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彩田野绽放灿烂笑容

蓬街镇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经此装运各种蔬菜的车子络绎不绝。大棚的主人——杨礼池,有着30多年的蔬菜种植经验,是乡亲们眼里的“领头雁”和“土专家”。曾经年少时,杨礼池立志要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干出一番事业。而如今,在“杨礼池家庭农场”,皮薄汁多的小番茄、清脆鲜嫩的生菜,都已经成为市场上难得一见的“高档货”。而杨礼池在他自己一手打造的生态农业路上,收获着更多金灿灿的果实。

□全媒体记者  庄向娟

不论什么时候见到杨礼池,他都是一脸灿烂的笑容。在明媚春光的映衬下,让人心情格外好。

“产量比去年略有增加,销路不愁,只是受疫情影响,价格略有下降。”站在硕果累累的大棚里,杨礼池这般说道。这么多年来,杨礼池的小番茄从来不愁卖,超市、网上很难买到,绝大多数直接供应餐饮行业。

疫情期间,餐饮和娱乐行业受冲击最大,杨礼池家的冷库一度堆满了硕果。不过,在政府的协调下,杨礼池直接向超市供货,还通过小区业主群开展社区网络销售,不仅成功度过了危机,也收获了一批新的追随者。

“现在的农民,早就不能只管田里的事了。”杨礼池感慨。

路桥大棚“第一人”

“当时有位领导说,如果路桥的土地都像杨礼池那样种大棚,路桥的农业产值会远远超过工业。”杨礼池笑着说起他种植大棚蔬菜的故事,自豪满满。

如今,杨礼池在蓬街的菜地面积就有120亩,名字就叫“杨礼池家庭农场”。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一说到大棚种植,杨礼池在路桥几乎是无人不晓。

“说我是路桥大棚‘第一人’,的确不假,因为我的的确确是路桥第一个搞大棚种植的。”杨礼池说道。

杨礼池搞大棚种植,时间可以追溯到1984年。那一年,跑遍四川、吉林、内蒙等地,随父养蜂3年的杨礼池回到老家,开始尝试大棚种植。

为什么要搞这个?最简单的一个回答就是:养蜂赚不到钱。赚不到钱,就得从自家的三亩地里“讨生活”,但光种粮食,想要过上好日子,简直天方夜谭。那时虽然已经分田到户,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人的价值观绝不是吃饱饭就能满足的,于是杨礼池开动脑筋,自找门路。

虽然连初中都没毕业,但自幼爱学习、爱钻研、爱读农业杂志的杨礼池,在杂志里看到了蔬菜大棚种植技术,眼前一亮。“我能不能试一试?”一颗种子在杨礼池心中萌芽。

说干就干。杨礼池最先在自家3亩承包田里,开始种植大棚蔬菜。

“当时交通还很落后,蔬菜不属于耐储耐运的农产品,因此市场相对好做。”杨礼池蛮有把握。而且,要干就要干和别人不一样的,杨礼池经过思考,决定种植反季节蔬菜,抢在别人一个多月前上市,锚定高额回报。

于是,他从西安买来早熟的种子进行试种培育。番茄一般要到六月上市,而杨礼池希望他种的番茄四月份就能成熟。结果,第一年下来,杨礼池试种的多个品种只有一个成功。但就是这一亩地的早熟大番茄,让杨礼池净赚四五千元!

