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李東輝、吳迎秋、水皮——如何評價吉利的全球化思維?

對話李東輝、吳迎秋、水皮——如何評價吉利的全球化思維?


嘉賓 | 李東輝 吳迎秋 水皮
整理 | 王鑫 張坤


對話李東輝、吳迎秋、水皮——如何評價吉利的全球化思維?


全文10,348字|建議閱讀時間16分鐘

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


3月30日,吉利汽車發佈2019年財報,各種解讀不少,但是外界更希望對吉利這家企業有一個更全面的分析,特別是應該將它放在吉利全球化發展背景下解讀這份財報可能更有意思。

4月7日,寰球汽車集團董事長兼CEO、資深汽車產業評論員吳迎秋,華夏時報總編輯、著名財經評論家水皮共同對話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裁兼CFO李東輝,圍繞吉利2019年財報進行了深入解析和探討。

過去一年中,中國汽車產業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這其中既包括中美貿易摩擦、全球匯率等宏觀經濟變化,也有國五轉國六、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等政策調整。尤其是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黑天鵝”影響,更讓全球汽車產業措手不及。在這些背景下,如何看待吉利2019年的業績表現?如何評價吉利與沃爾沃十年的發展?面對疫情帶來的市場變化,包括吉利在內的中國汽車產業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新四化”為中國汽車下一步全球化發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長達兩小時的交流中,三位產業、資本、企業代表一致認為,全球化是汽車產業必須堅持的發展方向,包括吉利在內的中國汽車企業應該看到全球化的新變化、新挑戰和新機遇。


左右滑動查看李東輝、水皮、吳迎秋精彩觀點

對話李東輝、吳迎秋、水皮——如何評價吉利的全球化思維?

對話李東輝、吳迎秋、水皮——如何評價吉利的全球化思維?

對話李東輝、吳迎秋、水皮——如何評價吉利的全球化思維?

對話李東輝、吳迎秋、水皮——如何評價吉利的全球化思維?

未來考核中國車企的指標是市場佔有率


Q

3月30日,吉利汽車對外發布2019年財報,東輝總如何看待2019年吉利業績?


李東輝:首先要澄清一下,3月30日發佈的業績報告是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車年報,並不是整個吉利控股集團的業績,包括沃爾沃汽車在內很多業績並不涉及在內。

如果從吉利控股集團層面看待2019年業績,吉利汽車銷量完成136萬輛,沃爾沃汽車完成超過70萬輛。如果按照銷售額核算,吉利汽車與佔股50%的領克合併報表後大概是1150億元人民幣銷售額,沃爾沃汽車大概是2000億元銷售額,吉利控股集團以這兩個公司為主體,還有吉利商用車、倫敦出租車、寶騰、路特斯等業務。吉利控股集團預計2019年收入在2018年的銷售收入3285億的基礎上略有增長。

聚焦到吉利汽車,在2019年整個吉利汽車全體員工的努力下,克服了非常多的挑戰,無論是國五轉國六,還是新能源補貼退坡,吉利汽車在2019年依然取得了可喜、滿意的成績單。

2019年,吉利汽車稅後淨利潤達到了82.6億元人民幣,雖然同比下降了35%,但是82.6億的稅收淨利潤還是非常可觀的。現金流方面,吉利汽車2019年底現金餘額達到了193億元人民幣,相比2018年增長35億元人民幣。另外我想強調一下,這兩個數據結合來看,可以說明吉利汽車的82億元淨利潤非常健康,才能有超過193億的現金餘額規模。在資本市場層面,2019年吉利汽車股東分紅派息率從2018年22%增長到了25%,這一分紅派息的比率達到了西方成熟資本實體的比率,遠超銀行存款和香港商業定期存款準備金率。

2019年,中國汽車市場銷售整體下滑8%-10%,但是吉利汽車終端銷售上漲了1%,市場佔有率從6.2%上升到了6.5%。2019年終端銷售量突破了138萬臺。2019年吉利汽車開票銷售的汽車是136萬輛,這兩個數據說明吉利汽車從年初開始就有意識地壓縮經銷商庫存,所以說吉利經銷商庫存處於非常健康的水平,全年各月平均庫存數低於30天。

