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學習歷史文化能強國嗎?大家又從歷史中能學到什麼?

善良人zm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能,毛主席說得好:“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一個路線,一種觀點,要天天講,反覆講,只給少數人講不行,要使廣大群眾都知道。"這也是主席常說的思想教育,不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就等於不學無術,憑空臆想,就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和失敗,我們無論學習什麼,其總歸起來都是在學習歷史,歷史就是經歷過的東西,它有好的一面,這就是經驗,需要學習的方面,如各種科學技術和機械製造等,也有壞的和失敗的,這就是教訓,有人總以為這就不需要學習研究了,實際上有時教訓比經驗更寶貴,不認真的總結,造成的不應有的損失比起要得到的還要大,所以主席一生每時每刻只要有時間就去研究歷史,反覆的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並且把自己的經驗及教訓反覆的向全黨全民宣講,使大家統一認識,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永遠立於不敗之地。鄧小平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這個道理,學習歷史,就是為了總結前人經過慘痛教訓實踐過的經驗與教訓,減少主觀臆斷,防止重犯前人的錯誤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才能使國家真正的不走回頭路,快速發展和強大起來。


得一足92


我是停下來思考ing,思考問題是我的興趣,自我思考,反對抄襲。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簡單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歷史就像一面鏡子,給我們借鑑及警醒。古人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也有人說,要以史為鏡、以史為戒。說的就是歷史文化就像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正衣冠、知興替、明得失。

一方面學習歷史的思維。要時刻以歷史的、發展的、大局的、辯證的、發展的思維來看待和對待每一件事情,做到與時俱進,審時度勢。

另一方面學習鑑古知今的本領。要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以史為鑑,以史經世,吸取精華、棄其糟粕。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好的治國理政經驗教訓,學習良好家風、民風等等,很多。

2.歷史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等同於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其他硬實力。目前大國之爭已不再侷限於政治、經濟、軍事之爭,歷史文化之爭也逐步走上歷史舞臺。歷史文化意味著一個國家的底蘊,意味著一個國家輝煌的過去,是國家的瑰寶。比如,當前韓國、日本正在搶先於中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更是申請成功了“端午節”作為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這些都是我國的歷史文化瑰寶。

3.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當前,我國正在號召全國人民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因為文化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而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也是在我國曆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所以,可以肯定的回答,研究學習歷史文化絕對可以強國,我國已經提出了走“文化強國之路”。相信我們的國家會更加繁榮昌盛!







逐影追風


【寒柏隴臥子/答文】

中華民族的歷史悠久燦爛,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是古代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光采奪目的古代文化。


歷史不可能重演,但往往出現許多驚人的類似,走著彎曲的道路。我們學習歷史,是為了明辨是非善惡,古為今用,而有所借鑑。

歷史是人類以往實踐的總結和記錄,繼往開來、前因後果,完全有規律可循;絕非像一些唯心主義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好像歷史是一個被任意打扮起來的女孩子,好似全然是被動的、偶然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舊唐書·魏徵傳》中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段話很好的說明了我們學習歷史,借鑑歷史的重要意義。


——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史記》

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構成了人類歷史的長河。人類的歷史是以生產活動、政治活動、科學文化活動交織而成的。毛主席曾把它概括為一句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一句話,就揭示出人類歷史的本質所在。

寒柏常常驚歎中國歷史傳記文學之發達,司馬遷的一部《史記》,刻劃了多少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史記》內容共一百三十篇,比較全面的記錄敘述了從黃帝開始,到漢武帝后期為止,長達三千多年的歷史傳說和歷史事實,其中主要是通過人物傳記來反映歷史社會的面貌。

《史記》中記述的人物除了帝王將相、貴族官僚之外,還有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如遊俠刺客、醫卜星相、商人、藝人等等。司馬遷把這些人物的性格、形象寫得非常真實。

從史學的角度看,《史記》開創了“紀傳體”歷史著作的體制,是中國過去被稱為“正史”的第一部鉅著;從文學的角度看,《史記》更是我國古代傳記文學的典範。


——無所不包的《二十四史》

中國歷史悠久,我們祖先出過許多傑出人物,其中有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等等優秀人物。在整個中國史冊上,展現著忠與奸、善與惡、美與醜、真理與邪惡的鬥爭。

《二十四史》幾乎是以人物傳記把骨架支撐起來的,明君、昏君、清官、貪官、外戚、遊俠、俳優、盜賊、文人學士以及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二十四史》中記敘的故事,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對傳統禮教的蔑視,有對社會醜惡的鞭撻,有悲歡離合,有慷慨悱惻,各不相同,穿插有致。


另:巧記《二十四史》二十八字口訣

今天將巧記《二十四史》作者的“二十八”字口訣分享給大家,趕快收藏哦!

