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前言

秦朝末年,在完成推翻暴秦的胜利者角逐过程中,"力能扛鼎,武力过人"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后期和刘邦对峙的过程中失败,落得了自刎乌江的悲剧。最终,项羽还是没能够成就自己的帝王霸业,在司马迁的笔下,则注重描写了他悲剧英雄

色彩的一面。

在旁人看来,他出身贵族,要比亭长出身的刘邦要好一点,实际上,刘邦的出身不好,年纪轻轻游手好闲,也不喜欢劳动,经常被自己的父亲训斥,而周围的人也觉得刘邦正当壮年也不干活儿贴补家用,还问自己的父亲谁创下的基业大?这不是秃子脑袋上的虱子——明摆的嘛!

项羽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高祖刘邦

这样的人怎么跟开国皇帝都联系不到一起?难道真的就像玄学说的那样刘邦是"天命所归"吗?

实际上并不是的,这仅仅是刘邦对自己的“自我神话”罢了,项羽和刘邦他们两个相差最大的地方恰恰不是出身,而是个人的性格!但是,项羽的失败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促成项羽由强到弱兵败身死的结果,项羽的性格方面是有缺陷,但是其他方面也同样致命!此时,就单从项羽的性格特点一个层面来分析他为什么会失败吧。

流亡的贵族,破碎的性格

  • 任人唯亲

项羽的本家原是楚国的贵族,由于秦统一六国后这些贵族们便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清算,他从小饱受国破家亡的悲惨苦楚,他是跟着自己的叔父去别的地方避难,在流亡过程中加深了对暴秦的憎恨,也养成了对族中亲人的依赖,他性格中根深蒂固的宗族亲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滋生、培养出来的。

《汉书·陈平传》:"项王不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项羽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布衣项羽剧照

从部下对他的评价中可见由于他任人唯亲的这个观念非常的浓厚,他账下的人才大致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就是项羽宗亲或者是旧友,跟项羽关系十分亲近的就能在帐下担当一些要职,另一类就是跟项羽非亲非故,纯粹的外人,即便是非常的有才能,也不能很好地得到重用。

所以说他最后落的众叛亲离,只有就宗亲陪在身边的下场也是可以预见的,因为他不能在亲族和外来人才之间做一个很好的平衡。

  • 不辨忠奸

因为项羽过分的依赖宗亲,导致他有了一个新的弊端,那就是不辨忠奸,也不能很好的采纳和其他"外"人的意见,长此以往,原本很多冲着项羽去的人才又转眼弃他而去,投奔刘邦的麾下

陈平也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人,在平叛司马仰的时候,就被项羽无端的猜忌,陈平深知道项羽的性格弱点,知道再待下去,迟早会被疑心重的项羽杀掉,于是跟了刘邦,

因为他十分了解项羽,知道他多疑,忠奸不分,所以用了一招离间计直接命中项羽的弱点,离间了他和将军钟离昧的关系。

项羽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楚霸王项羽

但是项羽亲近的那些亲族们,也并不是一块铁板完全的倒向项羽,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成了内奸,多次暗助刘邦,在鸿门宴中,项伯这么明目张胆的在项羽眼前保护自己的敌人,还助他离开,项羽竟然对他一点想法都没有!作为统帅,实在是不怎么心明眼亮。

《史记·项羽本纪》: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不能知人何谈善用人?多疑的性格迫使很多忠诚良将反戈相向,成为反击自己的中坚力量,而留在身边的人或者不受重用,或者不堪大人,亦或成为内奸,根本没有给自己的霸业提供良好的支撑,严重拖垮了项羽集团的综合实力。

而刘邦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招揽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从项羽那边叛逃过去的,或者是通过离间计挖过来的,朋友多多,敌人少少,尤其是聪明的敌人。

  • 生性暴烈

并且在楚汉战争初期的时候,齐国的人民是非常看好项羽的,但是齐国的田荣是倒向刘邦的,之后齐国人民帮助项羽杀死了田荣,而项羽却在惩罚田荣的同时连带着惩罚了齐国的人民,这一下操作就让齐国的人民感到十分的受伤,对项羽也大失所望,本来是收揽人心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就这样白白的葬送。

而刘邦跟他不同,刘邦出身布衣,能体会到底层人民的疾苦,刘邦起义就深深的依附人民的力量,仁爱之名远扬。

自小习武,过于崇尚武力

因为他童年的时期,他的祖父严厉而强悍,给他布置了极为严格的军事训练,使他吃粗粮,盖着不保暖的被子,磨练他坚韧不拔的大将风格,这样反而培养的他更加孤傲、残暴,即便教他能够自身养性的剑术,他也根本不屑,因为他觉得剑术即便学得再好,也不能敌过万人,而他要做的就是万人敌!这样凶残暴烈的性格,为以后的失败埋下了根基。