對於吉利汽車2019年業績我總結幾點:1.在內外環境變化下,吉利汽車2019年終端銷售達到138萬臺、逆勢上漲1%十分難得;2.吉利汽車82億元的淨利潤表明,吉利汽車運營非常健康;3.吉利汽車年底現金餘額達到了193億元人民幣,較2018年現金餘額增長了35億人民幣;4.對股東的分紅派息率從2018年22%增長到了2019年25%,遠超銀行存款或者是說香港商業定期存款準備金率。

可以說,2019年吉利汽車無論是按照市場佔有率(終端市場佔有率)還是超190億現金餘額以及每股分紅派息金額,都為股東創造了豐厚的回報。吉利汽車2019年的財務表現是穩健的,也是讓股東滿意的。


Q

吳老師如何評價包括吉利汽車在內中國汽車上市公司2019年業績表現?


吳迎秋:

首先我要糾正一個說法,現在一些輿論說2019年中國上市汽車公司財報業績是不正常水平。我不太同意用“不正常水平”來判斷吉利在內一些中國車企的財報。相反,我認為2019年大多數企業表現都是正常的。不少人說吉利2019年財報穩健,這也屬於正常範疇。在一個市場經濟社會環境下,企業的發展有波動很正常,只要不出現異常都可以叫正常。

評價車企每年業績的好壞,主要還是從兩個方面去看: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因肯定是產品、銷量、現金流以及各個反映企業健康運行的指標;外因是企業當年面對的市場、經濟、政策環境。如果內因和外因都利於企業,那應該是企業的發展大年;內因好,外因不好,是企業發展的小年;但是企業如果內因做不好,再好的外因也換不來好的發展,這樣的企業運行才叫異常。

2019年對於汽車企業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年份。過去一年中,汽車產業經歷了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購置稅補貼取消、國五轉國六提前、中美貿易摩擦、匯率波動等不利因素。

但吉利在2019年內因做得還是比較好的,無論產品、服務還是體系各方面都有很大進步。剛才東輝總介紹了吉利2019年的銷量、利潤與現金等,從數字看做得都很好。另外,宏觀市場銷量下滑8%-10%,吉利卻增長1%這個指標也很有說服力;在這樣的外部環境下,吉利還是保持了80多億元的利潤,這在中國汽車企業中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成績;尤其是現金流,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太重要了。再看過去一年吉利上市的產品,每一款產品都在市場站穩了腳跟,特別是過去貢獻較大的一些老車型,正在逐漸被新一代產品替代,這證明吉利產品的後勁很足。這是處在小年的吉利,為何能在行業大勢中異軍突起的重要原因。特別要指出的是,吉利這些成績是在中國車市連降後的背景下完成的,這種對比十分明顯。

看車企財報是否健康有很多指標,要將政策變化、市場環境、宏觀經濟等放在一起去評價。我認為,吉利汽車2019年交出這份答卷應該是相當不錯的,是健康的。


Q

水總,剛才東輝總介紹了吉利汽車淨利潤80多億元,現金餘額190多億元,吉利這些指標在整個工業製造領域處於什麼水平?


水皮:我認為吉利汽車2019年財報很漂亮。評價一個公司的財報不光要和這家企業自身比,還要和行業橫向比。我同意吳老師的觀點,2019年整個上市車企年報是正常的,因為這些財報數據展現了整個外部大環境的變化。中國汽車市場現在已經由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競爭,這是最主要的一個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汽車製造商出現虧損或者是業績下滑都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不好的外部環境下,吉利2019年還能做逆勢上漲,這就很不容易。

對於吉利財報大家應該特別關注兩點:一個是市場份額(市佔率)擴大,這意味著別人的市場份額被吉利汽車搶過來了;另外一個是縱向對比發現吉利汽車現金流規模在穩步增加,這是非常積極的指標。這說明,資本市場看得見吉利汽車的未來有增長空間,這要比單純一年掙多少錢、多少利潤更重要。對一個企業來講,自身發展空間有多大,比過去一年獲取多少業績更另人鼓舞。吉利最大的優勢就是讓人看到這家公司有未來。一家企業如果讓人看不到未來、一眼就知道未來十年是什麼模樣,這才是叫人絕望的事情。


