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前言

秦朝末年,在完成推翻暴秦的勝利者角逐過程中,"力能扛鼎,武力過人"的西楚霸王項羽在後期和劉邦對峙的過程中失敗,落得了自刎烏江的悲劇。最終,項羽還是沒能夠成就自己的帝王霸業,在司馬遷的筆下,則注重描寫了他悲劇英雄

色彩的一面。

在旁人看來,他出身貴族,要比亭長出身的劉邦要好一點,實際上,劉邦的出身不好,年紀輕輕遊手好閒,也不喜歡勞動,經常被自己的父親訓斥,而周圍的人也覺得劉邦正當壯年也不幹活兒貼補家用,還問自己的父親誰創下的基業大?這不是禿子腦袋上的蝨子——明擺的嘛!

項羽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高祖劉邦

這樣的人怎麼跟開國皇帝都聯繫不到一起?難道真的就像玄學說的那樣劉邦是"天命所歸"嗎?

實際上並不是的,這僅僅是劉邦對自己的“自我神話”罷了,項羽和劉邦他們兩個相差最大的地方恰恰不是出身,而是個人的性格!但是,項羽的失敗是內外因共同作用下促成項羽由強到弱兵敗身死的結果,項羽的性格方面是有缺陷,但是其他方面也同樣致命!此時,就單從項羽的性格特點一個層面來分析他為什麼會失敗吧。

流亡的貴族,破碎的性格

  • 任人唯親

項羽的本家原是楚國的貴族,由於秦統一六國後這些貴族們便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和清算,他從小飽受國破家亡的悲慘苦楚,他是跟著自己的叔父去別的地方避難,在流亡過程中加深了對暴秦的憎恨,也養成了對族中親人的依賴,他性格中根深蒂固的宗族親情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滋生、培養出來的。

《漢書·陳平傳》:"項王不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項羽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布衣項羽劇照

從部下對他的評價中可見由於他任人唯親的這個觀念非常的濃厚,他賬下的人才大致就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就是項羽宗親或者是舊友,跟項羽關係十分親近的就能在帳下擔當一些要職,另一類就是跟項羽非親非故,純粹的外人,即便是非常的有才能,也不能很好地得到重用。

所以說他最後落的眾叛親離,只有就宗親陪在身邊的下場也是可以預見的,因為他不能在親族和外來人才之間做一個很好的平衡。

  • 不辨忠奸

因為項羽過分的依賴宗親,導致他有了一個新的弊端,那就是不辨忠奸,也不能很好的採納和其他"外"人的意見,長此以往,原本很多衝著項羽去的人才又轉眼棄他而去,投奔劉邦的麾下

陳平也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在平叛司馬仰的時候,就被項羽無端的猜忌,陳平深知道項羽的性格弱點,知道再待下去,遲早會被疑心重的項羽殺掉,於是跟了劉邦,

因為他十分了解項羽,知道他多疑,忠奸不分,所以用了一招離間計直接命中項羽的弱點,離間了他和將軍鍾離昧的關係。

項羽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楚霸王項羽

但是項羽親近的那些親族們,也並不是一塊鐵板完全的倒向項羽,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成了內奸,多次暗助劉邦,在鴻門宴中,項伯這麼明目張膽的在項羽眼前保護自己的敵人,還助他離開,項羽竟然對他一點想法都沒有!作為統帥,實在是不怎麼心明眼亮。

《史記·項羽本紀》: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不能知人何談善用人?多疑的性格迫使很多忠誠良將反戈相向,成為反擊自己的中堅力量,而留在身邊的人或者不受重用,或者不堪大人,亦或成為內奸,根本沒有給自己的霸業提供良好的支撐,嚴重拖垮了項羽集團的綜合實力。

而劉邦則反其道而行之,他招攬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從項羽那邊叛逃過去的,或者是通過離間計挖過來的,朋友多多,敵人少少,尤其是聰明的敵人。

  • 生性暴烈

並且在楚漢戰爭初期的時候,齊國的人民是非常看好項羽的,但是齊國的田榮是倒向劉邦的,之後齊國人民幫助項羽殺死了田榮,而項羽卻在懲罰田榮的同時連帶著懲罰了齊國的人民,這一下操作就讓齊國的人民感到十分的受傷,對項羽也大失所望,本來是收攬人心的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就這樣白白的葬送。

而劉邦跟他不同,劉邦出身布衣,能體會到底層人民的疾苦,劉邦起義就深深的依附人民的力量,仁愛之名遠揚。

自小習武,過於崇尚武力

因為他童年的時期,他的祖父嚴厲而強悍,給他佈置了極為嚴格的軍事訓練,使他吃粗糧,蓋著不保暖的被子,磨練他堅韌不拔的大將風格,這樣反而培養的他更加孤傲、殘暴,即便教他能夠自身養性的劍術,他也根本不屑,因為他覺得劍術即便學得再好,也不能敵過萬人,而他要做的就是萬人敵!這樣兇殘暴烈的性格,為以後的失敗埋下了根基。

