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不行?蔦屋書店要在中國開店1100家

“實體書店”不行?蔦屋書店要在中國開店1100家


如果說實體店越來越難做,那可能是你沒找到通往另一條路的法門。因為再難做的行業,我們總能看到逆勢而上,成為黑馬的佼佼者。為什麼他們能行?


今天,我們就聊聊被大家認為實體店中更為難做的“書店”。


蔦屋書店逆勢開店,要在中國開1100家。


近日,日本蔦屋書店公佈了品牌在華拓展規劃。


蔦屋投資(上海)有限公司項目拓展部負責人何軍表示,集團看好中國文化市場的巨大潛力,已經計劃在徐匯設立地區總部,投資總額約14億日元,2020年,將在杭州和上海開設蔦屋書店,中期計劃是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


公開資料顯示,蔦屋書店成立於1983年,在全球經營約1400家門店,其中日本有1300家,會員人數有7000萬人,是日本最大的書店連鎖品牌,旗下的“代官山·蔦屋書店”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二十家書店”之一。此次蔦屋書店宣佈將在中國開設1100家店鋪,顯然已經將中國視為日本以外最重要的市場。


誰說實體書店不行了?


在全球實體書店“太難了”的時候,它們卻換了一種玩法。比如蔦屋、誠品、西西弗、言幾又等。


蔦屋。


蔦屋書店的母體Tsutaya Books,1983年於日本大阪成立。直到2011年,代官山蔦屋書店用園林般室內設計風格獲得消費者青睞。


今天的蔦屋,已經不僅僅是書店。從實體書店、圖書館,再到購物中心和家電領域,蔦屋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提案店”。其也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績。比如蔦屋圖書館所在城市僅有5萬人口,全年進館人數卻能超過100萬人次。迄今為止,蔦屋已經擁有1400多家書店,每月盈利上億日元,是日本其他品牌書店90%的營業額。


“實體書店”不行?蔦屋書店要在中國開店1100家


而對於蔦屋的成功,也有幾個關鍵點:


一家生活方式提案店。什麼是生活提案?創始人增田回答說:“生活提案就是展現充滿活力的生活印象。”“生活”其實就是“lifestyle”,翻譯成日語就是“文化”。比如“江戶文化”,就是江戶時期的人們住在什麼樣的地方,穿戴什麼樣的服飾,用的餐具,吃的食物,或是過著什麼樣的夫妻生活等。


將“熟年人”作為主要目標用戶。不同於時下眾多書店的“年輕範兒”,蔦屋書店的受眾定位於日本一個特殊的群體——出生於50、60年代的“熟年人”階層。我們來看下其會員構成。蔦屋會員人數已達到6000萬(日本人口數為1.268億),月活躍人數超5000萬,持卡人數超過日本總人口50%,會員構成從0歲到90歲。其中“熟年人”是核心。


複合式文化生活空間。蔦屋書店作為較早以“書+X”模式構建體驗場景,以“書”為核心,搭配“影音+咖啡+餐飲+文創”等配套,從細節入手為讀者提供高品質、專業化、差異化服務,顛覆了傳統書店單一賣書的經營理念。所以蔦屋書店對場景特別重視。


“實體書店”不行?蔦屋書店要在中國開店1100家


誠品。


說到誠品,大家可能第一想到的是它的書店。而在書店取得影響力之後,誠品開始做轉型,於是有了誠品生活。2005年,誠品生活成立,2010年,正式由母公司誠品切割。於是一路發展至今,成為零售業的綜合體的一匹黑馬。


“實體書店”不行?蔦屋書店要在中國開店1100家

“實體書店”不行?蔦屋書店要在中國開店1100家


我們總結其關鍵點:


複合式經營,盈利多樣化。其複合式經營的特點,也構築了整個商業體獨特的個性。原本單一的誠品書店的薄利,幾乎可以不計。更多的是依賴商場的盈利能力。


從目前來看,而其營收來自於三項經營內容:通路發展、餐旅、其他。通路發展也就是商場經營部分,通過經營商場空間來獲取收入,商場發揮了巨大潛力。


“實體書店”不行?蔦屋書店要在中國開店1100家

“實體書店”不行?蔦屋書店要在中國開店1100家


抓牢年輕人,超300萬會員。此前,2018誠品年度閱讀報告首次公開200萬名會員閱讀分析,其中誠品會員中26歲至35歲的人數高達三成,數量最多。這一年輕族群平均一年購書9.7冊,30天到訪書店一次。


正是抓牢了這部分人,使得誠品有了非常穩定的客流來源。誠品在臺灣現有記名不重複會員210萬人,相當於臺灣人口的十分之一。還有海內外156萬名記名會員。


從書店變成文化觀光。目前,誠品生活確定的市場定位是:文化觀光。誠品生活包括了文化創意、貿易百貨、觀光事業等,具備閱讀、零售、餐飲、旅館等結合。我們在切身體驗之後,發現其根本不像一個綜合百貨店,而是一個生活方式的體驗場。


目前國內新零售的火爆,也讓誠品也率先嚐到甜頭。誠品是打造全通路包括電商、APP、社群等所有觸點,有理由相信誠品生活也會成為新零售的代表品牌。


當然,除了蔦屋、誠品,一些其他類型的新零售書店也在崛起。


“實體書店”不行?蔦屋書店要在中國開店1100家


「零售商業評論」認為,再傳統的商業形態,都需要不斷創新。誠品生活、蔦屋書店、西西弗背後都是圍繞生活方式在打造。但各自定位卻不一樣。我們在誠品看到的,原創設計師的文創產品,家電、服裝、陶藝品等會被安排在一路觀光路線上。買兒童讀物的旁邊,又能發現童裝店恰好的出現在旁邊。這就是打破了傳統的單一品類劃分的商業結構佈局,將人和場的融合,使得產品出現的恰到時機,適應氛圍。


當年誠品創始人吳清友先生的一席話,仍然非常直擊人心。他說:很多人可以買到香奈兒,但買不到氣質;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可以買到豪華別墅,但買不到溫馨的家庭;可以買到很好的食物,但不一定買到很好的食慾。


而現在的新零售書店場景,就是要滿足那些“買不到”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