠:“三獅趕一象,趕到華容吃早飯。”這裡麵包涵了一個四山形成的神話故事。

故事是說,一日,普賢真人騎象離開五臺山到峨嵋山與文殊菩薩對坐講經甚晚,抵足而寐。疏於防範,神象乘隙,偷下凡塵,於翼軫分野,危害百姓。當地城隍即稟玉帝,玉帝遂命龍虎山張天師予以懲誡。天師接旨,不敢懈怠,旋抽鎮宮之寶“趕山鞭”,率眾徒聚於“上清正一宮”前,發佈號令,欲驅宮前十二龍之三獅逐趕神象並齧之。

上古時代,獅象大戰,一舉封神江漢平原最高山

觀音大士本要攜善財僮兒赴文殊普賢二姊峨嵋之約,因龍王三太子事稍延遲。這時過龍虎山適逢張天師師徒行色匆匆,便借問其故。天師以告,大士聞二姐坐騎觸犯天規,有性命之憂,不免生護短之意,沉思瞬間道:“天師可否與小神賭麼?”天師笑道:“賭從何來?”大士道:“我賭你獅子趕不到華容追不到象。”天師笑道:“何為賭資?”大士道:“我未言中算我輸,我們趕到華容吃早飯,該我結賬,行麼?”

天師一聲“遵命”,即祭“趕山鞭”。要知這“趕山鞭”乃禹王治水時遺下的聖物,後供奉於“上清宮”,其神力震宇。你看神鞭揮處,玉宇失顏,宮前三座獅山即化為三頭雄獅,張開血盆大口,騰上半空,向神象猛撲而去。神象驟驚,即縱雲向西逃竄。剎時風吼雲湧,電閃雷鳴,未至一時三刻,已追至大江邊上。眼見獅齧象尾,觀音大士早隱雲端而至。急效三聲雞鳴,一時風雲頓收,星月乍現。神象驚悚,真魄出竅,急飛峨嵋,皮囊失控,陡墜華容,化作象山;三頭巨獅,剛跨大江,轟然跌落北岸,齊齊化作並列的白螺獅子山,楊林獅子山,螺洲獅子山。

原來 大士早已算定:趕山神鞭咒語已定,“顯於坤,隱於乾。”只可用於夜間,不可現於黎明,以免驚擾百姓,騷亂社稷。故雞一鳴,法力頓失。早餐該天師買單不說,還捱了玉帝一番訓斥,直是有苦難言,打掉門牙和血吞。而龍虎山上“上清宮”前原本十二龍脈,因去了三獅,僅剩九龍了,故民謠只好說:“十二龍集上清宮,天師神通去三雄。”遭後人鄙薄。

上古時代,獅象大戰,一舉封神江漢平原最高山

神話傳說,只能傳說而已,實不足為憑。

君不見川江陡瀉而至枝城,雖由高山注入平原,其勢仍然不減,左衝右突,蜿蜒曲折,“九曲迴腸”,號為荊江。它一個勁地奔騰東下,直撞湘北門戶城陵磯。在三江口,攜洞庭水,更增氣勢,浩蕩恣肆,折向東北。在不足六十里江段,等距離連闖三關,橫截三脈:一為道仁磯,白螺磯一脈,二為寡婦磯楊林磯一脈,三為儒磯螺磯一脈。然後大江破赤壁下武漢而去。

正因這大自然的偉力,截斷了三座獅子山與其母山——湘鄂贛邊境的幕阜山(天嶽山)脈的外在聯繫,將白螺獅子山、楊林獅子山、螺浦獅子山丟在了洞庭湖之北、洪湖之南的長江北岸。

滾滾天塹無情,綿綿思念不息,何日是歸程?但恨文殊一覺,天師兩鞭,觀音三聲雞鳴!

上古時代,獅象大戰,一舉封神江漢平原最高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