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供應沒問題,但超市米麵普遍漲價,為什麼?

西安觀察


糧食是人類每天必不可少生活品,農民種糧,春種夏鋤秋收,每粒糧食都是農民辛勤勞動的汗水換來的,但種出來的糧食卻價格很低,一年的辛勤勞動換來的收入很微薄,種一畝地除了成本等因素也就是四、五百元,種上二十畝地也就是不到一萬元的收入,而城裡有的人一個月的收入就是農民一年的收入,農民也要蓋房制家娶媳婦,面對當今這樣的經濟社會,太難了,所以糧食漲價也勢在必行,而且應該大幅度的進行調整,肉已經漲了三倍,人們雖然當時不適應,議論聲一片,但現在已經適應了,糧食漲價也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願農民的收入和生活也同步向前發展,否則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會一步步減弱退化,那種後果是不可設想的!


海闊天空2CC6136


民以食為天,有沒有飯吃自然是老百姓很關心的問題。之前還看了一篇文章,說到非洲和印度的疫情狀況,其中也說到:飢餓是比疫情更嚴峻的問題。新冠病毒還有概率和緩衝時間,可眼下的沒飯吃那是迫在眉睫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由此,其實也不難理解,囤糧食的心理。我婆婆大人就買了好大一袋放在地下室裡,她就說她小時候是經歷過沒飯吃的年代的,知道捱餓有多難受,不希望再有類似的狀況。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想的吧。難免就會推動糧食價格的上漲。超市的袋裝大米著實是已經漲價了,不過漲得也不算太多。

所以,這輪漲價,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真的有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而是因為短期的囤糧心理,導致市場供需關係有變化,商家看到了商機,自然就想多賺一點咯。不過,中國最主要的糧食生產、加工和貿易,是在國企企業手中的,那大概率有能力調節市場價格。

最近還看到一個消息,海底撈偷偷漲價之後,立馬又發了公告說不漲了,對不起消費者。這個事情也蠻有意思的,理論上來說,只要消費者能接受,商家漲價也是沒毛病的。可問題是現在是特殊事情,海底撈在整個餐飲行業,是有標杆的作用,如果海底撈漲價,很可能其它餐飲企業也會跟風一起漲,那最後可能的結果就是,拉動整個餐飲消費行業一起漲價。餐飲與民生息息相關,收入沒有增加,支出卻增加了,這不是好事。

所以,就因為漲價的事,海底撈張勇是新加坡人的身份都再一次被拔出來了。

怎麼說呢,這些大企業,雖然有自己的努力,但已經成功了,有更多的資源優勢,在這種時期,他們也是應該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吧。西貝哭窮,說沒錢,但過去的那麼些年,西貝的利潤肯定早已落袋為安了,如今繼續經營,也拿大了銀行貸款,虧的並不就是董事長的錢,海底撈同樣如此,張勇的身價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希望他們多承擔一些社會責任的心情,也希望他們能體會和理解吧。

企業的成長和社會、消費者是相輔相成的吧,在好的光景,老百姓和口袋裡的錢供養了企業發展,社會提供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環境,那在不好的光景時,他們多堅持一下,多回饋一些。


康愉子


我認為,超市的米麵價格在目前普遍出現微漲的現象,問題不是出在超市的本身,因為超市只是一個上承下達的中間商而已,貨是由批發商供應的,米麵的價格是被供貨的批發商控制的。


那麼,國家的糧食供應本來沒有問題,可為什麼由批發商供應給超市裡的米麵卻普遍的出現了漲價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受全球疫情的影響,許多出口糧食的國家控制了糧食的出口,從而直接導致了許多進口糧食的貨源緊張,從而導致了價格的上漲。

二,在許多進口糧食減少價格上漲之後,不僅帶動了對國產糧食的需求,也間接導致了國產糧食的價格上漲。

三,受許多媒體輿論的錯誤導向,讓許多人加入了囤米囤面的行動之中,這樣,無形中就加大了對米和麵短促的連環需求,比如:在消費者增加了對米和麵的需求之下,就增加了超市跟批發商要貨的需求,而批發商們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滿足這些突然加大的供貨需求,又在少了許多外國進口糧食的貨源之後,肯定就會加大對國產糧食的需求。


所以,在市場經濟中,當這些對米和麵的連環需求突然加大,而供應鏈的頂端還沒來得及做出適當調整的情況下,米麵的價格肯定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上漲,而米麵漲價後的最終利益獲得者,應該還是種植糧食的廣大農民。……

所以我認為,在目前市場上的糧食供應確實沒有問題的情況下,這種因供需矛盾引發的米麵漲價只是暫時的,也不會有大幅漲價的現象發生,而且糧食出現的小幅漲價也應該是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的,因為從目前農村的糧食種植成本和收入跟現在城市的工資水平對比,糧食還真應該漲點價了!不知大家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