李東輝:我想補充一個數據,就是吉利2019年的單車平均銷售價格。大家都知道,中國汽車市場如果回顧過去五年乃至十年,單車銷量價格在不斷地下移,但是吉利單車平均批發價格一直保持上升態勢。2019年吉利汽車單車平均銷售價格上升約1%。

吉利單車平均售價能夠大幅度地逆勢上漲,充分說明吉利發展定位的準確。吉利不打價格戰,不去犧牲長遠發展的利益,而是靠產品質量、技術、配置、品牌為消費者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和產品,以此達到銷量的增長、市場佔有率的提升。


吳迎秋:我嘗試總結一下:第一、我認為吉利這份年報既體現了數量的變化也體現了質量的提升;吉利單車價格上升這個現象不可小視。它不僅體現了吉利自身的進步,更折射了中國品牌汽車過去幾十年一直或缺的品牌提升問題開始得以解決。

第二、中國品牌汽車的溢價能力不足,一直是中國自主品牌發展的一個痛,能做到品牌向上的不多。看上去是個產品問題,核心還是體系問題。讓消費者信賴並擁有汽車產品是不容易的。實事求是說,過去中國品牌汽車主要還是靠性價比取勝。吉利的單車價格上升說明了他已經開始擺脫低層次簡單競爭的尷尬,是一家企業健康發展的體現。從中國自主品牌的大局來看,大部分企業還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吉利單車售價的提升從一個側面印證,吉利是中國品牌汽車企業領跑者和領先者。


第三、一家企業單車價格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至少4-5年時間的積累,它是用產品生命週期來衡量的!從這一點看,單車售價提升反映了過去4-5年吉利每年不斷向前發展的成果,反映了吉利整個企業經營鏈條的質量。

怎麼判斷一個汽車企業發展的好壞?要想走得快靠價格,要想走得穩要靠產品,要想真正走得遠要靠品牌。從這個角度來看,吉利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對話李東輝、吳迎秋、水皮——如何評價吉利的全球化思維?

吉利和沃爾沃汽車進入戰略層面協同發展


Q

東輝總,今年是吉利併購沃爾沃十年,作為吉利和沃爾沃發展的參與者,如何評價過去十年兩家企業的發展?


李東輝:在過去長達十年的發展中,無論是吉利汽車還是沃爾沃汽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過去十年,沃爾沃汽車從原來的33萬輛年產銷規模增長到2019年的超過70萬輛。如果按照過去9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看,沃爾沃汽車銷量增長在全球車企中名列前茅。目前,沃爾沃汽車已經徹底扭虧為盈,從吉利收購初期一年虧損十幾億歐元到2019年盈利十幾億歐元以上。社會責任方面,沃爾沃汽車為瑞典以及當地社區創造了諸多的就業崗位,在吉利併購初期,沃爾沃汽車只有2萬名員工,現在全球擁有4萬名員工。產品上,沃爾沃汽車推出了一系列基於SPA平臺的XC90、XC60以及與吉利協同開發的CMA架構的XC40,這些車型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市場反響。

十年來,不僅沃爾沃汽車取得了成功,吉利汽車也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沃爾沃汽車的局勢扭轉不是說吉利持續輸血,自己變得越來越不行了。大家通常看到被併購的對象成功了,收購方業績卻持續下滑,這並不意味著整合的成功。從整合成功的角度必須要強調一下,吉利所取得巨大的進步。

2010年,吉利是40萬輛的產銷體量,2018年已經達到了150萬輛以上的產銷規模;吉利2010年淨利潤在20億人民幣左右,2018年已經達到120多億;此外,吉利整個平均產品價格定位、品牌形象各方面也都大幅度地提升。不論從沃爾沃汽車還是吉利汽車的角度,這場併購都是成功的。


Q

在十年發展過程中,吉利與沃爾沃有哪些協同合作?