項羽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項羽舉鼎劇照

項羽在自小習武的同時,他的叔父項梁也會讓他學習書法和兵法,他一樣都沒能堅持下去,以至於在之後的楚漢戰爭中只求蠻力鬥勇,而不求腦力鬥智,也正是由於他過於相信自己的武力,從而輕視了敵人的能力,沒有正確的判斷敵人的實力,從劉邦的下屬告密,劉邦先進入咸陽是想稱王這件事就可以看出項羽本來就沒有把劉邦放在眼裡,只是被人挑唆大怒之下才下定決心要除掉劉邦!

這種小看敵人狂妄又自大的性格,使得他在交戰的關鍵時期一次次放走敵人,錯失良機,即便是身邊的名士們一個個替他而去投奔劉邦,他也沒有絲毫感受到危機。

《項羽本紀》: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過於幼稚,缺乏政治素養

  • 缺失大局觀

在楚漢爭霸的戰鬥中,項羽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的,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事天才,但是在政治鬥爭中是他短板,他顯得相當的幼稚。關中四塞之地向來是兵家必爭,經濟發達,並且函谷關等四個天然關口屏障,坐鎮此地,地形上易守難攻,可以說是天選之地了。但是,項羽不按套路出牌,偏偏放棄了這個地方,轉而回到了彭城這個易攻難守的地方,完全不為自己的後路考慮。

  • 極易情緒化,缺乏理性

曹無傷告訴向他告密說劉邦野心大得很,早就想要在關中稱王了,他聽了之後絲毫就沒有懷疑思量這個信息的來源是誰,究竟是真是假,沒有搞清楚就決定要滅掉劉邦,然後在劉邦給他說了一些漂亮話,讚美他的功績之後,他心中很是受用,就轉而放棄了除掉劉邦的計劃,面對外界信息,他根本不辨真偽,容易偏聽偏信,而且還在言語中出賣了向他告密的曹無傷,這就無形中給了其他人一個信號:想向項羽告密提供情報的人不會善終!

這個非常危險的信號,但是當時的他依舊沒有發現。

並且在楚漢戰爭的尾聲時,項羽被困,形勢已經極其危急,四面楚歌響起,一個軍事天才不是想著如何脫困,怎樣重振旗鼓提高戰士的禦敵決心,怎樣分析形勢利弊從這裡突圍出去,以圖東山再起,而是輕易的相信漢軍將土地已經拿下楚地,於是就摟著虞姬喝著酒唱著悲歌,這完全不像是一個歷經70餘仗的軍事統帥能夠做出的事情,實在太不應該了。

項羽如何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楚漢傳奇》項羽虞姬劇照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項羽身為楚國的貴族,貴族禮儀十分到位,風度翩翩的,劉邦本人非常喜歡"箕踞而坐",就是兩腿岔開對人的坐姿,對於古人來說是一個不文雅又極為不尊重的姿勢,據史書記載,英布本來是項羽的名將,被勸歸順了劉邦之後,劉邦正是這個坐姿,英布看到後覺得受到了極為大的羞辱,當下十分後悔來投奔劉邦,甚至羞愧到想要自殺,由此看來,劉邦也是有著讓人極為受不了的缺點,項羽也有著讓人喜歡的優點,這是後話了。

《史記·七十列傳31·黥布列傳》: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見,布大怒,悔來,欲自殺。

評價

縱觀古代歷史,任何一位成功的帝王,在有勇有謀的同時,往往還少不了麾下賢臣們的輔佐、鞭策,作為統治者如果心胸足夠狹窄、阻塞言路,再加上任人唯親,不辨忠奸的話,即使有再厚的家底都不夠敗得

,那可真是叫天不應叫地無門,必敗!

項羽可能因為自身經歷的原因,氣量上有些狹小,遇事暴躁,還非常容易情緒化,這樣就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從而貽誤戰機,戰機有著時效性,時不可失時不我待,一旦失去,就會發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想要補救幾乎不可能(或者代價異常巨大)這是非常要命的。

他的性格導致了他的失敗,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性,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他的這種性格既讓他當上了西楚霸王,又把他逼上了絕路,如果他能多一份冷靜自恃、豁達大度,少一分殘酷暴烈、自私狹隘,或許,就不會導致英雄末路。他既有英勇無雙和蓋世之才,又因為過分魯莽,不善用人招致失敗,這是性格的使然,同樣也是發展的必然結果。

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借劉邦之口所說的那樣:二人成敗原因,皆在於性格特點和用人上的不同!性格不同所做的事情導致的結果不同,也為他們日後所走的路、不同的命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陳平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