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是什麼樣子?

Nina的生活美學


熬退休是一個技術活,有的人能安穩幹到退休,有的人中途被監察御史,言官彈劾或辦事不力,被拉下馬,也很正常。皇帝盛怒之下,殺了也有可能。

不得不說,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官僚政治發達的國度。現代官員要退休,古代官員自然也要退休。而且,形成了一套非常仔細的制度,這方面比歐美要先進,退休制度的外文名為Emeritus system。

那麼,何謂退休呢?現代的說法是說官員工作到達一定年限,無法載勝任工作,為了新陳代謝,品職循環,享受一定待遇以終養餘年,這其中包括退休原則、條件、待遇、審批手續、安置管理等規定。古代來說,就是大夫七十而致事,老於鄉里。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聽致仕,到了一定年齡辭官於朝,也有厭倦朝政提前退休的。告老告病,皆卑稱為“乞骸骨”。

官員退休後,賦閒於家,頤養晚年,還祿位於君,有“致仕”、“致事”、“致政”等稱呼。據東漢班固等編撰的《白虎通義》記載:

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聰,腿腳不便,就得致仕;告老退休後,朝廷給其原官職俸祿三分之一,以示尊賢。

級別不同,待遇不同。在唐朝,對於致仕的高級官員要舉行歡送儀式,派人敲鑼打鼓,送歸老家。同時,賜給一定數量的田地養老,或者按月給與俸祿。退休制度與土地制度掛鉤,退休官員各有永業田可以養老。在《春秋公羊傳》上,有“退而致仕”之說。唐代散文家韓愈《復志賦序》中有“退休於居,作《復志賦》”的表述。

《宋史·韓贄傳》上又有記載,退休十五年,謝絕人事,讀書賦詩以自娛,可見退休一詞的出處。一般來說,那些自願告退的官員,不分年歲,朝廷俱令致仕。

退休之後,有的人回家養老,有的換一個文職如編書的崗位,有的不久又被繼續任命,稱為落致仕。有的貢獻大,職位高,會給子女恩蔭一個官職。

關於官員退休後的級別問題,統治階級內部還是充滿人情味的,

明朝初期則規定,三品以上官員按現職退休,四品以下,任現職滿三年且無大過者,可升一級致仕。明中葉改為業績突出者可升兩級致仕。

這就是所謂的升級退休,和現代副教授按照教授待遇榮退一樣,給個榮譽稱號。明清之後,形成了60歲退休的慣例,延續到了現在。與現代不同的是,古代沒有完善的退休金,養老金和醫保制度,官員退休是不直接發退休金的。因為中央朝廷財政和地方財政的核算相當不規範和統一,這種支付成本太高了一一實際上,古代官員在任期也撈的差不多了,但退休後在地方上享受一定的政治與經濟待遇,如豁免賦役和司法特權,整個直系親屬受益。

宋代,明代實施過一段時間定期發退休俸祿,道財政扛不住,很快就取消了。除非家境貧困到無法生活,否則沒有退休俸祿,清代也大體如此。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秦右史


古代官員退休,稱“致仕”、“致事”、“致政”,意既“還祿位於君”。


古代官員的退休制度,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朝各代不盡相同。

一.退休年齡,自春秋戰國始,為70歲,至明清為60歲。

也如現在,可以“因病提前退休”;也有“引咎辭職”、“辭退”提前退休者。

亦有賢臣良將、理政武功優異者,“延遲退休”。

二.退休待遇

(一)政治待遇

春秋戰國時,卿大夫退休尊稱“國老”,一般官吏尊稱“庶老”。

唐朝,官員退休要舉行歡送,退休原三品以上官員,仍可在朝廷行走,參與國家大事。


宋朝,退休官員仍可晉銜升級,參與朝政,只是比現職少了實權。

明清時期,官員晉升一級退休,業績優異可晉升二級,退休後仍保持原職級禮遇,參加祭祀、宴會等。

(二)經濟待遇

漢朝,二千石以上官員,退休後予以1/3俸祿為養老金。

魏晉時期,退休官員委以“顧問”類虛職供養起來。

唐朝,功臣元勳,退休時皇帝特批原俸全額養老金,類似今建國前參加革命離休老幹部;五品以上官員半俸養老金;六品以下官員予以養老田。

宋朝,無論現職、退休官員,待遇為中國歷史之最優,退休官員晉升一級原俸全額養老金,退休後仍可晉級加俸。


明清時期,明初原俸養老金,很快取消,“家貧不能自存者,月給米二石,終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