李東輝:作為沃爾沃汽車董事會成員,談一談十年來我對雙方協同發展的認識。沃爾沃汽車董事會平均每年見面會議有5-6次,另外平均每月至少有一次電話會議。十年來我親歷了沃爾沃汽車差不多上百次董事會,也瞭解吉利與沃爾沃汽車的協同發展歷程。我把雙方協同發展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財務協同;第二階段是技術協同;第三階段是全面戰略協同。

從吉利併購沃爾沃汽車一開始,李書福董事長提出“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吉利與沃爾沃是兄弟關係”,這一方面充分表明吉利對沃爾沃汽車的尊重,另外一方面也確定了兩個品牌獨立運營的戰略。在此基礎上,李書福董事長鼓勵雙方加強協同發展能力,但是協同要建立在沃爾沃汽車董事會與工會達成共識的前提下,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2011年,雙方開始加強財務協同。

儘管是兄弟,但在財務上沃爾沃汽車100%併入到吉利控股集團的財務報表。當時沃爾沃汽車的規模比吉利要大得多,如果說現在沃爾沃汽車銷售額比吉利大50%-60%,當時沃爾沃汽車比吉利要大3-4倍。我當時形容,如果沃爾沃汽車財務“打噴嚏”,吉利就會“重感冒”。

2011年,有媒體質疑吉利併購沃爾沃汽車之後負債率過高。我當時接受採訪時講了兩個觀點:第一點,吉利控股集團並表後資產規模也達到了近千億元,所以不光是700多億的負債,還要看到吉利的資產規模;另外一點需要指出的是,包括寶馬、奔馳、大眾等跨國車企的負債率都在70%以上甚至將近80%,吉利當時74%的資產負債率是正常的表現。在併購之後,吉利控股集團進入世界500強,應該用世界500強的平均財務指標來評價吉利。

儘管外界的判斷有些片面,但我們還是要正視整合之後帶來的企業財務挑戰,尤其沃爾沃汽車當時面臨SPA平臺的開發以及在中國合資建廠的資金缺口。所以,在李書福董事長的支持下,吉利主動和沃爾沃汽車對接,開始財務協同。

雙方財務協同一個關鍵的里程碑是,在吉利控股集團支持下,沃爾沃汽車獲得了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支持,無論從融資額度還是融資長達7年的期限,對沃爾沃汽車產品研發和佈局投入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通過這次協作,使沃爾沃和吉利都認識到了協同的意義。


Q

財務協同應該說是雙方共同的選擇,那麼在技術協同或者戰略協同上雙方有沒有遇到困難?


李東輝:

困難沒有,小的故事倒是有一些。2012年開始,李書福董事長開始通過沃爾沃董事會敦促吉利與沃爾沃汽車展開技術上的協同。

在併購初期,李書福董事長組成了獨立董事佔三分之二的沃爾沃汽車董事會。很多歐美上市公司,包括中國、香港這些上市公司,只要求獨立董事是要三分之一。當時的沃爾沃汽車是一個非上市公司,在李書福董事長的安排下,併購沃爾沃初期董事會獨立董事就佔到了三分之二以上,給沃爾沃充分的授權,目的就是讓沃爾沃汽車充分自主經營,這也是李書福董事長“放虎歸山”的戰略核心組成部分。

不過,在吉利沃爾沃汽車技術協同初期,這三分之二獨立董事並不信服吉利擁有和沃爾沃汽車技術協同的實力。為了說服這些獨立董事支持吉利沃爾沃汽車的技術協同,吉利將他們請到杭州參觀,並展示了吉利當時全新的帝豪EC7車型。當時,全球包括博世、西門子、法里奧、大陸等20家最大的汽車供應商中有16家是帝豪EC7的供應商。這讓沃爾沃汽車獨立董事們十分吃驚,也徹底改變了他們過去“吉利供應商是李書福街坊鄰居”的刻板印象,認識到沃爾沃汽車和吉利確實有技術協同的空間,並同意吉利和沃爾沃汽車在歐洲成立技術研發中心開發平臺。

在戰略協同上雙方有一個標誌性事件,2017年吉利與沃爾沃聯合成立領克合資公司。眾所周知,CMA架構是由吉利與沃爾沃聯合開發的。在CMA架構基礎上,吉利生產吉利的車,沃爾沃生產沃爾沃的車,在不斷深化技術協同的基礎上,如果說前兩次協同是以吉利為主的話,第三次合作成立領克合資公司實際上是沃爾沃汽車主動提出的,這體現了沃爾沃對領克產品和品牌的信心。如果說概括一下吉利和沃爾沃汽車的協同,就是通過財務協同、技術協同和戰略協同形成了雙方今天的成績。


Q

水總和吳老師,剛才東輝總講了過去十年吉利和沃爾沃的協同歷程,從資本和汽車產業的角度,兩位如何評價過去吉利和沃爾沃十年的發展?包括不久前吉利和沃爾沃宣佈合併的行為?