“司馬班範陳房沈,一蕭二姚魏李芬,徵壽劉熙歐陽宋,薛修脫濂廷玉臣。”

⑴第一句:“司馬”是指《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班”是寫《漢書》的作者班固;“範”是寫《後漢書》的范曄;“陳”是寫《三國志》的陳壽:“房”是《晉書》的作者房玄齡等二十一人;“沈”是編寫《宋書》的沈約。

⑵第二句:蕭子顯編寫的《南齊書》,姚思廉編寫了《梁書》、《陳書》,是指蕭編一部,姚編二部,故而有“一蕭二姚”之說; “魏”是編寫《魏書》的魏收;“李”是編寫《北齊書》的李百藥;“芬”是編寫《周書》的令狐德芬等人。

⑶第三句:“徵”是編寫《隋書》的魏徵等人;“壽”是編寫《南史》與《北史》的李延壽;“劉熙”是《舊唐書》的編寫者;“歐陽修”、“宋祁”則是《新唐書》的編寫者。

⑷第四句:“薛”是編寫《舊五代史》的薛居正;“修”是編寫《新五代史》的歐舊修;“脫”是指編寫《宋史》、《遼史》、《金史》的脫脫等人;“濂”是編寫《元史》的宋濂;“廷玉”則是編《明史》的作者張廷玉;最後,在句末加了一個“臣”字,則是沿用了傳統語氣,也是為了押韻。




——中國古代歷史科學技術的傑出成就,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光采奪目的文化。幾千年來,科學家、發明家人材輩出,有如燦爛的群星。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傑出成就,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時的世界上是領先的。這些創造發明的出現,首先是社會生產發展的產物,是勞動人民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的總結;但也和科學家們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我們學習中國歷史,一定要重視中國歷史上的傑出科學成就,這些都凝結著古代科學家們辛勤的勞動和高度的智慧。比如能工巧匠魯班,著名的醫藥學家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科學家蔡倫、張衡、馬鈞、祖沖之、畢昇、沈括、郭守敬、徐光啟,農業學家賈思勰、王禎,天文學家張遂,地理學家徐霞客,水利專家高超,紡織革新家黃道婆,優質石匠李春等等。這些古代科學家在科學事業上不畏艱險、鍥而不捨、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的獻身精神,非常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領悟。

這些古代科學家的創造發明,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遺產,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從來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它給予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以重大的影響。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萬”。在中國歷史上,貢獻巨大的傑出人物有如燦爛群星,而熱愛祖國的英雄尤其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愛戴。

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多才多藝著稱於世,同時又是熱愛自由、反對壓迫、富有革命性的民族。中國歷史上的愛國英雄人物和事蹟,不僅可歌可泣,更能激勵人們振奮精神、發奮圖強、振興中華。

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崇尚民族氣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激發人們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的名言。“臥薪嚐膽”、“蘇武牧羊”、“聞雞起舞”、“投筆從戎”、“精忠報國”、“救亡圖存”等愛國曆史故事,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通過學習歷史,瞭解這些人物故事,可以提高當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對學習中國歷史的興趣,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悠久的愛國主義傳統,為建設和振興祖國作出貢獻。



——結語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不外乎兩條:一是還歷史的本來面貌;二是考察它對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從而增加見識,提升智慧,聯繫歷史事實,加深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同時,我們也要從今天的實際出發,去驗證歷史的真實,從中得到教益。

綜上所述,就是寒柏隴臥子對我們為什麼學習歷史,從歷史中能得到什麼的幾方面看法,我們應當提倡和發揚“學以致用”的良好學風。當然,本人水平有限,不全不足之處肯定有之,希望與大家共探討、同分享。


另: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以上,就是寒柏隴臥子對這個問題的一些淺見薄識。本人專注於文化寫作、讀書心得、詩詞對聯、謎語諺語、文玩收藏、書法、郵票及文史知識等方面。請關注@寒柏隴臥子,獲取其他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