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附子“走而不守”、“回陽救逆”的藥理作用是什麼?

今古齊觀


1.附子“走而不守”是指用於治療寒痺證。本品氣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溫經通絡,逐經絡中風寒溼邪,故有較強的散寒止痛作用。凡風寒溼痺周身骨節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善治寒痺痛劇者,常與桂枝、白朮、甘草同用,如甘草附子湯。2.“回陽救逆”是用於“亡陽證”。本品能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常於乾薑、甘草同用,治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或大汗、大吐、大瀉所致亡陽證,如四逆湯;若寒邪入裡,直中三陰而見四肢厥冷,惡寒倦臥,吐瀉腹痛,脈遲無力或無脈者,與乾薑、肉桂、人參同用,如回陽急救湯。3.此外,附子可用於陽虛證。本品辛甘溫煦、有峻補元陽、益火消陰之效,凡腎、脾、心諸髒陽氣衰弱者均可應用。配肉桂:山茱萸、熟地黃等,可治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陽痿滑精、宮寒不孕、腰膝冷痛、夜尿頻多者,如右歸丸;配黨參、白朮、乾薑等,可治脾腎陽虛、寒溼內盛所致脘腹冷痛、大便溏瀉等,如附子理中湯;若治心陽衰弱,心悸氣短、胸痺心痛者,與人參、桂枝等同用;治陽虛兼外感風寒者,常與麻黃、細辛同用,如麻黃附子細辛湯。4.【性能】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腎、脾經。【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5.【用法用量】煎服,3~15克,本品有毒,宜先煎0.5~1小吋,至口嘗無麻辣感為度。【使用注意】孕婦及陰虛陽亢者忌用。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生品外用,內服須炮製。若內服過量,或炮製、煎煮方法不當,可引起中毒。


郭偉峰23


走而不守、回陽救逆均是指附子功效而言。

附子辛甘,熱,有毒。入心、脾、腎經。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溼。

主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洩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溼痺,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陽救逆:有較強之回陽作用。用於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

2、補火助陽: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尤能補益腎陽。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故能治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溼阻絡之痺痛。

《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

《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裡沉寒,厥逆寒噤,溫中強陰,暖五臟,回陽氣,格陽喉痺,陽虛二便不通及婦人經寒不調,小兒慢驚等證。大能引火歸源,制伏虛熱,善助參、芪成功,尤贊術、地建效,無論表證裡證,但脈細無神,氣虛無熱者所當急用。"

《本草經讀》:"附子,味辛氣溫,火性迅發,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誤藥大汗不止為亡陽,仲景用四逆湯、真武湯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為亡陽,仲景用通脈四逆湯、姜附湯以救之。且太陽之標陽,外呈而發熱,附子能使之交於少陰而熱已;少陰之神機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脈生,周行通達而厥愈。”

《本草匯言》:"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也。諸病真陽不足,虛火上升,咽喉不利,飲食不入,服寒藥愈甚者,附子乃命門主藥,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歸原,則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屬陽虛陰極之侯,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婦科於醫生


你好,我是馮藥師,對於附子“走而不守,回陽救逆”的藥理作用,個人是這樣理解的,1.附子的性味歸經是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正因為此藥大熱,就像火龍一樣能走竄,能溫經通絡,逐經絡中風寒溼邪,而不會在病患處滯留,所以就說它"走而不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