水皮:

我記得李書福在十年前完成沃爾沃汽車併購之後說了一句話,“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雙方用十年的時間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從投資者角度實際上一直希望兩者完全真正地合併。如果僅僅說“吉利控股集團是吉利汽車的大股東,也是沃爾沃的大股東”,這沒有達到併購後協同發展的效應,不是投資人想看的事情。

如果沒有協同發展效應,吉利和沃爾沃汽車產品的價值、估值總是有一層窗戶紙沒有捅破,合併這個決定其實就是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如果說沃爾沃的資產和產品能夠進入到吉利汽車上市公司的話,相信對於吉利汽車價值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吉利控股集團也就真正成為一個巨無霸。


吳迎秋:吉利和沃爾沃汽車合併是吉利控股集團戰略轉型的大動作,能夠更好地應對“新四化”所帶來的挑戰。“新四化”的挑戰使得每一家汽車企業都要面臨比原來更高的投入,無論是研發還是在硬件上,汽車企業單打獨鬥沒有未來。

汽車主機廠如果現在投資“新四化”,就面臨巨大的成本負擔;如果不投資,又面臨著失去未來的希望,所以說現在汽車整車廠需要越來越多的協同。吉利和沃爾沃汽車作為吉利控股集團共同持股的公司,都是在一個集團的戰略下發展,更需要一起形成合力,抓住新的生態發展機遇。

對話李東輝、吳迎秋、水皮——如何評價吉利的全球化思維?

協同發展是車企應對“新四化”必須做出的決定


Q

吳老師,近幾年很多人提出疑問,吉利在海外佈局了很多品牌,為什麼要做這麼多的品牌?在您看來,吉利的全球化發展思路有什麼特點?


吳迎秋:第一、全球化發展是李書福一直堅定的目標。回顧歷史來看,當年吉利還很小、大家都沒有注意的時候,李書福就有一句口號:“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讓吉利汽車跑遍全世界”,這是當年李書福的一個夢想。李書福這種思考已經決定了吉利今天為什麼要走全球化發展路線。

第二、吉利的全球化通過併購沃爾沃汽車、倫敦出租車、寶騰、路特斯等品牌,通過入股戴姆勒、沃爾沃集團等一系列的動作,也在踐行著當初李書福希望“讓吉利汽車跑遍全世界”的全球化發展方向。吉利的全球化就是在不斷推進過程中得到昇華,得到新的啟發。從吉利和沃爾沃汽車合作來看,這個特點是非常明顯的。

第三、吉利在全球化過程中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首先擁有了規模化優勢;其次,汽車企業面對新能源、智能化的新技術挑戰,是不可能由一家企業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最後要指出的是,世界汽車產業格局正在發生新一輪變化。李書福曾經說過,未來世界汽車最終剩下就那麼幾家。我們應該看到過去一直津津樂道的“6+3”格局中有些企業已經不存在了。一個可以確定的信息是,未來的汽車公司一定不會那麼多了,即使多出來也一定是傳統汽車業之外的一些新興力量。未來世界汽車格局將會發生大的變化,想要在這個格局當中活下來,就必須要有一種新的思路和戰略框架。

吉利現在採取全球化的思路是什麼?我形容是開放、包容、合作、創新、發展。在這個過程當中就形成了沃爾沃汽車,形成了寶騰,形成了路特斯,有人問吉利現在為什麼做了這麼多品牌?這固然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但是要看到,吉利旗下這些品牌定位不重疊,產品特點不重疊,面對的市場人群、消費者定位也不重疊,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佈局。

很多人說,吉利的全球化似乎就是買買買,我在不同場合強調這個認識一定不對。李書福的買買買不是隻要便宜就買。我相信李書福和吉利在全球化過程當中碰到過很多便宜的東西,但是他不一定買。就像前不久收購阿斯特·馬丁的傳聞,我相信阿斯頓·馬丁的價格一定很便宜,但是考慮到買回來以後扮演的角色和未來發展的路徑不符合訴求,因此再便宜也不一定買。

還有一點需要看到,吉利佈局的這些品牌互補性比較強。比如沃爾沃汽車與領克、吉利三者之間的關係,三者在市場上扮演的角色是非常有互補性的。此外,吉利旗下的品牌佈局區域性也很強。比如寶騰,吉利就是要藉助寶騰來進軍東盟市場,進軍穆斯林國家。

總結歸納,吉利的全球化首先有了李書福當年“讓吉利汽車跑遍全世界”基因在內,逐漸清晰了吉利全球化的發展思路,然後用開放、融合、創新的發展模式,來推動吉利的全球化發展思路。


Q

東輝總,吉利全球化的發展思路,對吉利的財務創新有哪些影響?