项羽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项羽举鼎剧照

项羽在自小习武的同时,他的叔父项梁也会让他学习书法和兵法,他一样都没能坚持下去,以至于在之后的楚汉战争中只求蛮力斗勇,而不求脑力斗智,也正是由于他过于相信自己的武力,从而轻视了敌人的能力,没有正确的判断敌人的实力,从刘邦的下属告密,刘邦先进入咸阳是想称王这件事就可以看出项羽本来就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只是被人挑唆大怒之下才下定决心要除掉刘邦!

这种小看敌人狂妄又自大的性格,使得他在交战的关键时期一次次放走敌人,错失良机,即便是身边的名士们一个个替他而去投奔刘邦,他也没有丝毫感受到危机。

《项羽本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过于幼稚,缺乏政治素养

  • 缺失大局观

在楚汉争霸的战斗中,项羽可以说是所向披靡的,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天才,但是在政治斗争中是他短板,他显得相当的幼稚。关中四塞之地向来是兵家必争,经济发达,并且函谷关等四个天然关口屏障,坐镇此地,地形上易守难攻,可以说是天选之地了。但是,项羽不按套路出牌,偏偏放弃了这个地方,转而回到了彭城这个易攻难守的地方,完全不为自己的后路考虑。

  • 极易情绪化,缺乏理性

曹无伤告诉向他告密说刘邦野心大得很,早就想要在关中称王了,他听了之后丝毫就没有怀疑思量这个信息的来源是谁,究竟是真是假,没有搞清楚就决定要灭掉刘邦,然后在刘邦给他说了一些漂亮话,赞美他的功绩之后,他心中很是受用,就转而放弃了除掉刘邦的计划,面对外界信息,他根本不辨真伪,容易偏听偏信,而且还在言语中出卖了向他告密的曹无伤,这就无形中给了其他人一个信号:想向项羽告密提供情报的人不会善终!

这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但是当时的他依旧没有发现。

并且在楚汉战争的尾声时,项羽被困,形势已经极其危急,四面楚歌响起,一个军事天才不是想着如何脱困,怎样重振旗鼓提高战士的御敌决心,怎样分析形势利弊从这里突围出去,以图东山再起,而是轻易的相信汉军将土地已经拿下楚地,于是就搂着虞姬喝着酒唱着悲歌,这完全不像是一个历经70余仗的军事统帅能够做出的事情,实在太不应该了。

项羽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楚汉传奇》项羽虞姬剧照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项羽身为楚国的贵族,贵族礼仪十分到位,风度翩翩的,刘邦本人非常喜欢"箕踞而坐",就是两腿岔开对人的坐姿,对于古人来说是一个不文雅又极为不尊重的姿势,据史书记载,英布本来是项羽的名将,被劝归顺了刘邦之后,刘邦正是这个坐姿,英布看到后觉得受到了极为大的羞辱,当下十分后悔来投奔刘邦,甚至羞愧到想要自杀,由此看来,刘邦也是有着让人极为受不了的缺点,项羽也有着让人喜欢的优点,这是后话了。

《史记·七十列传31·黥布列传》: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

评价

纵观古代历史,任何一位成功的帝王,在有勇有谋的同时,往往还少不了麾下贤臣们的辅佐、鞭策,作为统治者如果心胸足够狭窄、阻塞言路,再加上任人唯亲,不辨忠奸的话,即使有再厚的家底都不够败得

,那可真是叫天不应叫地无门,必败!

项羽可能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气量上有些狭小,遇事暴躁,还非常容易情绪化,这样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贻误战机,战机有着时效性,时不可失时不我待,一旦失去,就会发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想要补救几乎不可能(或者代价异常巨大)这是非常要命的。

他的性格导致了他的失败,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性,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他的这种性格既让他当上了西楚霸王,又把他逼上了绝路,如果他能多一份冷静自恃、豁达大度,少一分残酷暴烈、自私狭隘,或许,就不会导致英雄末路。他既有英勇无双和盖世之才,又因为过分鲁莽,不善用人招致失败,这是性格的使然,同样也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刘邦之口所说的那样:二人成败原因,皆在于性格特点和用人上的不同!性格不同所做的事情导致的结果不同,也为他们日后所走的路、不同的命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陈平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