这下,杨礼池笃定自己走对了路。

一起致富的“带头人”

杨礼池种植大棚蔬菜赚到钱的消息不胫而走,年纪轻轻的小伙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让周围的人刮目相看。没多久,他的叔叔、伯伯们立即登门拜访,求教种植技术,周边的农民也前来讨教。

杨礼池也不藏着掖着,积极向周边农户普及大棚种植技术,只要他知道的,都有问必答。不仅如此,杨礼池还组织周边农户凑份子,一起采购优良种子。

而在新品种的种植培育上,杨礼池更是一直走在前头。周边的种植户基本都是跟着杨礼池,杨礼池种什么,他们就种什么,但杨礼池总是想着法子观察市场,跟着市场的风向来。虽然尝试的风险都落在了杨礼池头上,但是他也总是先尝到创新的甜头。

因此,杨礼池也被誉为“农业致富”带头人,历年来收获了一箩筐的荣誉。

1988年,杨礼池的大棚又有了一次大提升。新的大棚有一人多高,人可以站在大棚里作业。这不只是工作环境的改变,而是切切实实给杨礼池带来了收益。

然而,种植大棚蔬菜也不总是一帆风顺,最主要的就是病害和市场的不确定性。

“引进的品种可能不适应这里的土壤气候,培育就会失败。遇到一些新的病害,应对也是难题。还有就是蔬菜不适销对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烂在地里。”杨礼池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从新疆引进茄子品种,结果因为表皮呈黑色,本地市场不接受,一年的辛苦全部白费。

创新总是伴随着风险。杨礼池并不气馁,他一方面积极向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学习各种技术,一方面依然积极尝试,种植新的品种。

上世纪90年代,杨礼池带着一群搞大棚的到外地考察。他来到杭州四季青市场周边的农地,发现他们种的蔬菜品种远不如自己的。“他们那时候种田的还都是一些老农民,而我们是年轻一代,可谓头脑灵活,年富力强。”杨礼池说。

从此,杨礼池瞄准了杭州、上海等高端市场,更加积极地投入蔬菜品种开发。“茄子上市的时候,从田地里批发的价格就达五六元一斤,运到杭州则要卖到十几元一斤。”要知道,那可是上世纪90年代。

1996年,杨礼池试种大棚苦瓜成功。那个时候路桥人还没有吃苦瓜的习惯,大多数人连见都没见过。一开始都是新路桥人在购买,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活力满满的路桥就已经吸引了很多外地人来此寻求财富。但没多久,路桥人就发现了吃苦瓜的种种好处,群众的餐桌上也因此多了一份绿色健康的食物。

头脑灵活和大胆探索让杨礼池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他的家庭农场也通过土地承包权流转,从3亩发展到30亩,再发展到120亩,开始以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成为路桥名副其实的“农业发展领头人”。

现代农场的“探路人”

如今,杨礼池的大棚早已今非昔比。

土地耕作靠的是微耕机,浇水靠的是喷淋设备,还有病虫害防治、湿度温度控制等,走的都是智能线路。

更重要的是,杨礼池坚守“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的根本,在于土壤的质量。”杨礼池说。经过多年探索,他采用“亲土栽培”的有机种植技术,坚持不用化肥农药,收割后剩下的作物回田翻耕,保证土壤肥力。独特的种植技术使得杨礼池的小番茄味道特别鲜美,成为名誉全国的“拳头产品”。“最早的这批,田间批发价就要七八元一斤。”杨礼池说。

市场的反馈证明,这种从土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绿色农业技术,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这或许才是最有希望的有机农业。

同时,杨礼池还和许多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引入各种先进技术和品种,不断进行更新迭代。

“一些种子都是从荷兰、日本、以色列进口来的,譬如这种金黄色的小番茄,名字就叫‘夏日阳光’,价格要十几元一微克,是黄金价格的7倍。”这个令人咋舌的数字,杨礼池却说得轻描淡写。

就在不久前,杨礼池的红黄橙三色小番茄“吉祥三宝”还参加了镇里组织的直播带货活动,新鲜欲滴的小番茄因为皮薄、汁多、味甘,直接被“秒光”。

如今,党中央号召“乡村振兴”,鼓励发展农业综合体和家庭农场,年过半百的杨礼池依然是干劲满满。在率先开展大棚种植30多年后,杨礼池的农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金光灿灿”。

“国家的支农扶农力度越来越大,我们农民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好。”杨礼池说这话的时候,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