李東輝:在過去十年會計管理、內部合規、融資等各方面的發展中,吉利創造了中國民營企業很多個第一。之所以能做到這些創新,最主要的原因是吉利併購沃爾沃汽車之後整個財務資產負債規模以及發展產生了新的需求,吉利汽車需要做出一系列的創新。

剛剛吳老師說得非常正確,吉利全球化不是盲目地買買買,吉利是在確保非常安全穩健的前提下進行產業整合。吉利的利潤水平,能夠說明吉利有很好的承載能力去支撐必要的戰略性收購。

大家可以看到,為什麼吉利從2011年到2018年基本上都有大收購動作?像倫敦出租車這樣的收購都是比較小的,包括寶騰路特斯的收購金額也只是幾千萬美元數量級。那時候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聚焦整合沃爾沃汽車,形成現在吉利控股集團一年180億-200億的淨利潤。按照三分之一淨資產與三分之二融資的規模,吉利一年200億的利潤可以提升額外400億的融資,所以我們在2018年做出收購沃爾沃8.2%股權和戴姆勒9.7%股權的行為,都是在穩健的財務基礎上做出的。

剛剛水總和吳老師都講到吉利和沃爾沃下一步的整合,都畫龍點睛講到了我們目前最新的發展思路,依然是在戰略協同上謀求一個新的高度。

第一、從銷售來看,吉利汽車目前95%以上份額是國內銷售,出口只有5%;沃爾沃在中國市場份額20%,在歐洲差不多是35%-40%份額,在美國也是將近20%份額。但吉利與沃爾沃的銷售規模加到一起剛好50%份額在中國,50%份額在海外,而且在歐洲、美洲和亞洲其他國家都是十分均衡。從銷售的角度看,雙方合併將使新的吉利汽車成為真正全球性的汽車公司。

第二、從研發採購上看,雙方通過合併將節省巨大的成本空間。就拿採購舉例子,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一年合計的採購金額將近2000億元人民幣,兩家公司加在一起銷售額是3200億人民幣以上。由於受到上市公司監管,具體的成本節省開支我不便透露,但是我們想一想,2000億元的採購額如果一年節省1%是多少?都是數以十億元核算。我們可以想象合併後雙方在研發、採購、銷售等各領域的規模化優勢。

第三、從戰略轉型看,全球汽車企業都面臨著“新四化”的挑戰,“新四化”使得每一家汽車企業都要面臨比原來更高的投入,但是如果不抓住這個機遇,車企又面臨著失去未來整個生態鏈增長的機會。

如果展望未來10-15年,也就是2030年-2035年,屆時整個汽車價值鏈條的增值有50%甚至更多是來自於全新領域的。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盈利模式屆時會出現大的變化,售後服務和汽車金融在價值鏈中佔比會越來越高。

如果說10-15年之後傳統汽車技術利潤佔50%,那麼另外50%來自於自動駕駛、共享出行、數據服務等等,汽車“新四化”所帶來的新的業務模式就是新的增值領域。汽車主機廠如果現在投資“新四化”,就面臨巨大的成本和現金流負擔;如果不投資,又面臨著失去未來的希望。因此,現在車企開始越來越多的協同,我們可以看到大眾和福特在電動車上的協同,寶馬與戴姆勒協同開發地圖等一系列合作現象。

對話李東輝、吳迎秋、水皮——如何評價吉利的全球化思維?

疫情提示中國汽車要做到“東方不亮西方亮”


Q

疫情在全球已經蔓延開來,三位如何看待中國汽車產業接下來的發展走勢?


水皮:首先明確一點,疫情會對全球產生深刻的影響,經濟上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衰退,至少2020年經濟活動已經不可能正常運行。

當下幾乎所有產業都形成了全球化的產業鏈。儘管中國上下合力扛過了第一波疫情衝擊,但是第二波國際疫情將嚴重衝擊很多產業的上下游鏈條。目前全球經濟形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國外疫情蔓延將對國際市場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直接影響外貿,繼而間接地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

現在看,中國內需是最後一塊市場。這對於像吉利和沃爾沃的綜合型企業十分有利,擁有兩個戰場作戰,一個是海外市場,一個是國內市場,吉利至少現在有一個國內市場作為穩固的後方基地。相比之下,中國2020年市場相對穩定,國外汽車市場壓力可能就更大了。從這個程度看,沃爾沃與吉利合作等於為吉利控股集團提供了一條比較寬的護城河,至少碰到重大災難時有一個選擇,不至於滿盤皆輸。

我的判斷是,2020年對很多企業來說可能是很重要的年份,尤其在市場份額上可能是一個水落石出的年份,好的企業是越走越強。


吳迎秋:上週與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進行了一次交流,他的觀點和水總講的是一樣的,這次疫情對於經濟影響是巨大的,他做了一個比喻:“2008年的金融危機如果給經濟帶來的影響是過山車,那今天的疫情帶來的影響叫做懸崖跌落。汽車在整個工業經濟裡面跌得最兇,工業經濟裡慘中之慘的是汽車”。

2020年1-2月中國工業增加值增幅是-13.5%,其中製造業是-15.7%,汽車工業是-31.8%,在所有工業行業裡汽車受影響最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了38.3%,汽車下降79.6%排第二位,首位是電子製造業下降87%。2020年1-2月,612種產品中有533種產量下降,佔87%。汽車的產量和銷量分別下降了45.8和42%,是所有產品裡下降最多的,其中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分別是-63.8%和-59.5%。全國消費品零售額下降20.5%,其中汽車下降37%。2020年1-2月份,我國對外出口下降了15.9%,而且出現了貿易逆差,其中汽車出口減少19.3%。

關於整個汽車產業接下來的發展走勢,我認為第一,大家過去可能關注汽車復工復產,問題可能沒那麼簡單。一些企業復產了以後很快又停工了,原因是供應鏈的停滯。汽車是100個零部件組成,99個部件只要有一個部件不能供應就等於零。前一段時間,大家關注湖北有20多家零部件供應商的貨出不來,現在要關注全球供應商的供應問題了。

第二,現在復工復產了,4S店開了,有人說4S店去檢查防疫的人比到店裡看車的人多,這就是一個大問題。經濟下滑了,人們的收入下降了,對於未來的消費預期降低了,人們消費的慾望自然就變少了。這種影響對銷售到底有多大,現在還很難說。我認為,未來對汽車產業最大的不確定性,可能還在於能不能賣出去,這真是一個大問題。

現在到了考驗企業戰略水平、戰略定力的時候了。對於行業來說都是一個挑戰,但是對於那些有戰略定力的企業來說可能就是機會。疫情加速了汽車產業的變化,大家一定要認真研究汽車行業接下來出現的新業態。


李東輝:正如吳老師與水皮老師講到的,吉利與沃爾沃整合到一起是東方不亮西方亮,國內和國外有兩個市場。沃爾沃在1-2月銷售額基本持平,沒有大幅度地下降,這是在沃爾沃中國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說明前兩個月沃爾沃在歐洲和美國等其他國家市場總體銷量是上漲的。隨著國內疫情蔓延趨勢被遏制,未來國內市場將是吉利與沃爾沃汽車最重要的市場。

接下來,吉利要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要練好自己的內功,要著眼繼續提升市場佔有率。2020年1月份吉利的市場佔有率達到7.3%,2月份達到7.5%。1月份批發銷售11萬臺,終端銷售14萬臺,讓經銷商庫存水平進一步下降的情況下終端銷售創了一個新高。與此同時,吉利目前還有4萬多臺經銷商下的訂單沒有交付,這也會轉化為四月份的銷量。

對於全年發展,吉利目前還是保持謹慎樂觀。如果受全球疫情影響,對中國經濟衝擊很大,影響到吉利或者全國汽車消費意願,可能也會對吉利最終銷量目標構成負面的影響,但目前吉利保持謹慎樂觀,而且始終有信心,無論如何,市場佔有率會不斷地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